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华北理工药物分析教案第14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1首页课程名称:《药物分析》第12周,第22讲次摘要授课题目(章、节)第十四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第一节维生素A的分析第二节维生素B1的分析【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维生素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掌握维生素A、B1的鉴别原理与方法。掌握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的原理、测定方法与计算方法【重点】维生素A、B1的鉴别原理与方法。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的原理、测定方法与计算方法【难点】掌三点校正法测定维生素A的原理、测定方法与计算方法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维生素: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机能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物质。人体不能自行合成维生素。如果人体缺少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维生素缺乏症,而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板书“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一、维生素A(一)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CH2ORCH33CH3CHCH3CH31.共轭多烯结构:具有紫外吸收,可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鉴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天然维生素A是全反式维生素A。2.结构式中R的不同,可以形成维生素A醇或其酯。临床上多用其醋酸酯和棕榈酸酯。(二)鉴别实验1.三氯化锑反应:加饱和无水三氯化锑的无醇氯仿溶液,即显蓝色,渐变紫红色。2.紫外吸收光谱法:在300~400nm范围内扫描,应仅在326nm处有单一吸收峰;经水浴加热30秒,应在348、367、389nm处有三个尖锐的吸收峰。3.薄层色谱法:见表(三)维生素A含量测定维生素A含量测定方法有紫外分光光度法和三氯化锑比色法,前者是法定方法,后2者多用于食品或饲料中的维生素A的测定。中国药典采用三点校正法。1.为何要采用三点校正法?维生素A原料药中常混有杂质,如维生素A2、维生素A3、维生素A的氧化产物、鲸醇以及维生素A的异构体,这些杂质在维生素A的最大吸收波长附近有吸收,干扰维生素A的测定。采用三点校正法可以消除这些杂质的干扰。2.测定原理该法基于两点:1)在310~340nm范围内,杂质吸收呈一直线,且随波长的增大吸收度下降。2)物质对光吸收呈加和性。波长的选择:一点选在维生素A的最大吸收波长处(λ1),其它两点选在λ1的两侧。第一法(等波长差法)的三个波长为λ1=328nm、λ2=316nm、λ3=340nm;第二法(等吸收比法),使Aλ2=Aλ3=6/7Aλ1,则三个波长为λ1=325nm、λ2=310nm、λ3=334nm。3.测定方法首先判断用哪个吸收度进行含量计算。第一法:供试液浓度为9~15IU/ml,溶剂为环己烷,在300、316、328、340、360nm五个波长处测定吸收度。1)最大吸收波长在326~329nm之间,计算吸收度比值Ai/A328,并与规定值相减,差值不超过±0.02,则用A328计算含量:E1cm1%=A/CLIU/g=E1cm1%×1900IU/丸=IU/g×g/丸=IU/g×WIU/丸标示量%=--------×100%标示量A×D×1900×W或:标示量%=-------------------×100%W×100×L×标示量2)如果最大吸收波长在326~329nm之间,5个波长下的差值有一个或几个超过±0.02,这时先计算A328(校正):A328(校正)=3.52(2A328-A316-A340)3A328(校正)-A328再计算------------------×100%A328若所得的数值在±3%,则仍用A328计算含量;若所得的数值在-15%~-3%之间,则需用A328(校正)计算含量;若所得的数值小于-15%或大于+3%,或最大吸收波长不在326~329nm之间,则应采用第二法(皂化法)测定。二、维生素B1(一)、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1.氨基嘧啶环和噻唑环:具有硫色素反应,此反应专属性强,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具杂环的沉淀反应,与生物碱沉淀剂反应,产生沉淀,用于鉴别与含量测定。2.共轭体系:具紫外吸收,用于含量测定。3.盐酸根:呈氯化物的反应,用于鉴别。NNNH3NS+OHCH3H3CCl,HCl维生素B1(二)鉴别反应1.硫色素荧光反应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生成硫色素,于正丁醇中显蓝色荧光。2.沉淀反应3.氯化物反应4.硫元素反应5.IR(三)含量测定维生素B1及其制剂的测定方法有非水溶液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硅钨酸重量法和硫色素荧光法。中国药典(2010年版)采用非水溶液滴定法测定原料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片剂和注射液。1.非水溶液滴定法:分子中有两碱性基团,均可与高氯酸作用,其摩尔比为1∶2,分子量为337.27,滴定度为16.86mg/ml。2.紫外分光光度法:用盐酸溶液(9→1000)将维生素B1片粉中的维生素B1溶出,4经过滤、稀释后于246nm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A×D×W标示量%=-----------------------×100%E1cm1%×100×W×标示量【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维生素A、B1药物的典型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鉴别含量测定基本原理与方法。