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课件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第39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antibiotics青霉素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弗莱明澳大利亚病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Pharmacology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具有β—内酰胺环(具抗菌活性的化学结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特点: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毒性低,临床使用时疗效高、适应症广,品种多。62023/3/9Pharmacology二、抗菌作用机制1、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菌体失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2、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溶解而产生抗菌作用。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人和动物的毒性很小。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已合成的细胞壁无影响,故对繁殖期的细菌的作用比静止期强。(繁殖期杀菌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转肽酶N-乙酰葡萄糖胺双糖十肽粘肽(构成N-乙酰胞壁酸五肽聚合物细胞壁)+-内酰胺类胞浆内胞浆膜细胞膜外PBPs(-)Pharmacology三、耐药机制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药物结构中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2.与药物结合: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又称为“牵制机制”。Pharmacology3.改变PBPs:PBPs增多或结构改变或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4.改变菌膜通透性: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细菌)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5.增加药物外排6.缺少自溶酶:抗生素具有正常的抑菌作用,但杀菌作用差。Pharmacology第二节青霉素类一、窄谱青霉素类青霉素G(penicillinG)[来源及化学]天然青霉素:青霉菌的培养液提取,含G、K、X、F和双氢F等,其中G产量高,有应用价值。半合成青霉素:在中间体6—氨基青霉烷酸(6-APA)侧链上加入不同基团。Pharmacology[理化性质]钾、钠盐粉针剂性质稳定,易溶于水,水溶液不稳定,不耐热,可产生致敏物质故临用时配制。[体内过程]1.P.O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i.m吸收快而完全,15-30min血药浓度达峰值。2.分布较广,主要在细胞外液,肝、肾、肠、皮肤浆膜腔、胎儿血循环脑脊液和房水(含量较低)脑膜炎时,药物易进入脑脊液,大剂量可达有效浓度。3.以原形从肾脏排泄为主,t1/20.5-1h,有效时间可维持4-6h。Pharmacology长效制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水混悬液,溶解度低,一次80万u,i.m可维持24h,1次/日。苄星西林:油混悬液,1-2次/月,i.m120万u/次。特点:长效制剂吸收慢,持续时间长,血药浓度低,用于轻症或预防感染。Pharmacology[抗菌作用]青霉素G的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杀菌。对下列细菌有高度抗菌活性:1、大多数G+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不耐药的金葡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2、G+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破伤风杆菌、乳酸杆菌等;3、G-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等;Pharmacology4、少数G-杆菌如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5、螺旋体、放线杆菌,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等。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较弱,对肠球菌不敏感,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等无作用。金葡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对本药极易产生耐药性。Pharmacology[抗菌机制]1.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粘肽合成受阻——细菌细胞壁缺损——水分渗入胞浆——菌体膨胀破裂而死亡。G+菌等敏感菌的细胞壁主要由粘肽组成G-杆菌的细胞壁外多一层由糖蛋白磷脂组成的外膜,青霉素不能透过故不敏感。2.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Pharmacology[临床应用]本药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为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的首选药。如1、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2、肺炎球菌引起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3、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需大剂量静滴才有效;4、淋球菌引起的淋病;Pharmacology5、敏感的金葡菌引起的疖、败血症等;6、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7、也可用于放线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的治疗。8、还可用于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血症的治疗(加抗毒素血清)。Pharmacology[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皮肤过敏、血清病样反应多见,过敏性休克:5-10/10万,死亡率1/10万。表现:循环衰竭,呼吸衰竭,中枢抑制(昏迷、惊厥意识丧失)抢救:首选肾上腺素,皮下或肌注0.5-1mg;严重:稀释后推注+氢化可的松对症治疗:人工呼吸、吸氧、抗休克等Pharmacology过敏原: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烯酸、6-APA高分子聚合物主要的防治措施:(1)仔细询问病史,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2)避免滥用和局部用药;(3)避免在饥饿时注射青霉素;(4)在有急救药物(肾上腺素、激素、抗H1药)和抢救设备的条件下使用;Pharmacology(5)初次使用、间隔3天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皮肤过敏实验,反应阳性者禁用;(6)注射液需临用现配;(7)病人每次用药后需观察30分钟,无反应者方可离去;(8)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应首先立即皮下或肌内注射肾上腺素0.5-1.0mg,严重者应稀释后缓慢静注或滴注,必要时加入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同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Pharmacology2、赫氏反应3、其它不良反应:青霉素钾盐iv过快,可心脏骤停。[药物相互作用]1、丙磺舒、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保泰松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并延长作用时间。