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 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5方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
方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部分化学、生物药本草一、中药的性能:性:药性;能:效能。是指中药的性质和作用。中药性能的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清代医家徐灵胎总结说:“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各以其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一)四气五味1.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是药物作用于肌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凡能治疗寒性病的药物便认为是热性和温性,凡是能治疗热性病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和凉性。四气四气属性作用功效用途寒凉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热性病温热阳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治寒性病《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这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2.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滋味。味,即滋味,至于药味的确定,最初是由口尝而得,后来,逐渐发展为利用医疗作用来说明药物的味。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因此古人很自然地将滋味与作用联系起来,《周礼·天官》所载“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精,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由于五行学说的盛行和影响,由最初的“滋味说”遂被改造成为“五味说”。五味属性入五脏作用用途辛阳肺发散、行气、和血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甘(淡)脾补益、和中、缓急治疗气虚、调和、疼痛酸(涩)阴肝收敛、固涩治疗各种滑脱不禁苦心清热、泻火、降逆、燥湿治疗热证、肺气上逆、湿证咸肾软坚、散结、润下治疗瘰疠、便秘淡渗湿、利尿治疗湿证、小便下利气味之间的关系性和味是构成药物性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药性,味则有多种以上,二者结合能产生多种药性和功效。1.气味完全相同的药物作用相近;如:紫苏:辛温——发散风寒→表寒证;荆芥:辛温——发散风寒→表寒证;2.一气一味,气同味异、味同气异作用也不相同:如:气同味异:生姜:辛温——发散风寒——表寒证苍术:苦温——温脾燥湿——湿阻之证味同气异:芦根:甘寒——清热和津——热甚伤津肉桂:甘热——湿肾壮阳——肾阳虚3.一气多味的药物作用范围有所扩大:当归:苦甘温补血活血——血虚证,月经不调等。(二)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升是上升、提升;降是下降、降逆;浮是发散向外;沉是泄利向内。如:呕吐、咳喘↑——生姜、麻黄↓泄利、脱肛↓——五味子、黄芪↑药物对这种异常的升降出入产生的治疗作用即对疾病治疗的趋势而论的。药物趋向作用用途与气关系与味关系与质地的关系与炮制的关系与配伍的关系升浮药上升向外升阳、发表散寒、催吐、透疹、开窍治疗在上、在表以及病势下陷的病证温热辛甘淡质地轻松的花、叶、果壳酒、姜汁炙升浮药多则随之升浮沉降药下行向外泻下、清热、利水、潜阳、消积、止呕、收敛、固涩治疗在下在里以及病势上逆的病证寒凉酸苦咸质地较重的根茎、果实、矿物醋、盐水炙沉降药多则随之沉降(三)归经指药物对机体特定脏腑、特定经络和特定部位的选择性作用。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作用称归经。归经的理论依据:一是依据脏腑经络学说:脏腑通过经络联系到体表,体表的病证也可影响相应的脏腑,能治疗某种体表的病即入相应的脏腑、归相应的经络。二是根据五味对脏腑经络的配属关系:五味入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入什么脏即归什么经络。阴经(属脏)阳经(属腑)手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阳明胃经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太阳经头痛(项部)----羌活阳明经头痛(前额)——白芷少阳经头痛(两侧)——柴胡厥阴经头痛(巅顶)——吴茱萸(四)中药的毒性“毒者,物之能害人者是也”。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祖国医药学之毒有三:①药物的总称。“医师常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②药物的偏性。“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有偏也。”③药物的毒副作用。现代中药毒理的概念。二、中药的用法(一)配伍根据不同病情和临床辨证,有选择的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在一起应用称为配伍。配伍的目的:①协调药物的偏性②克服不良反应③更好的发挥药物的效用④对于较复杂的病证可以全面照顾⑤掌握配伍禁忌,确保用药安全配伍的方法:七情:就是将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分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个方面。这是药物配伍的法则。1、单行:指单用一味药物治疗疾病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药物同用,以增强疗效。3、相使:两种药合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可以提高主药功效。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两药合用后,一种药物能减轻或解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6.相恶:两药合成,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功效降低,甚至消失。7.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二)中药的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药食禁忌1、配伍禁忌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本经·序例》指出:“勿用相恶、相反者。”