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遵义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05内脏学总论、呼吸系统、胸膜、纵隔
实验五内脏学总论、呼吸系统、胸膜、纵隔一、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概述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肺包括肺内的支气管分支和大量的肺泡。前者是呼吸气体的通道,后者是气体交换的地方。(一)鼻1.外鼻位于面部中央。介于两眶之间的部分为鼻根,下延成鼻背,稍隆起,下端最突出部分称鼻尖,它向两侧扩展成鼻翼。鼻以鼻孔(一对)与外界相通。2.鼻腔?鼻腔前部即鼻前庭,由鼻翼部围成,前庭内衬有皮肤,为面部皮肤之延续,此处皮肤生有鼻毛,对吸入之空气有滤过和净化作用。除鼻前庭外,鼻腔余部为固有鼻腔,它大部衬以富有血管的粘膜,分嗅区和呼吸区,与鼻旁窦(副鼻窦,各窦之总称)之粘膜相续。(1)上鼻甲下方有上鼻道,筛窦的后群开口于此(有时也开口于中鼻道)。(2)中鼻甲下方有中鼻道,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前群和中群开口于此。(3)下鼻甲?下方有下鼻道,鼻泪管开口于此。(4)在上鼻甲的后上方有蝶筛隐窝,蝶窦开口于此。(二)喉位于颈前区正中线上,向上开口于咽,向下过渡到气管,成人一般平对第3~6颈椎之间。在女性喉的位置稍高于男性,小孩的也高于成人,中年人的又高于老年人。观察制备的喉软骨标本。1.喉的软骨计有九块,三块是不成对的,三块是成对的?。不成对的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成对的有杓状软骨及其他两对小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1)甲状软骨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块,由两片对称的四边形软骨板构成,二板在颈前正中处相连。相连处上方的切迹称为甲状软骨上切迹。后缘和上、下缘相接处伸出成对的突起,分别称为下角和上角。上角比下角长,借韧带与舌骨相连,下角与环状软骨相关节(环甲关节),板的外侧面近后缘处有由后上行向前下的甲状软骨斜线。(2)环状软骨该软骨的形状如一戒指,前面大部分为戒指的弓,后面为一方形的板。软骨有两对关节面,一对在软骨侧部的外面与甲状软骨下角相关节,一对在板上缘稍离开正中线处,与杓状软骨相关节。(3)会厌软骨位于喉入口之上,形状如树叶,上阔下窄,上端游离,下端借韧带附着于甲状软骨板前角处内面、甲状软骨切迹之下方。(4)杓状软骨位于环状软骨板的上方,呈锥体形,有三面、一尖和一底。尖是钝的,底与环状软骨成关节(环杓关节),底的前角是尖锐的声带突,后外角是钝的肌突。观察制备之喉肌标本及模型。2.喉肌?喉肌全为横纹肌,可分为内、外两群。外群:(1)环甲肌起自环状软骨弓的外面,约呈扇形,行向上后,附于甲状软骨板的下缘。作用:向前下牵引甲状软骨,紧张并拉长声带。内群:(2)环杓后肌起自环状软骨板的后面,行向上外,止于杓状软骨的肌突。作用:牵引该突向后下方,外转杓状软骨,开大声门裂,紧张声带。(3)环杓侧肌起自环状软骨外侧面的上缘,斜向上后,止于杓状软骨的肌突。作用:牵引肌突向前下方,内转杓状软骨,使声门裂缩小。(4)甲杓肌起自甲状软骨前角的内面,止于杓状软骨外侧面和声带突。止于声带突的肌束,紧贴声韧带,叫声带肌。作用:使甲状软骨与杓状软骨接近,弛缓并缩短声带。(5)杓横肌?张于两杓状软骨后面之间,缩小声门裂。(6)杓斜肌在杓横肌的浅面交叉排列,缩小喉口。(7)杓会厌肌起自杓状软骨尖,止于会厌软骨及甲状会厌韧带,缩小喉口。3.喉的连结观察制备之模型和标本(1)环甲关节由环状软骨外侧部关节面和甲状软骨下角构成,属联合关节。主要紧张和松驰声带。(2)环杓关节由环状软骨板上缘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构成。能开大、缩小声门,紧张、松驰声带。(3)弹性圆锥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下、向后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游离增厚名声韧带。4.喉腔观察制备之标本。喉壁之内衬有粘膜,上与舌及咽的粘膜相续,下与气管的粘膜相续。(1)喉口是喉的入口,由咽腔通入喉腔的孔,该口前以会厌软骨上缘为界,两侧以杓会厌襞为界。后以张于两杓状软骨间的杓状软骨间襞(不明显)为界,杓会厌襞外侧的陷窝名梨状隐窝。(2)前庭襞和声襞喉腔内两侧壁各有两皱襞,上皱襞是前庭襞,两侧襞间的裂隙称前庭裂。下皱襞是声襞,两侧声襞间的裂隙称声门裂。(3)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声门下腔。喉腔在中间稍缩窄,向上向下都扩大,上部名喉前庭,中间为喉中间腔,下部是声门下腔。喉中间腔借前庭襞和声襞与喉前庭、声门下腔分界。