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社会意识基本类型:个人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决定决定唯物史观唯心史观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反作用首先,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再次,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第一,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落后于英国法国落后于社会意识:先进于英国德国法国先进于第二,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及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量的方面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发展阻碍作用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生产力范畴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水平、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关系含义(广义和狭义)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断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两种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公有制生产关系和私有制生产关系(1)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生产关系原始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1)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超越与落后),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具有复杂性。二者的适应或不适应只是从基本方面而言,并不是绝对的,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生产力生产关系决定反作用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要求: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意义: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经济基础含义: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实质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联系。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含义: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是核心。起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职能: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组织力量。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国体、政体及其关系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首先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上层建筑一方面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又与那些对自己的经济基础有害的其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斗争,即“保护自己”与“排除异己”。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再次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促进作用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生产力适合适合不适合适合不适合阻碍作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构成矛盾运动该矛盾在实际运行中的三种复杂情形: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与经济基础发生矛盾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所服务的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决定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的基本趋势。1、社会形态的内涵是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通过社会形态更替实现。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人类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同时每一个具体社会形态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具有复杂性。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就是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含义:社会形态更替中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三层意思: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关系决定决定反作用反作用(1)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衡量社会进步、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2)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1、阶级起源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展不足的产物。它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2、阶级斗争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3、阶级斗争的作用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4、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3、阶级斗争的作用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4、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辛亥革命十月革命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含义实质根源“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是阶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环节和手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革命革命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作用2、社会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它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1、社会改革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义根源社会改革就其根源来讲,是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条件下的社会改革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3、社会改革的特殊性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对具体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调整、完善或革新;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适合时代特点和国情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从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的发挥。4、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的“不断改革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式和途径只能是改革。第二,改革是社会主义自身实践进程的客观要求。第三,社会主义改革是迎接当代世界资本主义挑战的必然选择。“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科学是正确反映事物本质及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及其关系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广义的技术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利用改造世界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包括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狭义的技术专指生产技术,即体现在生产过程中活动方式的控制操作手段、程序和方法。科学技术理论基础手段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可能现实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知识形态物质形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技术相互区别与联系“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是:2、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发展改变了生产力要素推动了社会生产发展科技×科技+科技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知识密集型知识资本(知本)知本家资本密集型知识与信息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改变●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对劳动形式的改变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改变不同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其次,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多媒体技术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3、辩证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科学技术作用的条件制约性。科学技术产生消极作用的情形及其形成的原因。“全球问题”引起人们对科学技术作用的理性思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民本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荀子)世界史“实际上是一部在地球上建立功业的伟大人物的历史”。(卡莱尔)人民群众是无数个“零”,只有前面添上英雄人物的“实数”时,他们才能变成有效的数字。(米海洛夫斯基)唯意志论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人民群众“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尼采)宿命论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
本文标题:遵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件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