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2诊法-1望诊
第二章诊法【诊法概述】诊法——中医护理程序中的特色概念:是中医诊察和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法。【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与特点】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是整体观理论基础上的“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由此及彼”地探测和推理。---人体气血津液的盈亏,最能显露在体表的神色和形态。中医诊法的特点:1、司外揣内,联想推理--整体观念、天人相应2、直接感知,综合分析--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经络和四肢百骸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3、知常识变,比较识别--常:正常人群、正常态(病前)【中医诊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三千多年前《周礼》有“以五气、五声、五色,眡(视)其生死”的有关诊法的最早文献记载。春秋战国医家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而言病之所在,尤以切诊、望诊著称。《黄帝内经》在理论和方法上为中医诊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将诊法的理论和四诊方法,与临床辨证、治疗相结合,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典范。第一节望诊1、概念:是医护人员运用视觉对人体外部(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有目的观察,以收集相关病情资料的的方法。《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一般分为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望舌和望小儿指纹五部分。2、内容:望全身:(1)望神(2)望色(3)望形态望局部:(1)望头面(2)望五官(3)望皮肤望派出物(1)望痰涎涕唾(2)望呕吐物(3)望大小便望舌(1)望舌质(2)望舌苔望小儿指纹概述3、望诊的注意事项(1)避开有色光线(2)诊室内温度适宜(3)充分暴露受检部位(4)比较生理病理状态,发现异常(5)动态观察一、全身望诊全身望诊又称整体望诊,通过望神色形态等整体情况,对疾病寒热虚实、轻重缓急进行总体认识的过程。1、神:得神、失神、少神、假神2、色:常色、病色3、形:形体4、态:姿态(一)望神望神——通过观察人体生命的整体表现,以诊察(认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是对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指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体现。望神的原理和意义1)、观察病人神的旺衰与否,可以了解其精气的盛衰,推断病情的轻重判断病变的预后。2)、《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神的重点(内容)在于:目光、神情、气色、体态等1)目光:眼睛的光芒2)神情:神志和面部表情3)气色:皮肤和体表的色泽4)体态:姿态自如否,体形丰满否神的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按神的盛衰、病的轻重,划分1、得神(有神)表现: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含蓄不露,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意义:提示脏腑精气气充足,正气强盛,是健康的表现;即使为病也属正气未伤,精气未衰,属病轻、预后好。2、少神(神气不足)表现:精神不振,两目乏神,面色少华,少气懒言,肌肉松软,倦怠乏力,动作迟缓。意义:提示正气已伤,精气轻度损伤,多见于轻病或恢复期病人,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3、失神(无神)1)(正气虚衰)表现:目光呆滞、面色晦暗、神情萎糜、意识朦胧、反应迟钝、语声断续意义:提示正气大伤,精气衰竭,病情深重,预后不良,多见于慢性久病病人,属病重。3、失神2)(邪扰神明)表现:意识昏迷,或猝然昏倒,闭目张口,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手足躁扰,表情烦躁、或痛苦。