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窦娥冤教案【范例4篇】
好范文解忧愁1/33窦娥冤教案【范例4篇】【前言】本站网友为您精挑细选分享的优秀文档“窦娥冤教案【范例4篇】”以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朋友们一起学习吧!窦娥冤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3课型:教读课好范文解忧愁2/33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二。元杂剧与关汉卿:(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题目: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2)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好范文解忧愁3/33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3)角色: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儿(小厮sī)。(4)宫调: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5)套数: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好范文解忧愁4/33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表示全套曲子成一阕què。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用正宫,其联套形式为[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共10支曲子。(6)曲词: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窦娥冤》套曲,押的是“先天”韵。(7)宾白:指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8)科介: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二)作者关汉卿关汉卿,号已yǐ斋叟sǒu,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好范文解忧愁5/33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pǔ(《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三、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楔子(序幕):交待背景,写出窦娥的悲苦身世。第一折(开端):赛卢医为躲债欲杀蔡婆,蔡婆为谢恩引狼入室。第二折(发展):张驴儿为逼婚误杀亲父,窦娥在公堂屈打成招。第三折(高潮):赴法场窦娥指斥天地,明冤屈发下三桩誓愿。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好范文解忧愁6/33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五、布置作业: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窦娥冤》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欣赏作品的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主人公窦娥勇于反抗不合理社会的精神和善良的性格。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作品的语言,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难点理解作者采用充满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用意,领会作品的思想价值。三、教学方法好范文解忧愁7/33朗读法、设置情境法。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很多人在自己蒙受冤屈的时候常常感叹说:“真是比窦娥还冤哪!”那么,窦娥是什么人?她因为什么受冤?冤到了什么程度?今天我们就来鉴赏元代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窦娥冤》。(教师板书课题。)(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1、课前布置学生排演《窦娥冤》课本剧,学生表演课本剧,其他学生欣赏。2、结合教材P3注释介绍本文作者关汉卿,并且简单介绍古典戏剧和元杂剧。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本剧的故事梗概。明确:父将窦娥来抵债——蔡婆讨债赛卢医——恶人赖债害人命——张驴儿父子救蔡婆——父子逼人成婚配(窦娥不从)——张驴儿设计害蔡婆——张福食毒归西天——张驴儿逼婚挟窦娥(窦娥不从)——张驴儿诬陷告州官——昏官不查定娥罪——窦娥刑场发誓愿——三桩誓愿皆应验。(三)深入研读学生四人为一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8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1、窦娥一生有哪些不幸遭遇?好范文解忧愁8/332、戏剧一般是通过制造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主题的,而戏剧冲突一般有三类:人物之间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那么本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属于什么类型?3、窦娥之“冤”表现在哪个方面?(或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4、从窦娥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到元代什么样的社会状况?明确:1、(1)三岁丧母;(2)父女分离;(3)丧夫打击;(4)流氓欺压;(5)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2、人与环境(社会)的冲突。3、(1)流氓恶棍张驴儿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2)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屈,却反被判以死罪。(3)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又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4、(1)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2)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庸、贪赃枉法。好范文解忧愁9/33(3)被压迫的妇女们无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生命和财产安全等也没有保障。(四)小结作业1、可见,社会环境的影响几乎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犹如一个巨大的“磁场”,个人一旦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环境对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2、熟读第三折,重点品味《端正好》和《滚绣球》等曲子,初步感知窦娥的形象。六、板书设计窦娥冤关汉卿元杂剧故事梗概七、教学反思《窦娥冤》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我在备课的时候进行了充分的考虑,这篇课文是中国古代戏曲单元的第一课,学生对于怎样鉴赏古代戏曲无所适从,所以,我在上第一堂课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我帮助学生了解与戏曲有关的文学常识,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戏曲的要点以及如何入手进行鉴赏古代戏曲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了解剧情,理解字意,熟悉内容,所做这些为第二课时做好铺垫。好范文解忧愁10/33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基本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很生动,比较成功,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抓住课本剧,引导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本课的要点,并且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让学生自己感知、感悟。借助多媒体课件加强辅助教学,营造氛围,渲染气氛。通过几个主要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能对于本剧有宏观的把控,为第二课时的深入欣赏打下良好的基础。《窦娥冤》教案【第三篇】目的要求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2.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3.认识窦娥开始对天地神鬼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课文释义(1)亲眷(眷,juàn)亲属。(2)负屈衔冤:背负委屈,心中怀着怨恨或冤枉。(3)杳无音信:(杳,yǎo)〈书〉远得不见踪影,也没有音信。(4)古陌荒阡:(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阡,qiān好范文解忧愁11/33田间南北方向的路)古远而荒凉的田间的路。(5)昏聩:(聩,kuì,耳聋)眼花耳聋。比喻头脑糊涂,不明是非。(6)嫁祸:把祸患转移给别人。内容主旨《窦娥冤》是我国十大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窦娥》揭示的是元代社会的重重矛盾。吏治昏聩,法度不公,恶人横行;百姓无告的黑暗现实,正是通过窦娥含冤受刑的故事集中体现的。窦娥的曲词,道白,尤其是刑前三桩誓愿是戏剧冲突的集中体现,是对黑暗社会的血泪控诉。写作手法课文节选的第三折,是全剧高潮。这一折描述的是窦娥被绑赴刑场问斩冤死的经过。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窦娥被绑赴刑场,以“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词为核心,痛陈了窦娥心中的怨愤之气。第二部分写婆媳诀别,窦娥诉冤,通过窦娥对婆婆的牵记表现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德,通过窦娥的长篇独白,陈述了主人公的满腹冤屈。善而蒙冤,悲剧愈悲。第三部分写窦娥三桩誓愿,三桩誓愿一桩桩将窦娥怨而生好范文解忧愁12/33悲,悲而生恨的情感变化推向顶峰。就这点看,又展现作品积极浪漫的一面。重点语段研读课文: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由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惊天动地”。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但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的窦娥,对于这样不平的命运、不公的天地又能奈何呢?她的一腔悲愤只能以“两泪涟涟”作结,抒发一下自己的痛苦和悲伤而已。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一个冤屈至深,怨愤至极的窦娥出现在眼前。课文: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好范文解忧愁13/33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分
本文标题:窦娥冤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5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