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 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2藏象之五脏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藏象学心肺肝脾肾五脏系统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二节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概述心的解剖位置心的形态结构主要功能联属功能心的特性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拳头。《难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联属功能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的特性心在五行属火,在色为赤,在味为苦,为阳中之阳脏主通明应于夏气而主长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血脉藏神(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在中、西医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的名词都是相同的,如:心、肝、脾、肺、肾,但其所代表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给我们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医学名词“冒名顶替”了中医学名词。使很多人把西医概念和中医概念混为一谈。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怎样理解中医脏腑理论之一: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西医概念同名的原因是因为:在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其理论名词必然要翻译为中文。因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信、达、雅”,因此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那么在翻译时必然是采取意译,而不采用音译的方式。如:table;tank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则:HEART心循环器官自律性、节律性、与血管组成一个系统、内分泌功能等。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人。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也就是说,虽然中西医理论中都有“心”这一名词,但实际上,其内涵本来就不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由于翻译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在理解中医“心”的功能涵义时,不要把它和西医“HEART”的概念的含义相混淆。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而心之本义--其原来的中医内涵逐渐不为人知,又由于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掌握了现代西医学“(HEART之)心”的含义,现在反过来再看心(中医之心)的概念时,反而觉得难于理解了。实际上中医之心几千年来一直是“主血液”,“主神志”本来就与西医HEART的功能不一样。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由于中医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说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阳的基础。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四者充盛协调同为维持心脏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心阳:心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与心阴相反相成。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主持、管理、主宰脉—血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又称“血之府”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脉心主血脉的含义两大方面主血(行血、生血)主脉血—心脏及全身的血液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内经》:“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血脉的机理心为什么能主血脉?中医的理论、概念来自于临床经验的升华,又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每一功能或概念,只有深刻理解其所以然,掌握其机理,临床才能应对复杂的病机病证进行正确的治疗。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所以心气充沛(阴阳协调)血液充盈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脉道通利(其中心气起主导作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说: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其中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脏搏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基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气与心血的充沛和协调心气充沛,推动血流脉中,则心得血之濡养;养心之血充足则心气充沛,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共济,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脉之营养和动力来自于心之气血阴阳的充盛协调。血液之所以能在脉中沿着一定的轨道和方向循行,是与脉对血的约束和促进有密切关系的.。《灵枢.决气篇》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主脉:心能推动和调节心脏搏动和脉道运行,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营养物质输送。脉道通利的重要性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综上所述,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则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血液沿脉道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若心的气血阴阳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或不流畅,甚则心血瘀阻、血脉阻滞,而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症(胸痹)。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血脉的生理意义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面色•舌色•脉象•胸部的感觉•神志活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面色——面色红润光泽。•舌——舌体红活荣润,其色淡红光泽。•胸部感觉——胸部舒适,感觉正常。•血盈脉充——养神,则神志清晰、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喜乐有常,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血脉异常的病理表现面色舌色青紫晦暗或灰黑(血液瘀滞)淡白无华(气血不足)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面色淡白无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面唇青紫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面唇舌晦暗(灰黑)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气血不足,脉道不充,且鼓动无力,则脉细弱无力,或节律不匀;偏心阳虚则脉迟无力,偏心阴虚则脉细数无力。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则脉涩滞或结代等。(病例一:刘某,女,心悸、胸闷、气短,舌淡,脉搏沉细迟缓、结代。西医诊为顽固性心律失常伴心肌缺血,静时脉搏43至54次/分,活动时最快达190次/分。诊为气血阴阳均不足,偏于心气虚,阴阳失调。用炙甘草汤合桂枝龙牡汤加减,3个月而愈)脉象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胸部感觉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病例二:王某,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厥逆,脉沉迟弦紧。诊为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一剂药痛减,三剂药痛止,此后加减调理而愈)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悸、怔忡心之气血阴阳不足,心失其养则心悸(心慌,或惊悸不安),若心之气血阴阳极虚,则时常悸动不安(即怔忡),甚则心气外泄,虚里处可现其动应衣之征。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失眠心气是推动血行的动力,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之气血亏虚不能养神,则失眠。同样,阴虚火旺,或外感温热火邪而热入血分,瘀热痰火扰心,也可见失眠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神志(心藏神)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藏神的概念(一)神的含义(二)心主藏神的含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神的含义(1)广义之神: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2)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性格倾向等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藏神的含义含义:指心具有主宰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藏神的机理(一)理论分析(二)临床验证(三)传统认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神志活动与血液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神的产生,与血液息息相关。故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心的气血充盛,心神得养,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应迅速,能与外界环境协调统一。理论分析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病理:各种心脏疾患,有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治疗:通过治疗心脏病,神志异常可随之改变。药物:治疗神志异常的药物,大多归心经。临床验证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传统认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能任物:心有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产生思维,并作出反应的功能。此功能与心主血脉息息相关,血液是神志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则神有所养,思维敏捷。综合以上认识,得出心主藏神的认识:调控各种生理活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统率、调节脏腑形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此功能是以心主宰精神思维活动为基础,“神乃形之主”,人体各脏腑活动都受神的支配。正由于心有藏神、主神明的作用,所以才能主宰生命活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藏神正常的生理表现主宰精神活动——则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主宰生理活动——主明则下安,全身各脏腑功能统一协调。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藏神正常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藏神异常的病理表现心神不足——精神萎顿,神思衰弱,反应迟钝。神明被扰——神昏,谵语,狂躁,举止失常。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全身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1、2、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神不足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思衰弱。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神明被扰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如何理解“心主神志”。(1)心主神志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心主血液。(2)心主神志是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上,通过中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得出来的认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正是观察到这些心与神志的密切关系,古人把人的思维功能归属于心。并且这种认识居于主流的地位,并渗透到文化之中。如:人们常说“祝你心想事成”、“心领神会”、“心有灵犀”、“心怀叵测”、“心烦意乱”……,就连专门研究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学科也称为“心理学”。首先心主血,古人在观察一些失血病人时,注意到随着出血量的增加,神志逐渐出现淡漠直至昏
本文标题: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2藏象之五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786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