意义:邪陷心包,精气已脱,或肝风夹痰蒙蔽清窍,为病情危重。4、假神表现:久病本已失神,突转神识清楚,目光转亮而浮光外露,言语不休,欲进饮食,想见亲人,两颧泛红如妆。意义:提示正气将脱,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属病危,属临终前征兆。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1)假神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突然出现和迅速消失两个方面。2)重病好转,是病人由重而轻,由失神向得神转变。其好转不是突然的,而是逐渐的,其中任何一项好转,都与整个病情相一致。附:神乱——指精神错乱失常焦虑恐惧——多属虚证,可见于脏躁等病,多由心胆心虚,心神失养所致狂躁不安——多属阳证,主见于狂病等,多由痰火扰乱心神所致淡漠痴呆——多属阴证,主见于癫病、痴呆等,多由痰浊蒙蔽心神所致卒然昏倒——多属痫病,多由肝风挟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脏躁癫痫猝然昏倒(二)望色望色,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色,又称:色诊)色诊的原理1)、五脏外应五色2)、气血为生色之本3)、面为气血汇聚之处4)、面部和经络连属关系5)、面有脏腑的分属部位——色泽为脏腑气血之外荣,面部为色泽变化之最显部位。(二)望色分类——常色与病色1、常色概念:即正常的、无病的颜色。特点:明润、含蓄(有差异)《望诊遵经》:“光明者,神气之著;润泽者,精血之充。”《医门法律》:“神藏则色藏,神露则色露”。常色又分主色、客色。(1)主色:——由于先天禀赋或体质不同,人的肤色有个体差异,其一生基本不变的肤色即为主色。《医宗金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临床上应以注意。(2)客色:——因季节、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肤色亦相应产生变化,称为客色。《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四时之色,随四时加临,推迁不常,故为客色也。”春季—稍青夏季—稍赤秋季—稍白冬季—稍黑只要肤色明润含蓄而有光泽,皆常色范围。(二)望色2、病色概念:是指人在疾病状态时面部和全身显现的色泽。--病色最多出现在颜面部。病色可分为五种:青、赤、黄、白、黑。五色主病——某种颜色单独出现,提示相应脏腑发生病变。——不同颜色的变化也可反映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况青色—气滞、血瘀、寒证、痛证、惊风主风证(肝风)——青筋显露于局部,如小儿惊风眉间鼻柱唇周发青。主瘀证(包括气滞血瘀)*心肺瘀阻——多青紫*肝脾瘀结——多青黄主寒痛卒病——多淡青(在脉)久病——多青黄带黑(入骨)注:多属肝病,肝藏血赤色—主热证、也见于戴阳证主火热——满面通红——实热主阴虚——两颧潮红——虚热主戴阳——艳红如妆浮游不定—假热附:戴阳指的是阴盛隔阳,体内阴寒过盛将阳气阻隔于外而出现的真寒假热证,可见久病面色苍白,却时而面红如妆,游移不定.是阴阳离绝的一种危险症候。白色—主虚证、寒证主寒证——苍白而滞主虚证——淡白而薄*血虚——淡白无华*阳虚——白光(huang)白虚浮气虚——淡白或白光(huang)白主脱证(脱血、夺气、亡阳)——白而无华黄色—主脾虚、湿证主脾虚——淡黄、萎黄(兼枯)主停湿——黄滞、面黄虚浮主黄疸——面目一身俱黄(尿亦多黄)*阳黄——湿与热合(熏蒸发黄)——鲜明如橘皮色*阴黄——湿与寒合(郁结发黄)——晦暗如烟熏色黑色—肾虚、水饮、血瘀、疼痛、寒证主肾亏阳虚火衰——温运不及——黑如淡墨阴枯水竭——物干则焦——黑而焦干主水饮———局部发暗(目眶发黑)主沉寒、久瘀——黑夹青黄*青黑为沉寒(见青色)*黧黑(黑中带黄)为久瘀。注:多属肾病(肾主水,主骨生髓)。望色的注意事项1.注意病色与常色的比较,病体自身的比较;2.整体色诊与分部色诊相结合;3.面部色泽的动态变化;4.非疾病因素对面色的影响:(1)光线(2)情志(3)饮酒饥饱(三)望形态形---形体态---姿态主要是观察皮毛、脉、筋、骨、肉五体变化,判定形体的强弱、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以诊察疾病的方法。1、望形体概念:观察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的表现以诊察病情的方法。原理:内脏精气之衰盛可外显于形体。意义:观察五体形质的状况,可以推测内脏器质之厚薄、虚实、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形体强弱体质强壮——五体皆充者。即:骨骼粗大,筋脉柔韧,肌肉充实,皮肤致密,躯廓宽厚。