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2诊法-3问诊
第三节问诊•问诊是医护人员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方法。一、问诊的意义能充分搜集望、闻、切诊无法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能直接了解病人之所苦,掌握病情重心是轻浅疾病的主要依据《素问·征四失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景岳全书》:“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抓住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诱导,但应避免暗示。•要用俗语交谈,避免用医学术语直接发问,问后用医学术语书写医案。•危重患者,抓住重点扼要询问,迅速诊察,以便及时抢救。•注意观察患者的思想情绪,切勿在患者面前有任何惊讶或烦恼的表现。三、问诊的内容发热恶寒三天•(一)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婚否、职业、民族、住址、联系方式就诊时间等•(二)主诉它是指患者就诊时最主要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要点:①选择众多症状中的最突出最要紧的一、二个症状或体征。②简要提出该主症的部位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三)现病史1、起病情况:起病原由、时间2、病变过程:症象演变、病势演变3、诊疗经过:他人诊断、治疗4、现在症(四)既往史1、既往健康状况2、既往患病状况(五)个人生活史1、生活经历2、精神情志3、饮食起居4、婚姻生育(六)家族史•问现在症,是询问患者就诊时所感受到的痛苦和不适,以及与病情相关的全身情况。•现在症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四、问现在症•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小儿,天花麻诊全占验(一)问寒热•概念:询问病人怕冷、发热的感觉。•意义:辨别病邪性质和机体阴阳盛衰的重要依据。常见类型1、恶寒发热•概念:指病人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意义:外感表证初期2、寒热往来•概念:指恶寒发热交替发作。•病机:邪正相争。3、但寒不热概念:指患者只觉怕冷而不发热的症状。意义:里寒证。分类:•新病恶寒:寒邪直中,损伤阳气。多见于实寒证。•久病畏寒:阳气虚弱,失却温煦。多见于虚寒证。4、但热不寒•概念:患者只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者。•意义:里热证(阳盛,阴虚)•分类壮热潮热低热•壮热表现:病人高热不退,不恶寒,体温在39℃以上。多见于里实热证。•潮热概念:发热如潮水有定时,定时而发或定时热势升高。分类:日晡潮热(阳明潮热)午后潮热(湿温潮热)夜间潮热(阴虚潮热)•低热概念:即微热,体温多在37~38℃之间。特点:热不高,病程长。分类: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郁发热,小儿夏季热。二、问汗•汗是阳气蒸化津液从腠理达于体表而成。•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正常人体力活动,进食辛辣,气候炎热,衣被过厚,情绪激动可引起生理性汗出。•问汗内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多少,部位,兼症。1、有汗无汗(1)表症辨汗表证无汗风寒表实证:寒主收引,腠理致密。表证有汗风邪风热表证:风性开泄,肌腠疏松,热性升散,津液外泄。(2)里证辨汗里证无汗津血亏损,化源未足。里热汗出里热证:里热炽盛,迫津外泄。里虚证:阳气亏虚,肌表不固,阴虚内热,蒸津外泄。2、特殊汗出(1)自汗概念:清醒时经常汗出,活动后更甚。病机:阳虚不固,不能固护肌表所致。意义:气虚、阳虚。(2)盗汗表现:入睡后汗出,醒后即止。病机: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意义: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3)绝汗表现: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如珠,或冷汗淋漓。又称脱汗分类:亡阴:汗出如油,热而粘手。亡阳:大汗淋漓,汗凉而稀。(4)战汗表现:先见全身战栗,继而汗出。病机:邪正剧争,疾病转折。意义:邪去正安:汗后热退,脉静身凉—好转邪盛正衰:汗后身热不退,烦躁脉疾—恶化3、局部出汗1、头汗表现:仅头部或头颈部汗出较多。2、半身出汗身体一侧出汗,一侧无汗。3、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过多。三、问疼痛•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身体各部位都可发生•病机:•不通则痛——气滞血瘀,痰浊凝滞,•外邪,食积,虫积,结石。•不荣则痛——阳气亏虚,精血不足。