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 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藏象
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三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第二节五脏•第三节六腑•第四节奇恒之腑•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目的要求】•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及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和生理特性。•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了解心包和命门学说的梗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那什么是藏象呢?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脏腑之间的的相互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要内容】:•一、藏象的基本概念•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三、藏象学说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象之涵义有二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明白什么是藏象了吗?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藏象——又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与脏器的区别藏脏器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二、藏象的来源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一)早期的解剖实践(二)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总结(三)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四)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藏象学说概括、抽象、推理归纳观察到内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察外知内取象类比整体观察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古代解剖知识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三、藏象系统•概念:指以五脏为中心组成的五大系统,藏象概念中的五脏,分别代表着五个子系统,即心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个子系统又与六腑、五官、九窍、五华、五体、五液、五志等有着系统联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四、藏象学说的特点•1.以脏腑分表里,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里(阴)心肺脾肝肾表(阳)小肠大肠胃胆膀胱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五脏与形体诸窍联接成一个整体。心肺脾肝肾面毛唇四白爪发血脉皮肌筋骨舌鼻口目耳及二阴华充开窍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素问·宣明五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4.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腑分类与区别人体脏腑系统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六、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形态结构功能特点五脏实体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中空有腔性脏器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奇恒之腑中空有腔性脏器藏精气而不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与六腑的区别:•生理功能特点不同:藏而不泻;泻而不藏•五脏藏神:神志活动归属五脏;六腑除胆之外,一般与神志无关。•形态有异:实质性器官;中空器官奇恒之腑与五脏六腑的区别:与六腑:形态近似;功能:藏人体阴精,藏而不泻与五脏:功能近似;形态:一中空、一实质;神志一有关、一无关。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七、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补充)•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是研究人体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内涵、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五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解释性模型。•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1.五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2.五脏之气•五脏之气,是指分布于五脏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极细微物质。•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3.五脏之阴阳•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阳,是五脏之气中的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与五脏之阳皆是五脏之气中的一部分,两者协调平衡,则五脏之气冲和畅达,各发挥应有的功能。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病证。•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病证。•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的不同表现。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二)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1.五脏藏精•2.精化为气•3.气分阴阳即五脏之精化生五脏之气,五脏之气分为五脏之阴和五脏之阳。气分阴阳气精化为气五脏藏精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藏象学心肺肝脾肾五脏系统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第二节五脏•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概述心的解剖位置心的形态结构主要功能联属功能心的特性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位于胸腔,两肺之间,略偏于左,外应虚里。虚里---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又名胃之大络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的形态结构心脏尖圆,形似未开的倒垂莲蕊,色红,中有孔窍,外有心包围护,稍大于本人的拳头。《难经》: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要功能主血脉主神志(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联属功能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的特性心在五行属火,在色为赤,在味为苦,为阳中之阳脏主通明应于夏气而主长养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血脉藏神(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在中、西医两大医学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的名词都是相同的,如:心、肝、脾、肺、肾,但其所代表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给我们的理解造成很大的困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现代医学名词“冒名顶替”了中医学名词。使很多人把西医概念和中医概念混为一谈。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怎样理解中医脏腑理论之一: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西医概念同名的原因是因为:在西医传入中国的时候,其理论名词必然要翻译为中文。因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信、达、雅”,因此如果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关系,那么在翻译时必然是采取意译,而不采用音译的方式。如:table;tank西医“HEART”与中医“心”在解剖上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则:HEART心循环器官自律性、节律性、与血管组成一个系统、内分泌功能等。随着现代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取得统治地位,相应地,“心”之概念作用,也深入国人之人。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也就是说,虽然中西医理论中都有“心”这一名词,但实际上,其内涵本来就不是完全相同的。这是由于翻译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在理解中医“心”的功能涵义时,不要把它和西医“HEART”的概念的含义相混淆。注意同名概念之间的岐义而心之本义--其原来的中医内涵逐渐不为人知,又由于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掌握了现代西医学“(HEART之)心”的含义,现在反过来再看心(中医之心)的概念时,反而觉得难于理解了。实际上中医之心几千年来一直是“主血液”,“主神志”本来就与西医HEART的功能不一样。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由于中医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说明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阳的基础。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四者充盛协调同为维持心脏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心阳:心之阳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与心阴相反相成。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主---主持、管理、主宰脉—血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又称“血之府”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推动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心主血脉心主血脉的含义两大方面主血(行血、生血)主脉血—心脏及全身的血液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内经》:“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心主血的内涵(两方面)心行血----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循行的功能。心生血----指心具有化生血液的作用。(心之气血阴阳温养于脾,尤其心阳温脾阳,使脾健运,血化充-----心阳化赤。)心主脉的内涵指心气推动脉气,使血行脉中,保持脉道通利的作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主血脉的机理心为什么能主血脉?中医的理论、概念来自于临床经验的升华,又指导临床实践。对于每一功能或概念,只有深刻理解其所以然,掌握其机理,临床才能应对复杂的病机病证进行正确的治疗。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所以心气充沛(阴阳协调)血液充盈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脉道通利(其中心气起主导作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说: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其中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脏搏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基础。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不仅自身得养,保障主血脉、神志、舌等功能正常进行,同时,对维持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心气与心血的充沛和协调心气充沛,推动血流脉中,则心得血之濡养;养心之血充足则心气充沛,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共济,共同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中医基础学科中医基础理论课件脉之营养和动力来自于心之气血阴阳的充盛协调。血液之所以能在脉
本文标题:华北理工中医基础理论课件03藏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78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