说明五脏坚实,气血丰厚,有病易愈,预后较好体质薄弱——五体皆薄者。即:骨骼细小,筋脉松驰,肌肉疲削,皮肤脆薄,躯廓狭窄。说明五脏脆弱,气血不充,易病难愈,预后较差形体胖瘦形体肥胖——肌肤盛于筋骨者,为痰湿内盛之体。肥而能食者—邪实生痰:必兼肌肤坚实胖而少食者—本虚生痰:必兼肌肤松浮形体削瘦——肌肤不能裹骨者,为阴血不足之体。瘦而少食—属正虚,多兼肌肤疏松瘦而能食—多夹火,多兼肌肤结实2、望姿态概念:通过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变化和异常动作以诊断观察病情的方法。原理:躯体运动为五脏精气之所使方法:——(1)动静姿态——(2)衰惫姿态——(3)异常动作(1)动静姿态动:身轻,转侧自如——病势轻浅身重,不能自转侧——病势深重卧:躁动不安、仰卧伸展、欲揭衣被—实热喜静懒动、踡卧缩裹、欲加衣被—虚寒卧喜向外,欲得见人——病在阳分卧喜向内,门户独处——病在阴分坐坐时喜仰——肺实气逆(气实上逆)坐时喜俯——脾虚气陷(气虚不举)强迫但坐不能卧(卧则喘咳短气)——胸腹饮邪(肺胀喘哮)但卧不能坐(坐则头目眩晕)——气血大虚(脱血脱气)保护:“护处必痛”:护头(蹙眉捧头,俯不欲仰)护心(叉手扪心,不敢行动)护腹(合手捂肚,曲身前倾)护腰(以手撑胯,弯腰侧背)等(2)被动姿态(衰惫姿态)《素问·脉要精微论》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脑)背曲肩重——腑将坏矣(心、肺)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肾)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肝)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肾)(3)异常动作痹症——关节拘挛肿痛,而屈伸活动不利痿症——肢体痿软,无力运动卒中——卒然仆倒,肢体不遂,口眼歪邪痉挛: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阵发或持续的强直性抽搐和拘急。——-若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或拘挛,项背强直、角弓反张为痉病,多见于热极生风或肝阳化风,或血不养筋,血虚动风者;症状轻、痉而不硬,属虚证。附:关于异常动作的几个名词瞤(音顺)动:肌肉跳动,多见于眼睑、口唇或肢体局部肌肉。--血虚、血不养筋为多;或阳虚,水气盛于内震颤:震为摇动,颤为抖动。多见于头、肢体和眼球。--多为血不养筋,或气虚无力自持,或肝风内动。战栗:全身剧烈抖动。--寒战、疟疾。蠕动:缓慢的伸缩动作。--手足蠕动多见于气血两虚,筋失所养,虚风内动。搐搦(瘛疭qi4zong4):手足伸缩交替,抽动不已。瘛:筋急而收缩,疭:筋缓而伸展,一收一缩,抽动不止。--多由阴血亏虚,筋失所养,肝风内动。二、局部望诊内容:(一)望头部(二)望面部(三)望五官(四)望皮肤(一)望头面:大小:上大下尖(脑积水)——先天不足,水液停聚肾精亏损,囟门:囟填:囟门突起——实证,多为温病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所致囟陷:囟门凹陷——虚证,多为吐泻伤津或先天精气亏虚、脑髓失充解颅(迟闭)——肾气不足(不能主骨与生长,常兼“五迟”、“五软”)面肿——主有水湿阳水:眼睑、颜面先肿,皮薄光亮,发病较速者——外感风邪,肺失宣肃阴水:下肢先肿,面色晃白,发病缓慢者——脾肾虚损,水湿泛滥腮肿:以耳垂为中心红肿疼痛,压痛(痄腮)——外感风温毒邪口眼歪斜——风邪中络,或中风(二)望五官1.望目4.望耳2.望鼻5.望齿龈3.望口唇6.望咽喉1.望目五轮学说瞳人(骨之精)属肾,为“水轮”黑睛(筋之精)属肝,为“风轮”眦络(血之精)属心,为“血轮”白睛(气之精)属肺,为“气轮”眼睑(肉之精)属脾,为“肉轮”眼科专病有特殊意义五轮学说(1)色泽异常①目赤——主火热实证②目黄(白睛发黄)——黄疸主症③目眦淡白(睑内也淡)——血虚④睑胞暗黑——肾亏、痰饮、长期失眠。(2)形状异常①眼胞浮肿——水肿(先见之证)②眼窝凹陷——亡津、脱液重症③眼球突出眼胞亦肿——气逆肺胀(久咳所致)“怒目而视状”——肝郁化火与痰相结合(肝经上络于目)④针眼、眼丹——风热或脾胃蕴热上攻2.望鼻--观外形、分泌物鼻为肺之窍,脾之所应,是气体出入通道。鼻头色红生粉刺--酒齄鼻--多因血热入肺鼻翼煽动--多见于肺热、或喘证鼻流清涕--外感风寒鼻流浊涕--风热久流浊涕有异味--鼻渊--胆经蕴热者3.望口唇--察脾、胃之病变--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口角流涎--小儿多为脾虚湿盛;成
本文标题: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2诊法-1望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