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 > 重庆警院计算机基础课外阅读第1章 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3巴贝奇
巴贝奇——信息时代的奠基人跨进信息时代的新世纪,电子计算机无处不在。在由梦想到现实的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几代有识之士洒下了无数心血。1871年,年逾古稀的巴贝奇离开自己毕生为之努力奋斗却未竟的事业辞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几百张绘有几万个零件的图纸、30多种不同的计算机设计方案和一大堆工作笔记。作为计算机的发明人之—,谁也无法磨灭他的卓越贡献。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在上大学时就发现了航海表中的错误,这严重影响了轮船在海上定方位的准确性。于是,巴贝奇萌生了想用机器来制作数表的念头。18世纪下半叶,法国政府引进了米制,决定在数学中采用十进位制,甚至把十进位制引入到对圆周、角度的度量上,这样一来,就必须重新计算大量的数表,首先是三角函数表和对数表。令人惊讶的是,这项浩繁的计算工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数表共有大开手抄本30余卷,能基本上满足应用上的需求。这给巴贝奇很大的启发。他了解到全部工作是分三步完成的:第一步由数学家提出数学解析公式;第二步由熟悉数学的人把公式转换成便于处理数据的形式;第三步由稍具数学知识的人按公式指定的顺序只做加减法的运算,得出最终结果。巴贝奇注意到,完成第三步工作的人所犯的错误最少,尽管他们并不具备高深的数学知识,因为他们的工作完全是机械式的,只需熟练地进行加减就可以了。巴贝奇认为这部分人的工作完全可以由机器来代替,机器可以做得更快、更准确。从此,他萌生了用机器来作运算的想法,把主要精力转向研制计算机。1812年,巴贝奇首先设计出了差分机,随后开始了制造工作。在1822年制成了机器的一小部分。开机计算后,其工作的准确性达到了计划的要求。后来政府明确表示不可能再给予他资助了,差分机就这样中途夭折了。今天,我们在伦敦皇家学院博物院里,还能见到巴贝奇的设计图纸和未完成的差分机。1834年,巴贝奇在研制差分机的工作中,看到了制造一种新的、在性能上大大超过差分机的计算机的可能性。他把这个未来的机器称为分析机。巴贝奇的分析机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保存数据的齿轮式寄存器,巴贝奇把它称为“堆栈”,它与差分机中的相类似,但运算不在寄存器内进行,而是由新的机构来实现。第二部分是对数据进行各种运算的装置,巴贝奇把它命名为“工场”。第三部分是对操作顺序进行控制,并对所要处理的数据及输出结果加以选择的装置。它相当于现代计算机的控制器。为了加快运算的速度,巴贝奇设计了先进的进位机构。他估计使用分析机完成一次50位数的加减只要1秒钟,相乘则要1分钟。计算时间约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100倍。同时,在多年的研究制造实践中,巴贝奇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计算机程序的专著。尽管成功总是从巴贝奇的身边擦肩而过,但在计算机的发展史上,巴贝奇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设计思想为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结构设计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现代电子计算机的中心结构部分恰好包括了巴贝奇提出的解析机的3个部分,可以这样说,巴贝奇的解析机是现代电子计算机的雏形。
本文标题:重庆警院计算机基础课外阅读第1章 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思维-3巴贝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85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