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 遵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1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5.辨证思维方法[教学时数]8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世界与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在世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有两层含义:1、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2、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对物质的常识性理解:一个大学生的一天,早起……物质概念的历史演进: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具体物质形态,是“个性”。“物质”最早由希腊文“母亲”变化而来,即创造者,它是天地之母。中国的五行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印度的“地水火风”。王充的元气论:天地,含气之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也。天覆于上,地偃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气中间矣。德谟克利特:原子与虚空。周易:八卦象征八种实物,这八种东西交互配合,演化出万事万物。2近代形而上学物质观: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原子的属性是物质的属性。特征: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克服了直观朴素性。局限性在于:把特殊的物质层次(原子)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当成物质的共性,不理解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将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结构的自然科学理论混同于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不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半截子的唯物主义。3辨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恩格斯在理解物质概念时,把“物质”和“实物”加以区别,认为“物质”是一般的、共性的东西,而“实物”是个别的,感性经验的东西。经验世界中我们能用感官感知的物质具体形态,如山、水、桌子等都是“实物”。“物质”不同于“实物”,同时又同“实物”有内在联系,即它是从“实物的总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实物的共同属性。恩格斯说,物质“这样的名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许多不同的、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把握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原子,认为物质、原子的特性是广延性,不可分性、质量不变性等。但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物理学发现表明,一种原子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原子、原子还可以分出电子等等。科学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变、不可分。在这种科学发现面前,唯心主义者兴高采烈,高喊“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经被驳倒了”。因此,列宁主张必须从物质和精神的比照中来规定物质的特性。从物质、与精神的比照中看,物质只有一种特性,即客观实在性,至于说不可分性,广延性等,那都不是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上说的。电子究竟可分不可分,质量不变等是科学上的事,不是哲学上的事,哲学所关心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非单独的物质问题。从物质和精神关系上来理解物质的特性,物质只有和精神相区别的客观实在性。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唯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坚持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二、在实践中认识的物质世界(人类世界)人类世界的两重含义:1、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2、指人类社会。实践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一)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实践概念已经出现,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大不相同。苏格拉底之死、亚里士多德、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等同于动物式本能活动,前者把实践看作是主观的东西,后者把实践看作是没有精神能动性的本能性的东西。实践本身具有二级性,一端是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一端是现实性、客观性、物质统一性(主体的自然性与超自然性,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人的尺度与物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谓实践,就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把实践同动物的活动区别开来了,因为“改造世界”是人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只能适应世界;2、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又把实践同精神活动区别开来了。“客观物质活动”是同精神活动相对立的。所以,实践既是属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体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体现了客观性原则。(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从上述实践范畴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1.物质性的客观活动。就是说实践是一种感性物质性活动,它同感性直观客体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虽然有人的理性,精神因素的参与,但实践已经是走出了意识活动范围的活动,它已进入了现实经验世界,要遵循现实经验世界的客观规律,其对象、手段、结果都具有客观性。康德说,人的行为受理性支配,但行为已进入经验世界,因而经验世界的因果律开始起作用。当然实践和康德讲的人的行为不完全相同,实践主要是物质生产活动。儒家哲学虽然也强调“行”、“功夫”,但它未把“行”理解为物质生产活动,因而这种哲学是缺乏力量的伦理哲学。2.自觉能动的活动。实践的自觉性是说,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要受理想、目的、认识的指导,因而是自觉性的活动。实践的能动性是说,人的实践能改造世界,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新东西,即人化自然,属人世界。没有实践我们不可能有今天所享用的各种用器、环境。实践造成了不同于“自在世界”的“人化世界”,即把一个世界变成了两个世界。实践可以分化世界,能创造出一个更适合人的本性和理想的世界。这就是实践的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社会性是说,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的人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活动。孤立的个人是不能进行实践活动的。有时你能看到一个人在那里劳动,但他手中的工具、土地、头脑中的知识可能却是他人的,他必须和他人发生联系,才能进行实践。分工合作是社会关系的重要形式,人都在分工合作体系中进行劳动,这是实践具有能动性的根本原因。实践的历史性是说,实践的对象、规模、深度、广度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今天的现时的实践中都有着以往历史所积累下来的东西,如经验、传统、文化、积习等。没有历史,人的实践就同动物的活动差别不大了,所以实践总是历史的实践。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这是实践的共性本质,但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随着分工的发展实践的形式会越来越多。概括各种实践形式,可将其分为三种最基本的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改造自然世界的活动。农民种地、工人作工、司机开车、矿工采矿、石油工人开采石油等都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基础,没有这种活动人的其他一切活动都无法进行。人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就是在物质生产实践中进行的。生产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2.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社会关系是否合理会影响生产的效率和分配是否公平、正义。因而,处理和调整社会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十分重要。我们进行的政经体制改革、司法人员办案、行政人员办公、开会等都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人在这种活动中了解和认识了社会,形成了社会科学知识。(柏拉图为实现其理想国的三次叙利亚之行)3.科学实验和精神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准备性、尝试性、学习性的实践活动。精神生产活动,是人们为社会创造精神产品并以一定的对象化的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活动,主要包括科学、艺术、文化教育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活动。精神生产和纯粹精神过程有所不同,它需要物质手段,如写文章需要笔、纸等,其产品作为物化的东西要进入社会。以上所讲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三、物质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过程,其中,实践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形成人的主观世界。它是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的意义。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分化:二者具有异质性;二者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二者在内容上是同构的;二者的运动规律具有同一性;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又是相互转化的。实践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并非仅仅接受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且要依据自己的目的利用客观规律改变客观世界的现存情况,使它成为符合人的目的要求的新状态,即属人世界。因此在实践中,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化统一的过程中,又形成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对立:自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属人世界与人的活动不可分离,其独特性在于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统一:1、自在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2、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同时人化自然不可避免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自在世界的运动以其强大的力量强行铲除人化自然的痕迹,使人的活动成果趋于淡化和消失,另一方面,人化自然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改变各种自然过程特别是生物圈内的物质、能量的流通与变换。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的世界观意义:人类世界在内容上包含自然和社会,但不是自然界和社会的相加,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二位一体”的世界。实践改造自然,不仅仅是改变自然物的形态,更重要的是在自然物中贯注人的需要、目的和本质力量,使其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从而创造按照自在世界本身的运动不可能产生的事物。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创造世界的过程,实践因此具有世界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实践反观世界,建构了一种新世界观,从而消除了精神的历史与物质的自然对立的神话。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自然分化于自然的决定性因素。劳动创造人2、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动物的生命活动:消极适应、本能、生理结构、活动器官、生存。人:利用工具、积极改造、生活,活出意义、价值。(中国古代的人禽之辨日常生活中骂人时的如禽兽,或禽兽不如)3、实践活动贯穿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内在的包含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思想意识。解决这三种关系,就是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和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因此就构成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4、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作为普遍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物质的普遍本性之一。1.联系具有客观性。例如,树叶存在着,这意味着树叶和光、水等联系着,不和光、水等联系了,树叶就不存在了。因此,承认了事物存在的客观性也就承认了联系的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从普遍和特殊关系角度分析联系。首先,一个事物内部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着的。其次,事物和外部其他事物是联系着的。再次,由于以上两点,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着的,世界是一张联系之网。3、联系的多样性4、联系具有条件性发展的永恒性及其本质世界的统一性使世界万物相互联系,相互联系会产生运动,在运动基础上事实上出现了发展。向上的质变=发展质变=变化运动↑向下的质变量变(运动、变化、发展关系图)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指客观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规律所谓新生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相反,旧事物是
本文标题:遵义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1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29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