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制药配方莫相依2、妊娠禁忌禁用药禁用药大多系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包括:峻泻、逐水、催生、化瘀、破血、开窍、有毒性的药物。慎用药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3、证候禁忌:①寒凉药为味苦腻滞之品,易伤阳气,对寒证,阳虚者禁用。②温热药为味辛燥烈之品,易伤阴血,对热证,阳虚者禁用。③升浮药,对病势上逆之证不宜用。在病症复杂之时当属例外。④沉降药,对病势下陷之证不宜用。⑤偏于攻邪的泻药多能损伤正气,正虚者应慎用。⑥偏于扶正的补药易于恋邪,对邪实之证不宜用。⑦有毒之品能克伐正气,导致中毒,在非确凿之时禁用。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忌口。1.一般在服药期间应忌生冷、油腻、腥膻和有刺激性的食物。2.热性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3.寒性病忌食生冷类食物。4.皮肤病患忌食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物。5.失眠脏燥患者不宜饮酒与茶等。4、药食禁忌(口服中药时药食宜忌的原则)(三)中药的剂量中药的剂量即用量每一单味药物的用量方剂中各药物的相对用量制剂的实际服用量1、药物性能与剂量2、药物配伍与剂量剧毒和峻烈药物,用量宜小质松量轻的药物,用量宜小质坚体重的药物,用量宜大单味药使用时,剂量宜大君药比臣药用量大汤剂比丸、散剂用量大3、患者情况与剂量4、季节地域与剂量老人小儿产后体虚,用量宜小成人体质壮者,用量宜大病情轻病程长,用量宜小病情重病程短,用量宜大解表药夏季和南方用量宜小解表药冬季和北方用量宜大泻火药夏季用量宜大泻火药冬季用量宜小第二节方剂基础知识•方剂是在辨证立法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配伍而组成的,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剂组成及变化以法统方·方从法立•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一)方剂组成的原则“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素问•至真要大论》君、臣、佐、使基本结构涵义君药:又称主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中必须具有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2.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使药:1.引经药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二)方剂组成的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增减的变化•3、剂型配制的变化•药味的增减变化:是在君药不变的前提下,对臣药或者是佐使药的加减。适用于主证不变的情况,随次要兼证的不同进行加减。佐使药的加减变化不会引起方剂功效的根本改变。而臣药的加减可能会改变方剂的陪护关系,使方剂的功效发生根本的的变化。还有一点,即对成方加减时,不可减去君药,否则就不能说是某方加减,而是另组新方了。•药量的增减变化:药物的组成相同,药量发生变化,这种经常使方剂的功效主治均发生变化。•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虽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小承气汤以大黄四两为君,枳实三枚为臣,厚朴二两为佐,其功用则为攻下热结,主治阳明里热实证。•厚朴三物汤则以厚朴八两为君,枳实五枚为臣,大黄四两为佐使,其功用为行气消满,主治气滞腹满,大便不通。•剂型的更换变化:•同一个方剂,用药用量完全相同,机型不同,作用也会有所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药力大小和缓峻的区别,在主治证上的病史的轻重缓急的区别。•理中丸与人参汤,两方组成、用量完全相同,前者炼蜜为丸治中焦虚寒,脘腹疼痛,自利不渴,或病后喜唾;后者服汤剂,主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症见心胸痞闷,气从胁下上逆攻心。前者虚寒较轻,病势较缓,取丸以缓治;后者虚寒较重,病势较急,取汤以速治。•如抵当汤与抵当丸,两方基本相同,前者用汤剂,主治下焦蓄血之重证,其人发狂或如狂,少腹鞕满,小便自利;后者用丸剂,主治下焦蓄血之轻证,只见身热,少腹满,小便自利。二、方剂的剂型汤剂散剂丸剂:密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膏剂:流浸膏、浸膏、煎膏(内服)硬膏、软膏(外用)酒剂:丹剂茶剂药露片剂冲剂针剂口服液胶囊剂糖浆剂锭(饼)剂线(条)剂常用方剂介绍•解表剂安神剂祛痰剂•泻下剂开窍剂消食剂•和解剂理气剂祛暑剂•清热剂理血剂驱虫剂•温里剂祛湿剂固涩剂•补益剂治燥剂治风剂2023/3/92006-8-30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2023/3/92023/3/92023/3/92023/3/9中医常用内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2023/3/92023/3/9八法是清代医家程钟龄在总结前人归类治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心得撰写而成的。程氏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2023/3/9一、汗法【概念】是指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发汗袪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2023/3/92023/3/9一、汗法【适应症】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未透、上肢及头面部水肿兼有表证者、疮疡初起者一、汗法《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适应症】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未透上肢及头面部水肿兼有表证者疮疡初起者2023/3/92023/3/9一、汗法【护理】1、汤药宜武火快煎热服服药后加盖衣被,并饮热水以助药力,促其发汗。2023/3/92023/3/9一、汗法【护理】2、常以遍身微汗为宜,不可过汗。2023/3/92023/3/9一、汗法【护理】3、一般情况下,汗出热退即可停药。若服药后仍无汗体温不降者,切不可给予冷饮或冷敷,如前法继续服药。2023/3/92023/3/9一、汗法【护理】4、汗出不止时,切不可掀被更衣,注意避风寒。汗出停止后再更衣换被,适当调节病室温度,防止复感。2023/3/92023/3/9一、汗法【护理】5、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忌酸性和生冷食物。2023/3/92023/3/9一、汗法【护理】6、要因人因
本文标题:长春中医大《中医护理学基础》课件05方药基本知识及用药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6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