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例【参考4篇】
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例【参考4篇】您知道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该如何写吗?不知道如何写,我们可以看看范文。借鉴范文的写作框架是主要借鉴思路,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文篇【第一篇】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亲朋好友:房外烈日炎炎,室内哀声阵阵。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来到这里,隆重举行百岁老人老先生与世长辞的悼念活动。公元20xx年8月9日下午3时40分,老先生在家中安详地逝去,享年104岁。虽然他的谢世,已经是“船到码头车到站,油尽灯枯火自熄”的时候,但是,今天,我们每一位来宾和亲戚朋友以及所有x氏房族后代的心情,仍然是无限悲痛,无比怀念,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老先出生于1910年农历六月初十日,生长在慈溪市宗汉街道潮塘村x家一户富裕的望族家庭,他是余姚云柯x氏第23世孙,谱名x,字仲达,号雏鹤,又名x啸,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改名为杨重聚至今。老先生一生生育5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玄孙辈加起来,直系亲属已达70多人,真是子孙满堂,人丁兴旺,长命百岁,福寿双全哇。今天,在这里,我以个人名义,代表所有来宾和亲朋好友,对x老先生的一生划分五个生活阶段,进行简要的总结和追忆。第一阶段:幼年时期,无忧无虑的生活,使他成为一名童子诗人。老先生生在姚北巨富家庭,年幼受业于叔祖x本先生,随后赴余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即达善学堂前身)就读。因塾师从幼启蒙,其父善诗教诲,13岁时,他向宁波《春风诗刊》投去两首诗作,即被刊用,喜不自胜,从此之后,作诗不断,时有佳作在《时报》上发表,被誉为“童子诗人”。第二阶段:青年时期,善诗喜词的爱好,使他成为社会贤达莫逆之交。x老先生的父亲是姚北巨富闻人,儿子在协助长辈开创家业的同时,多数时间与社会文人墨客结交,以诗会友,相互切磋。友善者中,有坎墩严介畴、施叔范,长河范无伤等名人。抗战时期,避居余姚城,与姜枝先、钟潜英等诗友甚为密切。之后,又与慈溪毛契农、福建丘澥山成为忘年之交。并结识山西景梅九,与长沙柳敏泉接成蜜友,加入南社诗社,每月两次,交流诗作。从1947年起,到解放前夕,x老先生的诗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高峰阶段。第三阶段:壮年时期,社会发展的变革,使他过上了平民百姓生活。全国解放初,x老先生在上海经营万康源酱油店;1956年,结束个体商业业主身份,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商店职工;1958年,因家庭出身关系,回到原籍潮塘村务农;1980年4月,政府落实有关政策,以退休职工待遇,领取退休工资。在这期间,生活少忧,闲事不议,有人辱他,充耳不闻,显示出乐观大度的为人心态。第四阶段:晚年时期,作诗练字,养身修心,使他颐养天年无比快乐。1980年以来,x老先生家里发生了一件又一件喜事。首先,政府为他摘除了地主份子帽子;接着,政府清退了解放初他向企业商业投入的股金、利息;按政策给予退休职工待遇;两个儿子冤案得到平反;孙辈们创业有成……等等,等等事情,真是喜事连连,好事不断。安康的生活,使老先生始终保持着一股好学上进的劲头,他写诗、作词、练书法,自娱自乐,自得其所,努力追忆往昔诗作,与故旧切磋,重拾旧欢,时作韵语。编印厚厚三册《剑光花影楼诗稿》,赠予亲朋好友。让我们看到:“少年之作绮丽浓艳,中年之作忧世伤生,晚年之作平淡旷达”的佳诗美词。各个阶段,每篇诗稿,都具特色,难寻呻吟之句,出自肺腑之言。杭州王斯琴老先生评述:“好语如珠,情景俱胜,剑光闪烁,花影迷离”。第五阶段:百岁以来,象一甏陈年老酒,使他甜蜜醇口,四处飘香。20xx年7月,适逢老先生百岁大寿,这颗沉睡多年的明珠,随着街道老龄办、编志办深入挖掘宣传,一下子从地面冒了出来,闪耀着光芒,为社会所关注,让世人所尊敬,使他和他子孙后代增添了无限光彩。20xx年7月28日,宁波日报以《世纪风云苦乐过,淡定生活享天年》为题,以通讯形式,详细报道了他的人生事迹;7月31日,在中益大酒店隆重举行百岁生辰活动;这年老人节,宗汉街道和慈溪市老龄委把老先生评为“十大健康老人”;当年年底,由方东编著的《三百年的辉煌》一书,以追踪x家300年发展史为主线,正式出版发行;20xx年8月,慈溪市文联又将他所作《剑光花影楼诗稿》编为专辑,出版发行,让x老先生高兴万分,享受到晚年幸福生活。x老先生能够活到104岁,成为宗汉街道到目前为止,有姓、有名、有历史记载的最高寿老年人,这与他宽阔的胸怀、正直的为人、博渊的知识,是完全分不开的。