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遵义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16端脑、脑脊髓的被膜和血管、神经系统传导通
实验十六端脑、脑脊髓的被膜和血管、神经系统传导通一、端脑(一)端脑外形左,右大脑半球被半球间裂部分地分开,在裂的底部有宽阔的连合左、右两半球的纤维,称胼胝体。两侧大脑半球都可分为三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位于大脑表面的称为大脑皮质。嗅脑的皮质为旧皮质,其余部分为新皮质。大脑的表面有许多沟裂将大脑皮质分为各个脑回。1.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沟回(1)外侧沟起自大脑底面,在额叶和颈叶之间行向外侧面,向后延续至顶叶终止。(2)中央沟约在大脑中部,沿大脑半球背外侧斜向下前方行走,由大脑半球上缘直到外侧裂中段的稍上方。附注:大脑背外侧面的分叶界线: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方,有冠状方向行走的顶枕沟,它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与背侧面交界处稍弯向背外侧,故在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上缘可见其一段,它是分叶的标志。另外,在大脑外侧面与底面交界缘的后部有一稍凹处,称枕前切迹。由顶枕沟至枕前切迹作一连线,再由外侧沟的末端至上述连线的中点作一连线,可将大脑分成四叶:额叶是在中央沟以前,外侧沟以上的脑叶。顶叶是在中央沟以后,顶枕沟至枕前切迹连线以前,外侧沟以上的脑叶。颞叶是外侧沟下方的脑叶。枕叶是顶枕沟和枕前切迹连线以后的脑叶。除上述四叶外,还有一岛叶(脑岛),它隐于外侧沟的底,被顶叶,额叶和顾叶的部分皮质所遮盖。额叶上的沟和回:(3)中央前沟是在中央沟之前并与之平行的沟。它的上段称上中央前沟,下段称下中央前沟。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的脑回为中央前回。(4)额上沟是自上中央前沟向前作矢状方向行走的沟。沟以上的脑回为额上回。(5)额下沟是自下中央前沟向前作矢状方向行走的沟。沟以下的脑回为额下回。在额上沟和额下沟之间的脑回为额中回。顶叶上的沟和回:(6)中央后沟是在中央沟之后并与之平行的沟。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的脑回为中央后回。(7)顶内沟是自中央后沟向后作矢状方向行走的沟。顶内沟以上的脑叶为顶上小叶,以下的脑叶为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分为围绕外侧沟末端的缘上回和围绕颞上沟后端的角回)。颞叶上的沟和回:(8)颞上沟是在颞叶上部与外侧沟平行的沟,在它与外侧沟之间的脑回为颞上回。颞上回背面的皮质深入外侧沟的深部,脑岛的外侧,呈横向排列,是为颞横回。(9)颞下沟是在颞上沟下方并与之平行的沟,在颞下沟与颞上沟之间的脑回为颞中回,颞下沟下方的脑回为颞下回,颞下回转入半球的底面。2.大脑半球内侧面和底面的沟回(1)中央沟在背外侧面所见之中央沟可在内侧面上见其上端之一段。(2)胼胝体沟是环绕胼胝体上缘的沟。(3)扣带沟是介于胼胝体沟和大脑上缘之间并与胼胝体沟相平行的沟。其末端发出分支行向大脑半球的上缘,在中央沟之后,此分支名边缘支,在中央沟的前方,扣带沟发出另一与边缘支几乎平行的分支名旁中央沟。扣带沟上方,旁中央沟与边缘支之间的脑叶为旁中央小叶。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的脑回称扣带回。(4)顶枕沟?是在大脑内侧面的后部作冠状方向行走的深沟。在顶枕沟与边缘支之间的脑叶称楔前叶。(5)距状沟是通过顶枕沟的下端,呈一凸向上的弧形沟裂,它向后延伸到枕极。距状沟后段与顶枕沟之间的脑叶名楔叶。(6)侧副沟是在颞叶底面几乎水平行走的沟。侧副沟内侧的脑回在后方的(与距状沟之间)为舌回,在前方的为海马旁回,海马旁回前端弯曲成钩状名海马钩。(7)枕颞沟是在侧副沟外侧并与之平行的沟。枕颞沟与侧副沟之间的脑回名枕颞内侧回,颞下沟以外的部分为枕颞外侧回。(8)嗅沟是在额叶的底面,靠近内侧缘,并与之平行的沟。沟内有嗅束通过。嗅束的前方为膨大的嗅球,后方有扩大的嗅三角,嗅束的后端分为两束,向外走的称外侧嗅纹,向内的为内侧嗅纹。此外,在嗅三角后方有一多孔的小区域灰质,名前穿质。在嗅沟内侧的回名直回,嗅沟以外的回称眶回。3.