2、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有协同作用,抗菌谱扩大,抗菌机制不同而致抗菌活性加强。但不能混合静注,以防相互作用导致药效降低。Pharmacology3、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等抑菌药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4、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能与重金属,尤其是铜、锌、汞配伍,以免影响其活性。5、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可与头孢噻吩、林可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苯妥英钠、异丙嗪、维生素B族、维生素C等混合后静脉给药,否则易引起溶液浑浊。6、氨基酸营养液可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原性,属配伍禁忌。Pharmacology青霉素V(penicillinV)最大的特点为耐酸,不耐酶抗菌不及青霉素G,口服吸收好。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用药。其他口服的青霉素有:非奈西林(苯乙氧青霉素)海巴明青霉素V丙匹西林(苯氧丙青霉素)Pharmacology二、耐酶青霉素类抗菌谱同青霉素G,但抗菌活性不及青霉素G甲氧西林(新青霉素Ⅰ)是第一个耐酶青霉素,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亲和力。不耐酸,肌注或静脉给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其特殊耐药(产生新的PBPs),一旦耐药,该菌株将对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Pharmacology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属异恶唑类①耐酸,口服吸收好,食物影响吸收,严重时可注射给药。②耐酶,对耐药金葡菌有效,抗菌相似青霉素G,但弱,用于耐药金葡菌和一般感染。萘呋西林(新青霉素Ⅲ)、氯唑西林、氟氯西林、双氯西林:血药浓度、抗菌作用依次增强(均强于苯唑西林)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泄,排泄速度较青霉素G慢,有效血药浓度的维持时间较长。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Pharmacology三、广谱青霉素类共同特点:耐酸、可口服,对G+和G-都有杀菌作用,疗效与青霉素G相当,但因不耐酶而对耐药金葡菌感染无效。氨苄西林(ampicillin,氨苄青霉素)1.广谱:对G+菌作用青霉素G,对G-菌作用较强(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用于菌痢、伤寒、副伤寒、G-菌败血症、肺部、尿路及胆道感染、心内膜炎等,严重时与氨基甙类合用。对厌氧菌也有作用,但对绿脓杆菌感染无效。2.可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可引起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等。阿莫西林对肺炎双球菌与变形杆菌的杀菌作用比氨苄西林强,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尿路、胆道感染等。匹氨西林氨苄西林的双酯,在体内能迅速水解为氨苄西林而发挥抗菌作用。四、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类羧苄西林(carbenicillin)•不耐酸,只能注射给药。脑脊液浓度不足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脑膜炎。Pharmacology1、抗菌谱与氨苄西林相似,特点是对G-杆菌作用强,尤其是对铜绿假单胞菌有特效,且不受病灶脓液的影响。主要用于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常用于治疗烧继发绿脓杆菌感染。2、不耐酶,对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无效。3、与青霉素G有交叉过敏反应,大剂量注射时应注意防止电解质紊乱、神经系统毒性及出血。4、单用易耐药,常与庆大霉素配伍,不混同静注。Pharmacology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伤寒沙门菌等所致的呼吸道、泌尿道、胆道感染和败血症。本类药物供注射用的还有:磺苄西林、呋苄西林、替卡西林、阿洛西林、美洛西林、阿帕西林等。Pharmacology五、抗革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注射剂有美西林和替莫西林,口服的有匹美西林。1、对G-杆菌作用强,对G+菌几无作用,窄谱。2、美西林和匹美西林仅对部分肠道G-杆菌有效,替莫西林对大部分G-杆菌有效。3、抗菌靶位是PBP2,被药物结合后细菌变为圆形,代谢受到抑制,但细菌并不死亡。为抑菌药,若与作用于PBPs的其他抗菌药合用可提高疗效。Pharmacology第三节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先锋霉素类)特点:广谱、杀菌力强、耐酸、耐酶、过敏反应少等(为半合成抗生素)。主要机制与青霉素相似,与青霉素类有部分交叉过敏现象。第一代头孢菌素注射用:头孢噻吩(先锋霉素Ⅰ)、头孢唑林(先锋霉素V)、头孢乙氰(先锋霉素Ⅶ)、头孢匹林(先锋霉素Ⅷ)、头孢硫咪(先锋霉素18)、头孢西酮等。Pharmacology口服用有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羟氨苄等。供注射和口服的有头孢拉啶(先锋霉素Ⅵ)。第二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头孢尼西、头孢雷特等。供口服用的有头孢呋辛酯和头孢克洛等。第三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有头孢噻肟、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地秦、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匹胺、头孢甲肟、头孢磺啶等。Pharmacology供口服的有头孢克肟、头孢特尼酯、头孢他美酯、头孢布烯、头孢地尼、头孢泊肟酯等。第四代头孢菌素供注射用的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利定等。[抗菌作用]1.第一代产品:(1)对G+菌作用较强G-菌(较差),但不如青霉素,耐青霉素酶(对耐药金葡菌,次选)Pharmacology(2)可被β-内酰胺酶破坏(抗菌较差),对绿脓杆菌无效。(3)肾毒性较大主要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2.第二代产品:(1)对G+菌作用与第一代相仿或较差,抗G-菌作用增强。(2)部分对厌氧菌高效,对绿脓杆菌无效。(3)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4)肾毒性较轻。主要用于敏感菌引起呼吸、泌尿、胆道感染。Pharmacology3.第三代产品:(1)抗菌谱更广,抗绿脓杆菌、厌氧菌强。对G+菌不如一、二代,耐酶。(2)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3)基本无肾损害用于严重的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绿脓杆菌感染等。4.第四代:对G+菌、G-菌均有高效,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可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Pharmacology[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与青霉素类有交叉过敏现象。2、胃肠道反应。3、静脉给药可发生静脉炎。[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有肾毒性的药物合用可加重肾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强效利尿药。与乙醇同时应用可产生“醉酒样”反应,故本类药物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3天内应忌酒。P
本文标题:遵义医学院药理学课件第39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