总而言之,老先生在104年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晚清、民国和社会主义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他有过幸福的童年、有过开心的青年、有过坎坷曲折的壮年、也有过欢乐愉快的晚年。今天,我们举行悼念活动,前面所总结的仅仅是我们所了解的一部分片断和事情,我们也一时说不尽对老人家的深切追思和怀念,我们也一时写不完老人家一生的重大事情和业绩。老先生的去世,使x家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寿活宝,这不但是x家的一大损失,也是所有来宾和亲朋好友的一大损失,因为从今之后,我们再也不可能见到这位知识博渊的老先生,我们再也不可能有当面向他学习、请教、面授的机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精神传后代!永别了,尊敬的x老先生,在这里,我们一起敬祝您老人家,在走向天堂的大路上,一路平安,一路顺风,一路走好!永别了,尊敬的x老先生,在这里,我们衷心祝福您老人家,在天国里,永远安心,永远幸福,永远快乐!永别了,尊敬的x老先生,在这里,我们也衷心祝愿您老人家的灵魂,每时每刻保佑着、护佐着您的子孙后代、以及今天到场的所有嘉宾、所有亲戚朋友,在今后的生活里,一切平安健康,一切繁荣昌盛,一切像x老先生那样,人人活到一百岁!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文篇【第二篇】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同志们!苍天肃穆,风木含悲!今日,我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境,在那里沉痛悼念我们的好主任XX同志。20XX年x月日时分,XX同志因车祸重伤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XX岁。为此,我们失去了一位忠诚于人民事业的好同志,失去了一位为XX村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好主任,他的离去,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不幸,也是我们XX村的不幸。在此,我代表XX村支部全体党员对XX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XX同志生于XX年X月X日,X年X月加入.....。曾先后任XX、XX。20XX年x月当选为村委会主任。XX同志的一生是历尽艰辛,艰苦朴素,勤俭奋斗,为人民忠心耿耿工作的一生。为扶养子女长大成人,他饱经生活的艰幸和考验,尽心尽力,在生活极度艰难的情景下也从不向组织伸手,即使生活宽裕后他仍是坚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穿的是粗布衣裳,吃的是粗茶淡饭,省吃俭用,想到的是组织,是群众,是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用自我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广大xx和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XX同志在工作中,能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xx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完成上级党组织和政府交给的各项任务,带领群众进取发展生产,为XX村的各项事业贡献自我的一切。XX同志以一个xx的职责感,满腔热情的关心和支持村里的各项事业,他进取参加支部活动,为支部的建设和发展献计献策。他进取参与村里重大决策的研究和制定,他进取推进村民自治工作,本着对村干部和广大群众负责的态度,监督村里的各项工作,为村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推进村内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贡献力量,体现了一个xx员的优秀品质。XX同志教子有方,团结邻里,他的辞世,是他家人和全村村民的一大损失,让XX村支部失去了一个xx,让亲友失去了一位好同志,让周边父老失去了一位好邻居,让子女失去了一位好父亲。他虽离我们远去,但他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艰苦朴素,勤俭节俭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善良的高尚品德仍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发扬。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在那里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学习XX同志为xx事业忠耿工作的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把我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和美”新XX作出自我的贡献!