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中国法制史 > 华北理工2012~2013 学年秋季学期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A卷及部分答案
考试方式:(开卷闭卷)第1页共7页华北理工大学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开课学院:文法课程号:H21104课程名称:中国法制史年级:2012级专业:法学试卷类型:A卷系主任签字:教学院长签字:考试时间:100分钟题号一二三四合计分数阅卷人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选择题答题表中)1.首次使用《中国法制史》概念的学者是:()A、梁启超B、杨鸿烈C、程树德D、沈家本2.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进程,从司法层面为主过渡到立法层面为主是在:()A、秦汉帝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帝国时期D、明清帝国时期3.《史记》上说帝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黄收純衣,彤車乗白馬,能明馴徳,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从这个记载中,不能推知的结论是:()A、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B、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贵贱之别C、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家族组织D、尧舜时期已经出现了成文法制4.《史记》上记载尧舜禅让时说:於是堯妻之二女,觀其徳於二女。舜飭下二女於媯汭,如婦禮。堯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從。乃徧入百官,百官時序。賓於四門,四門穆穆,諸侯逺方賔客皆敬。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聖,召舜曰:“女謀事至,而言可績,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讓於徳不懌。正月上日,舜受終於文祖,文祖者,堯大祖也。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舜乃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遂類於上帝,禋【yīn】于六宗,望第2页共7页于山川,辯於羣神,从这段记载中,不能推知的观点是:()A、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任官制度中的任人唯亲的传统B、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修齐治平的社会秩序构建理想C、这段材料反映了尧舜时代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宪法政体制度D、这段材料反映了尧舜时代在统治权合法性认识上已经出现了天命神权的观念5.《尚书·甘誓》中说: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对这段材料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虞夏时代,天讨天罚的神权刑罚观已经基本确立B、虞夏时代,专制君主的权力已经全面巩固C、虞夏时代,已经出现了“誓”这种法律渊源D、虞夏时代,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国家官制6.关于礼这种古代中国法律渊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礼是源自祭祀活动的法律规范,与氏族社会原始信仰密切关联B、夏代的礼和法一样,大体上仍然是以习惯法状态存在为主C、经过周代统治者的编纂修定,周代的礼基本上完成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过渡D、周代的礼是由国家制定的,适用于社会所有成员的,带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范7.下列关于五刑的说法,错误的是:()A、“刑分五等”是中国刑罚体系的历史传统,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国的刑事立法B、据《尚书·吕刑》上的说法,五刑源于“苗民”部族创制的“五虐之刑”C、到帝制时代,肉刑逐渐被徒刑和体罚刑取代,逐渐形成了新五刑体系D、奴隶制肉刑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并形成了严密有序的刑等8.关于殷商时代的《官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官刑》是商代约束官僚贵族阶层行为的法律文件B、《官刑》中所提到的罪名,是载于文献的“三风十愆”C、《官刑》中提到的“三风十愆”罪名,共计罪名十三个D、《官刑》是商汤去世后伊尹在商汤灵前向贵族官僚发布的法律规范9.对于殷商时代的“弃灰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弃灰之法”反映出殷商时代的刑法带有明显的重刑主义色彩B、“弃灰之法”反映出殷商时代的刑法还比较简单C、“弃灰之法”是关于非法抛洒灰土垃圾的法律D、“弃灰之法”规定,无论何种道路,凡在其上抛洒灰土垃圾的,处去手之刑10.关于“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这种说法,下列观点错误的是:()A、反映了周代神权法观念的动摇B、说明周人认为“敬天”与“敬鬼”并非合二为一C、说明周人认为“敬天”与“崇德”没有关联D、反映出周代神权法观念仍然十分强大11.周代礼治的核心规范是礼,关于周代的礼和礼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3页共7页A、周代的礼是以身份为权利和义务分配标准的规范B、周代的礼是由政府颁布和确认的法律规范C、周代的礼多是直接规定人应为的行为模式,并不包含禁止性规范D、周代的礼的规范模式是身份→区分→规范→秩序12.西周宗法封建法制的逻辑起点是:()A、武力扩张前提下的血缘殖民B、区分大宗与小宗的嫡庶之分C、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D、地方复制中央的治国官制13.下列周代封建诸国,全部是同姓国家的是:()A、管、蔡、鲁、卫、晋B、秦、郑、曹、邢、晋C、陈、蔡、许、六、晋D、齐、申、杞、许、纪14.关于周代的国野乡遂制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乡遂以郊门为界,内为乡,外为遂B、国人居住于乡,野人居住于遂C、国人属于封建诸侯国的统治阶级,有参知国政的权利D、国人有参军当兵的特权,野人没有任何从军义务15.关于周代的婚姻法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周代婚姻的目的是“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B、周代禁止同姓为婚,因为“同姓为婚,其生不蕃”C、周代婚姻需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D、周代婚姻需履行“六礼”程序,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徵、纳吉、请期、亲迎16.