脑的正中矢状断面(1)胼胝体是在正中矢状断面上所见到的弓形结构,它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横行纤维的横断面。它的中部名体,后端膨大而游出称压部,前端弯向腹侧称膝部,膝的末端显著变尖锐名嘴。(2)终板是由胼胝体嘴延至视交叉的薄片脑组织。(3)穹窿柱是在胼胝体中部的下方向前弯曲至胼胝体嘴的纤维束为穹窿的一部分。(4)透明隔是胼胝体和穹窿柱之间的薄板状脑组织。(5)前连合是在终板上端后方一束横行纤维,它连接左,右嗅脑(6)室间孔是位于丘脑前端与穹窿柱之间的孔。它沟通第三脑室与侧脑室。此外,在脑的正中矢状断面可见间脑与脑干诸结构:丘脑、下丘脑沟、下丘脑和丘脑腹部、松果体、四叠体、中脑被盖、中脑水管及第四脑室。(二)大脑半球的内部结构1.胼胝体胼胝体是联络左,右大脑半球的横行纤维。它的前部纤维行向额叶,后部纤维行向枕叶,并有一部分纤维弯曲向下进入颞叶,中部纤维向左、右辐射,所以胼胝体连系两侧额、顶、枕和颞叶。胼胝体下缘形成侧脑室顶。2.穹窿穹窿是白质形成的纤维束,左、右穹窿合成“X”字形。它起自海马,形成海马伞,然后向内上到胼胝体压部的下面,左右相接近,并有纤维至对侧构成海马连合。此后,在胼胝体下面在中线两侧相并而行,到室间孔附近又分成左、右穹窿柱,以后的行程隐没不见,它最后终止于乳头体。3.基底核和内囊基底核为位于左、右大脑半球深面的灰质。可通过剥制的基底核立体标本及大脑的水平切面标本对照观察。(1)尾状核全体呈马蹄铁形,其前端为粗大的头,中央部为体,其余部分细长而显著弯曲是为尾状核的尾。尾状核末端与杏仁核相连。(2)杏仁核在颞叶内,是位于前穿质外侧的球形灰质块,与尾状核末端相连。(3)豆状核为一双凸镜形的灰质块,它位于脑岛之内侧、尾状核和丘脑的外侧。豆状核的外侧面稍凸,内侧面凸起更明显,其腹面贴附前穿质及脑的白质之上。豆状核内部有二髓板将豆状核分为三部分,最外部为壳核,内侧二部分为苍白球(见水平切面标本)。(4)屏状核是介于豆状核和脑岛之间的灰质薄片。内囊在内侧的尾状核,丘脑和外侧的豆状核之间。它由大脑皮质下降至脑其他各部以及由皮质下中枢上升至皮质的纤维所形成。内囊分为内囊前肢(额部)、内囊膝和内囊后肢(枕部)。前肢介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见水平切面标本)。豆状核与尾状核二者总称纹状体。在豆状核和屏状核之间的纤维为外囊。4.侧脑室左、右两大脑半球内各有一空腔,名侧脑室,它由四部分组成:(1)体为侧脑室中央部,在顶叶内。胼胝体构成顶壁,丘脑和尾状核的体部构成它的底,透明隔构成它的内壁。(2)前角由体向前延伸,在额叶内。前角的顶为胼胝体,底为尾状核头,内侧壁由透明隔构成。(3)后角由体向后延伸入枕叶,其周围为脑内白质构成。(4)下角由体向下延伸入颞叶内,下角的底为海马和海马伞,顶为尾状核的尾部、杏仁核和脑的白质组成。侧脑室的脉络丛在室间孔处与第三脑室的脉络丛相连,它向后经体部而到下角。5.大脑的联合系统联合系统是大脑皮质各特定部位之间的联络。它包括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联络(连合系)和同侧半球各部之间的联络(固有连合系)。大脑皮质与中枢低级部位之间的联络(上行和下行纤维)属于投射系,留待学习神经传导通路时观察。(1)连合系1)胼胝体(已观察)。2)前连合是连接两半球嗅脑部分的纤维束3)穹窿和海马连合是连接两半球嗅脑部分以及其它脑部(下丘脑)的纤维束。(2)固有连合系1)弓状纤维连接相邻的脑回。2)钩束深藏于脑岛前缘附近,为连接颞叶与额极的纤维束。3)上纵束位于大脑外侧沟周围,是连接额叶、枕叶和颞叶的纤维束。4)下纵束位于半球的底面,是连接枕叶和颞叶的纤维束。5)扣带(外围穹窿)在大脑半球内侧面穹隆回的深部,为由嗅三角部延到海马钩的纤维束。6)外囊是介于豆状核和尾状之间的白质带,由投射纤维构成的,其中主要有皮质纹状体纤维。二、脑(脊)膜和血管(一)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膜为包在脑和脊髓之外的膜(脊髓的膜参看脊髓标本),它有外,中、内三层。外层为硬脑(脊)膜,中层为蛛网膜,内层为软脑(脊)膜。1.硬脑(脊)膜(1)硬脑膜坚固而光滑,本身又可分为彼此相贴的两层,外层为颅骨骨膜,内层即硬脑膜自身的组织,外层富有血管,在一定的部位上,内外两层之间彼此分离并衬有内皮而成硬脑膜窦,它收纳脑的许多静脉。内层的硬膜,向大脑两半球间延伸而成大脑镰,向大,小脑之间延伸而成小脑幕,向小脑半球之间延伸而成小脑镰。硬脑膜与颅顶内面很容易分离,但在颅底则相贴紧密,在脑神经穿出颅骨诸孔处,硬脑膜延续成为脑神经的鞘,在枕骨大孔周围与硬脊膜相续。1)大脑镰形似镰刀故名,为位于正中矢状切面的镰状板,以其弯曲的游离缘伸入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半球间裂的底,其游离缘(下缘)内有矢状行走的下矢状窦(此窦为硬膜内层形成的空隙),其附着缘(上缘)内有上矢状窦。