以告慰XX同志为此毕生工作的心血。安息吧!XX同志。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文篇【第三篇】甘惜分生于1916年,四川邻水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双喜临门:一喜是学院迎来60岁生日;二喜是学院资深教授甘惜分先生迎来百岁寿辰。因为要研究人大新闻学院学术刊物《新闻学论集》的缘故,笔者有幸专门采访了甘老。甘老家住北京平安大道的铁狮子胡同1号,这里曾经是段祺瑞执政府的旧址,新中国成立后曾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宿舍。那天,我刚叩开门,甘老就笑呵呵地迎上来,一个劲儿地招呼我落座。未及坐定,甘老已经翻开《新闻学论集》第1辑的扉页了。甘老是《新闻学论集》的创办者与第一任主编,他之所以要创办刊物,就是为了“痛击‘新闻无学论’”。翻开《新闻学论集》那泛黄的纸页,我们不难领略甘老上下求索的孜孜努力与拳拳心意。他在第1辑上发表了《什么是新闻——关于新闻的定义》,在第2辑上发表了《关于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问题》,在第3辑上发表了《对新闻理论几点分歧意见的看法》……其文煌煌,其意昭昭,洋洋洒洒,难计其数。办《新闻学论集》最大的障碍是缺少经费。没有经费怎么办?只能靠学生们到处去“募捐”,用现在的流行语说就是“拉赞助”。当时提供赞助的单位主要是各大报社。即便如此,经费还是不足。《新闻学论集》本打算出季刊,不行;出半年刊,还是不能保证;最后基本上一年才出一本。面对重重困难,甘老却毫不犹豫地挑起了重任。甘老还特别提到了另外一本书,即由甘老一人执笔完成的《新闻理论基础》。这本书曾经发行20万册,成为全国许多高等新闻院校的新闻理论教材。该书虽然最终成书出版于1982年7月,但它的写作时间是1980年4月到7月,时值盛夏——据甘老回忆,写书过程也算得上是“挥汗如雨”了。专心写书,凝神编刊,千辛万苦,所为何故?甘老于1954年调入北京大学任教,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早在那时,他就感到新闻学方面“看不到书”,书不仅少且浅薄。甘老说:“既然看不到书,只能我们自己来开辟道路!”如果说痛击“新闻无学论”是甘老的第一个贡献,那“新闻学中国化”就是甘老的第二个贡献。甘老曾说:“我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观点研究中国的新闻学,一定要把新闻学中国化,而不是照搬他国。我相信,只要钻得进去,就可以摸索出规律来,从小到大,由浅入深。”2006年,《光明日报》“走进大家”专栏曾刊登对甘老的专访文章,简要而精当地介绍了甘老的思想与事业,同时刊登了甘老亲笔题写的书法:“知识不老化,思维不僵化,文风不套化。”这的确是甘老一以贯之的治学思想: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长期照搬的,没有什么东西能够保证永远正确,要始终辩证地、客观地、发展地看待问题。谈到这里,甘老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他早年的学习经历:“我自己其实没学过新闻学,但我从小读报纸杂志,主要读上海以邹韬奋为首的报人办的东西。当时,我看报看得很多,不过可没想过成为大学的新闻学老师!”是呵,这就是命运的安排——甘老自己年轻时没学过新闻学,后来却一辈子沉浸在新闻学的研究之中;甘老从没想过来人大新闻系当老师,结果一来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风风雨雨,甘老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扎根于新闻学教书育人的`前沿。如今,他已是桃李满天下,可谓后继有人了。回眸甘老“挥汗如雨”的1980年,几十年光阴悄然逝去。当年的学术启蒙刊物现在已成了“过刊”,它们在资料室里沉睡,又会被谁叩醒?然而,一个人不能没有记忆,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一个学科也是如此,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就新闻学理论而言,如果没有甘老等老一辈新闻学者的“挥汗如雨”,怎会有当时的新竹破土?又怎会有如今的花团锦簇?甘惜分先生用他的汗水浇灌了一方苗圃。如今,稼穑依旧,耕耘依旧,只是一代一代不断接力而已。今天祖国的新闻事业已经不能与甘老时代的情况同日而语,它已经从一个豆芽长成一棵茁壮的小树。然而,后继者不能也不应该忘怀前行者的功绩,就像长江、黄河之水难以忘怀它们的源头一样。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文篇【第四篇】各位父老乡亲,各位亲朋好友:感谢你们踏着冰凝的积雪、冒着刺骨的寒风,亲临灵前,为我们的妈妈奠行。我受大
本文标题:老人逝世纪念悼词范例【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994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