关于周代的离婚法律规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妻: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多言、竊盗B、三种情况下,丈夫不得休妻: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C、有恶疾而休妻的缘故,据《大戴礼记》的解释,是因为恶疾影响生育子嗣D、妻子限制丈夫纳妾或与婢女通合的行为,构成七出中的“妒”17.下列关于周代服制的说法,错误的是:()A、服制构成周代亲属法中的亲等制度B、斩衰是最高等级的服制,表示死者与服丧者之间的亲等最近C、期年是齐衰的一种,为服丧一年D、袒免是五服亲等之一,表示死者与服丧者之间的亲等最远18.下列关于《法经》的说法,错误的是:()A、《法经》是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成果积累的结果B、《法经》的作者是李悝,在战国魏文侯时制定颁布的C、《法经》的篇目次序是:《盗法》、《贼法》、《捕法》、《囚法》、《杂法》、《具法》D、《法经》后被商鞅带入秦国,并“改法为律”,是秦律的直接来源第4页共7页19.按照春秋时代的列国交往规范,“诸侯未及期相见”属于国际会议中的:()A、会B、遇C、盟D、聘20.下列所举事例,不能反映春秋时代“存亡继绝”的战争责任规则的是:()A、楚庄王灭陈复封陈,乡取一人立为夏州B、楚成王克许,许男面缚衔璧请罪,成王释缚受璧而祓之,焚衬而礼命之,复其所C、楚灵王灭赖,释赖子,迁赖于鄢D、晋献公假虞灭虢21.关于帝制时代律与令的关系,反映汉代人观点的说法是:()A、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B、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C、律以正罪定刑,令以设范立制D、律以禁伪止邪,令以轨物程事22.请指出下图大概是那个历史时期的官制?()A、西汉初B、东汉末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23.下列关于汉文帝时期刑罚改革内容的说法,错误的是:()A、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B、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四百C、当斩右止,弃市D、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24.关于汉代的录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第5页共7页A、录囚是汉代出现的核冤平狱制度B、汉代有权录囚的人,主要有皇帝和刺史,但不包括郡县两级官吏C、汉代的皇帝录囚已经成为定制,每年八月定期在京师录检京师囚徒D、刺史录囚始于汉武帝时期25.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隋唐两朝律典立法基础的法典是:()A、《北魏律》B、《泰始律》C、《北齐律》D、《麟趾格》26.汉代的髡钳城旦舂刑期为:()A、一年B、一年半C、三年D、五年27.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式确定将“髡刑”改称“徒刑”的律典是:()A、《新律》B、《泰始律》C、《北魏律》D、《北齐律》28.关于唐代格与律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律是国家正式刑典B、格是国家特殊刑典C、格是皇帝诏敕经编纂而定D、律的效力高于格29.下列关于《大中刑律统类》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以刑律分类为门,而附以格敕,将律令格敕统为一典B、是宋代“刑统”的历史根源C、制定颁布于盛唐时期D、编订的目的是为了法司官吏易于查阅和适用法律30.下列关于唐律中刑罚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死刑二等:斩、绞B、徒刑五等:徒一年、徒一年半、徒二年、徒二年半、徒三年,其上又有加役流C、流刑五等:流两千五百里、流三千里、流三千五百里、流四千里、流四千五百里D、笞刑五等:笞一十、笞二十、笞三十、笞四十、笞五十二、句读(共5分。)将下面的古文句读,并将句读后的句子写在答题纸上。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第6页共7页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三、翻译(共5分。)将第二题句读后的古文翻译,并将译文写在答题纸上。四、材料阅读与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3题,30分)材料一先是,淮南王安入朝,始与帝舅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逆言。其后胶西於王、赵敬肃王、常山宪王皆数犯法,或至夷灭人家,药杀二千石,而淮南、衡山王遂谋反。胶东、江都王皆知其谋,阴治兵弩,欲以应之。至元朔六年,乃发觉而伏辜。时田蚡已死,不及诛。上思仲舒前言,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颛断於外,不请。既还奏事,上皆是之。——《汉书•五行志》上下公卿治,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桀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史记•儒林列传》材料二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颛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故《春秋》‘王者无外’。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馀臧,正二国废,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盐铁。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邪?将势宜有馀,而吏不能也?何以言之?偃矫制而鼓铸者,俗及春耕种赡民器也。今鲁国之鼓,当先具其备,至秋乃能举火。此言与实反者非?偃已前三奏,无诏,不惟所为不许,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加诛也。‘枉尺直寻’,孟子称其不可;今所犯罪重,所就者小,偃自予必死而为之邪?将幸诛不加,欲以采名也?”偃穷诎,服罪当死。军奏“偃矫制颛行,非奉使体,请下御史征偃即罪。”奏可。上善其诘,有诏示御史大夫。——《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材料三第7页共7页按:此即献帝时应劭所上仲舒《春秋断狱》以为几焚弃扵董卓荡覆王室之时者也。仲舒,通经醇儒,三策中所谓“任徳不任刑”之说、“正心”之说皆本《春秋》以为言。至引“正谊不谋利,眀道不计功”,以折江都王,尤为深得圣经贤传之㫖趣。独灾异之对,引两观、桓、僖、亳社火灾,妄释经意,而导武帝以果扵诛杀,与素论大相反。西山真公论之详矣。《决事比》之书,与张汤相授受,度亦灾异对之类耳。帝之驭下以深刻为眀,汤之决狱以惨酷为忠,而仲舒乃以经术附会之。王、何以老、荘宗㫖释经,昔人犹谓其罪深扵桀、纣,况以圣经为縁饰滛刑之具,道人主以多杀乎?其罪又深扵、王何矣!又按:《汉刑法志》言: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下,张汤以峻文决理,扵是“见知”、“腹诽”之狱兴。《汤传》又言汤请博士弟子治《春秋》、《尚书》者补廷尉史,葢汉人专务以《春秋》决狱,陋儒酷吏遂得以因縁假饰。徃徃见二传中
本文标题:华北理工2012~2013 学年秋季学期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A卷及部分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788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