1、疼痛部位1、头痛指头的某一部位或整个头部疼痛太阳经——头痛连项。少阳经——两侧头痛。阳明经——前额连眉棱骨痛。厥阴经——巅顶痛。2、胸痛指胸的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常见于胸痹、厥心痛、肺痨、肺痈、胁肋痛等疾病3、胃脘痛指上腹部,剑突下,胃所部位疼痛的症状。实证——寒、热、气滞、血瘀、食积。虚证——胃阳不足,胃阴虚。4、腹痛: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的腹部疼痛,或其中一部位疼痛的症状大腹——脐上(脾胃)。小腹——脐下至耻骨毛际上少腹——小腹两侧实证——寒凝、热结、气滞、血瘀、食积、虫积。虚证——气虚、血虚、阳虚、阴虚。大腹小腹少腹少腹•胁痛:指胁的一侧或两侧疼痛的症状•背痛:是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腰痛:腰的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四肢痛:四肢的肌肉、筋脉和关节等部位疼痛的症状•周身痛:指头身、腰背及四肢等部位皆疼痛的症状2、疼痛性质1、胀痛:疼痛而有胀感。病机:气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2、刺痛:疼痛如针刺。病机:瘀血。3、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病机:实证—寒邪阻络。虚证—阳虚4、灼痛:疼痛有灼热感,喜冷恶热。病机:实证—火邪窜经虚证—阴虚火旺。5、重痛:疼痛有沉重感。病机:湿邪困阻。肝阳上亢。6、酸痛:疼痛兼有酸软感。病机:湿邪侵袭。肾虚骨髓失养。7、绞痛:疼痛剧烈如刀绞。病机:有形实邪(瘀血、结石)。寒邪凝滞(胃肠绞痛)。8、空痛:疼痛有空虚感。病机:气血精髓亏虚。9、隐痛:疼痛不甚,绵绵不休。病机:阳气不足,精血亏损。10、走窜痛:痛处游走不定,走窜攻冲作痛。病机:气滞。风湿病。11、固定痛:痛处固定不移。病机:瘀血。寒湿痹痛。12、掣痛:抽掣牵扯而痛又称引痛,彻痛。病机:经脉失养。经脉阻滞。四问饮食和口味•主要询问病人饮水食欲与食量以及味觉等情况•能反映内脏机能的寒热虚实偏向(尤其是脾胃中气),津液之盛衰等1、口渴与饮水(1)口渴多饮——津液内耗里热炽盛──渴喜冷饮,伴身热多汗肾元大亏──渴喜热饮,伴消瘦多尿(2)口不渴饮——津液未伤寒湿偏盛,阳气偏虚;或病势轻浅者(3)渴不多饮—津液不能上承苗窍轻、浅热证——伤津较轻,稍饮即可阴分有热──口干,饮水无益痰饮、湿热内阻──渴欲饮热多饮则不舒瘀血内阻──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水蓄下焦──渴但饮水,但饮后反吐,伴小腹胀满,小便不利2、食欲与食量•(1)饮食不振•脾胃虚弱──不欲食为主•痰湿、食阻──不敢食(食之不舒)•(2)厌食•食物积滞─恶闻食味•痰热湿热──厌恶油荤•妇娠恶阻(3)多食善饥•胃火炽盛──食多便结•胃强脾弱──食多便泄(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饥而不欲食•中焦湿热──饥而不能食(5)食物偏嗜3.问口味(1)口淡—脾胃虚弱或寒伤脾胃(2)口苦—肝胆火热(3)口甘(属脾瘅)—湿热蕴脾(4)口酸—肝胃不调,或食滞于胃(5)口咸—肾虚水泛(6)口腻—痰湿中阻(7)口涩—燥热伤津五问二便•问二便可以提示消化功能、水液代谢的情况,是判断疾病过程中虚实性质的重要依据。•问二便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性质、颜色、气味、时间、量的多少,排便次数、排便时的感觉以及伴随的症状等。1.问大便•(1)便次异常•便秘、泄泻•(2)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脓血便、便血•(3)排便感异常•肛门灼热、排便不爽、大便失禁、肛门气坠2.问小便•(1)尿量异常多尿、少尿、•(2)尿次异常小便频数、癃闭•(3)排尿感异常小便涩痛、小便后点滴不尽、小便失禁、遗尿六问睡眠•询问睡眠的异常变化,可了解机体的阴阳盛衰情况,问睡眠,应注意询问睡眠时间的长短、入睡的难易程度,有无多梦等情况。1、失眠(1)阴虚阳旺─心烦不寝,不易入睡(2)营血亏虚─心悸寝浅,睡短易醒(3)痰火内扰─烦闷不安,寝而惊醒(4)胃浊扰心─胃脘不舒,夜卧不安2、嗜睡(1)痰湿内盛─困重嗜睡,头目昏沉(2)元气虚弱─困倦嗜卧,少气乏力(3)阳衰阴盛─精神疲惫、迷糊似睡七问经带问妇女月带下妊娠产育等生理病理变化,以诊察病情的方法。不仅是妇科病的诊断依据,也是全身病理变化的反映。1、月经①经期异常: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错乱、闭经、暗经②经量异常:月经量过多、月经量过少、崩漏、闭经经色、行经腹痛2、带下白带、黄带、赤白带3、胎、产八问小儿•问小儿,除一般问诊的有关内容外,还要注意询问出生前后的情况,喂养情况、预防接种史、传染病史和传染病接触史等。
本文标题: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2诊法-3问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6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