在上矢状窦的内面可见蛛网膜粒(图20—5),大脑镰在枕内隆凸水平与小脑幕相连。2)小脑镰是较小的镰刀状皱襞,在颅后窝内正中线上向前突入小脑半球之间,其上端连接小脑幕,后下缘附于枕内嵴,沿其附着处含有枕窦。3)小脑幕形成颅后窝与小脑的顶盖,分隔小脑与大脑半球枕叶,其前内侧缘弯曲而游离,称为小脑幕切迹,围绕中脑;后外缘附于枕横沟的边缘和颞骨岩部的上缘,沿此附着缘与横沟对应的有横窦,与岩部对应的有岩上窦。小脑幕稍向上隆凸,并在正中线与大脑镰相连,沿此连线硬脑膜内夹有直窦。4)硬脑膜窦其中最大的是横窦,位于横沟内,行向下前通入乙状窦,由此向前汇入颈内静脉。在枕内隆凸近旁,直窦和上矢状窦汇入横窦,形成窦汇。直窦的前端接受下矢状窦和大脑大静脉。在蝶鞍的两侧有宽的海绵窦,其前、后分别以小横支相连。它收纳沿行蝶骨小翼后缘的蝶顶窦及眼静脉的血流,海绵窦在后借岩上窦与横窦相交通,并借岩下窦汇入颈内静脉。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外展神经通过。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及上颌神经则通过该窦的外侧壁。5)硬脑膜通过颅骨的板障静脉、导静脉和其它吻合静脉与头面部的浅静脉相交通。如海绵窦通过破裂孔的导静脉与翼丛交通,上矢状窦经颅顶导静脉与颞浅静脉相交通。硬脑膜的动脉中最主要的为脑膜中动脉。(2)硬脊膜为包被脊髓的被膜。硬脊膜形成一个封闭的囊,其上端附于枕骨大孔边缘,向上与硬脑膜延续,其下端平第二骶椎以下迅速变细,附着于尾骨骨膜上。两侧在椎间孔处与脊神经外膜相续。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有狭窄的硬膜外腔,脊神经根通过此腔。2.蛛网膜?薄而透明,以硬膜下腔(潜在的)和蛛网膜下腔分别与硬脑膜和软脑膜相分隔,蛛网膜下腔中有连接蛛网膜和软脑膜的小梁贯穿,名蛛网膜小梁,腔的大小和深度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扩大的腔称为池,其中主要的池有(图20—05,14):(1)小脑延髓池在小脑和延髓之间,它通过第四脑室顶的三个孔(正中孔和左、右侧孔)和第四脑室相通。(2)脚间池在两大脑脚之间。(3)交叉池?在视交叉之前。(4)终池在脊髓末端与第二骶椎水平之间。3.软膜是紧贴在脑和脊髓表面的薄膜,它不但包被在脑和脊髓之外且深陷于脑和脊髓的沟裂之内,在某些地方该膜形成皱褶而与脑室的室管膜相紧贴成为脉络膜,其内如有管血则成为脉络丛,脑脊液即由脉络丛分泌而来。(二)脑和脊髓的血管1.脑的血管(1)脑的动脉1)椎—基底动脉为行于脑桥腹面基底沟内的动脉干,它由左、右两椎动脉进入枕骨大孔后,在脑桥下缘汇合而成,在脑桥的上缘,基底动脉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有:①小脑下动脉分布于小脑的下面,有小脑下后动脉和小脑下前动脉。前者由椎动脉发出,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后部和延髓后外侧部;后者由基底动脉始段发出,经外展神经腹侧行向后外,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前部。②迷路动脉80%发自小脑下前动脉,伴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至内耳。③脑桥动脉有数支,在脑桥腹面行向外侧,分布于脑桥基底部。④小脑上动脉由基底动脉末段发出,在动眼神经后方行向外侧,分布于小脑的上面。⑤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之终支。它在动眼神经的前方,环绕大脑脚行向外侧,至大脑半球的内侧面,供应枕叶和颞叶皮质。此外,该动脉还发支供应部分中脑及间脑,并参加脉络丛。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入颈动脉管外口,行于颈动脉管内,越过破裂孔后,穿过海绵窦内侧壁,最后至视交叉外侧分为两终支,即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①大脑前动脉从颈内动脉发出行一短程后,即至大脑半球间裂中,分布于大脑额叶和顶叶内侧面的皮质。在左、右大脑前动脉基
本文标题:遵义医学院《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16端脑、脑脊髓的被膜和血管、神经系统传导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