(4)声门裂是两声襞及杓状软骨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前2/3称膜间部,后1/3称软骨间部。(5)喉室是声、前庭两皱襞间喉中间腔侧壁上的陷窝。(6)声带由声韧带、声带肌及其外面的粘膜构成。(三)、气管和支气管气管和支气管?为圆筒形的空管,后方扁平,其支架是由后方有缺口的软骨环构成的。各软骨环间借结缔组织连结,缺口处为结缔组织及平滑肌纤维所封闭。气管连于喉的下方,上平第六颈椎体下缘水平,下达第四胸椎下缘处,分为左、右两主支气管,构成气管杈。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其方向较为陡直,约长2~3cm,约平第五胸椎体高处,进入右肺门,立即分为两支,即上叶支气管和中下叶支气管;左主支气管则向左倾斜,较细,长约4~5cm,约平第六胸椎体高处进入左肺门。(四)、肺观察制备之肺标本。肺?左、右两肺占有胸腔的大部,其内侧面(纵隔面)借肺根连于纵隔。两肺由于相应的膈肌穹隆高低不同(右侧高左侧低),又由于心脏的位置偏向左侧,所以两肺的形状和容积并不一样,右肺垂直径较左肺为短,横径较左肺为长,总的容量较左肺为大。两肺均有一尖、一底,三缘和三面。尖在上稍圆钝,伸入颈根;底凹陷与膈肌的凸面相对应,即为膈面。肺的前缘及下缘薄而尖锐,左肺的前缘下半有一切迹名心切迹,下方有一突起叫肺小舌;后缘厚而钝,肋面呈隆凸形且有肋骨压迹;纵隔面朝向纵隔,稍凹,其前下部有明显的心压迹,在心压迹的后上方接近肺后缘处有在垂直方向伸长的肺门,形成肺根的支气管及肺血管由此出入。各肺均分叶,一般右肺分为三叶,左肺分为二叶,彼此借叶间裂分隔。肺门为深而明显的窝,是肺根的出入口(肺根由主支气管、肺血管和神经等构成)。在肺门处有若干的淋巴结称为肺门淋巴结。肺根主要结构的数目及位置概述于下(有时也略有不同)。一般由前向后有肺静脉、肺动脉及主支气管,左、右肺相同。但在上、下方向则左、右肺不同。在右肺,上叶支气管最上,稍下为肺动脉,再下为中下叶支气管,最下为肺静脉;在左肺,肺动脉最上,次为主支气管,再次为肺静脉。二、胸膜及胸膜腔1.胸膜为浆膜,衬于胸廓的内面、膈上面和纵隔的外侧面以及被盖肺的表面。被盖在肺表面的胸膜称为脏胸膜.其余的胸膜均称为壁胸膜。脏、壁两层间的闭锁的潜在间隙称为胸膜腔。胸膜腔左、右各一,互不交通。胸膜脏层牢固地与肺组织相贴,除肺门区外全部将肺脏包裹,在肺门处沿着肺根反折移行成壁胸膜。该反折部并由肺根向下延伸直到肺底而形成肺韧带。壁胸膜分为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履盖在膈的上面,肋胸膜衬于胸廓内面,范围极为广泛,前达胸骨后面,后达肋骨小头和胸椎体的侧面,皆移行到纵隔的外侧面,成为纵隔胸膜。后者再循肺根反折至肺门而与脏胸膜相续。纵隔胸膜在两侧贴附于纵隔,它与心包间有膈神经经过。肋胸膜与纵隔胸膜的最上部分相遇在胸廓上口区域,封闭了胸膜腔,即为胸膜顶。其形状与肺尖相一致。2.壁胸膜的体表投影由肋胸膜在前方转向纵隔胸膜的反折线为胸膜的前界,由肋胸膜转向膈胸膜的反折线为胸膜的下界。右侧前界由胸膜顶开始,先斜向下内方,越过右胸锁关节之后下行至胸骨角水平达胸前正中线,继沿正中线下降,至第六肋软骨水平即转为下界。左侧前界上段(由胸膜顶至第四胸肋关节水平)和右侧一样。由第4胸肋关节,其前界转向外下,在胸骨外侧缘斜行跨过第4、5肋间隙直至第6肋软骨,再转为下界。左右侧胸膜壁层下界见附表。3.肺的体表投影大致说来,胸膜体表投影与肺的体表投影彼此是相对应的,不过左肺前缘的心切迹和左、右肺的下缘与壁胸膜的界限是有所差别的。左肺前缘由平齐第4肋软骨处转向左侧,水平进行至胸骨旁线处,再转向下,过第4、5肋间隙以至第6肋软骨的中部而移行于下界。由第4肋软骨至第6肋软骨的弧形切迹,名为心切迹。?胸膜下界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胸膜下界第8肋第10肋第11肋肺下界第6肋第8肋第10肋4.胸膜隐窝(胸膜窦)各部壁胸膜相互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计有:(1)肋膈隐窝(肋膈窦)介于膈胸膜和肋胸膜之间,较大,左、右各一。(2)肋纵隔隐窝(肋纵隔窦)介于肋胸膜和纵隔胸膜之间,左侧明显。(3)膈纵隔隐窝(膈纵隔窦)在膈胸膜与纵隔胸膜之间,因心尖向左侧突出而形成。三、纵隔纵隔为介于两胸膜囊之间的所有器官、结构、组织的总称。其界限前抵胸骨,后接胸椎体,下达膈肌,上平胸廓上口。其高度在后面相当于脊柱胸段的全长。其前后径自上而下逐次增大,左右径下部大得多。纵隔前部有心脏、心包以及出入心脏的大血管和胸腺等。后部有食管、降主动脉、胸导管、奇静脉及迷走神经等。由于心脏的位置偏左,纵隔的位置也偏左。解剖学上常用四分法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
本文标题:遵义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05内脏学总论、呼吸系统、胸膜、纵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