希望同学们重点学习。【本讲课程的作业】1.维生素B1的鉴别方法是A.三氯化铁反应B.硫色素反应C.柯柏反应D.与碱性酒石酸铜试液反应2.可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的药物有A.维生素A丸剂B.丙酸睾酮C.维生素AD.维生素B1片3.简述维生素A三点校正法的原理,波长选择方法。5课程名称:《药物分析》第13周,第23讲次摘要授课题目(章、节)第十四章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第三节维生素C的分析第四节维生素D的分析(自学)第五节维生素E的分析【目的要求】通过本讲课程的学习,掌握维生素C、E鉴别原理和方法,熟悉维生素E的GC含量测定法,了解维生素D的HPLC含量测定法。掌握维生素C碘量法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注意事项。【重点】维生素C、E鉴别原理和方法,维生素C碘量法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注意事项。【难点】维生素C、E鉴别原理和方法,维生素C碘量法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注意事项。内容【本讲课程的引入】本章围绕维生素类药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药典,重点讲解本类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的原理和方法。板书“维生素C的分析”。“维生素E的分析”【本讲课程的内容】三、维生素C(一)、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OHOHOHOHOHO维生素C1.烯二醇结构:具有强环原性,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用于鉴别和含量测定。2.与糖类似的结构:具有糖类似的性质和反应,可用于鉴别。3.旋光性4.酸性5.水解性6.紫外吸收特性(二)鉴别反应与AgNO3反应与2,6-二氯靛酚反应与碱性酒石酸铜反应6与KMnO4反应糖类的反应UV法鉴别243nm薄层色谱法ChP2010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维生素C制剂进行鉴别(三)杂质检查药物检查项目检查方法维生素C有色杂质分光光度法(四)含量测定维生素C可采用碘量法、2,6-二氯靛酚法、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其中碘量法是维生素C原料及其制剂的法定方法。1.碘量法原理: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醋酸性条件下,可被碘定量的氧化。讨论:醋酸的作用:维生素C再酸性介质中受空气中氧的氧化速度减慢。加新沸过的冷水:减少水中溶解的氧对测定的影响。2.2,6-二氯靛酚滴定法原理: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被2,6-二氯靛酚氧化。指示终点方法的特点:在酸性溶液中,氧化型的2,6-二氯靛酚为红色,当与维生素C反应后,即转变为无色的酚亚胺(还原型),因此,用2,6-二氯靛酚滴定液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时,即为终点,无需另加指示剂。3.HPLC方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离子对色谱法分配色谱法(正、反相)对象制剂、生物样品、果汁四、维生素D(自学)是一类抗佝偻病维生素的总称目前已知的维生素D类物质至少有十种之多,它们都是甾醇的衍生物。1.性状均为无色针状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遇光或空气均易变质。72.溶解性维生素D2-在氯仿中极易溶解,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易溶;维生素D3-在乙醇、丙酮、氯仿或乙醚中极易溶解;二者均在植物油中略溶,在水中不溶。3.不稳定性维生素D2、D3因含有多个烯键,所以极不稳定,遇光或空气及其他氧化剂均发生氧化而变质,使效价降低,毒性增强。本品对酸也不稳定。4.旋光性维生素D2具有6个手性碳原子,维生素D3有5个手性碳原子五、维生素E(一)、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的关系OOCH3CH3CH3CH3CCH3OCH3CH3CH3CH3维生素E1.芳环:具紫外吸收,可用于鉴别。1.乙酰化的酚羟基:水解后生成生育酚,可发生三氯化铁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用于鉴别。(二)、鉴别反应1.硝酸反应加硝酸,显橙红色2.水解后的三氯化铁反应试剂2,2-联砒啶,三氯化铁,显血红色。(三)、维生素E中杂质的检查药物检查项目检查方法维生素E酸度以NaOH滴定液(0.1mol/L)体积控制游离生育酚硫酸铈滴定法(四)、含量测定测定维生素E的法定方法是GC法,另外还有HPLC法、铈量法、比色法和荧光法。1.采用GC的优点:GC法具有高度选择性,可分离维生素E及其异构体,可选8择性地测定维生素E。【本讲课程的小结】今天我们主要讲了维生素CE药物鉴别、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希望同学们重点学习。【本讲课程的作业】1.用碘量法测定的药物有A.醋酸地塞米松B.丙酸睾酮C.维生素CD.硫酸阿托品E.维生素C注射液2.维生素E《中国药典》规定的含量测定方法为A.非水溶液滴定法B.旋光法C.HPLC法D.紫外分光法E.GC法3.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原理和方法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
本文标题:华北理工药物分析教案第14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78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