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历史教案汇集3篇
初中历史教案汇集3篇【学习指引】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历史教案汇集3篇”学习资料,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初中历史教案1目的: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重点:增强环保意识。课时:1课时准备:1.搜集资料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2.课外预习和调查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2.观看录像《空气》3.课堂展示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学生活动1:烟气观测活动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高大烟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初中历史教案2【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三、南方商业的繁荣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2、海外贸易的发展(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2)市舶司的设立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4、小结:类别发展成就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5、作业:课后作业初中历史教案3[知识与能力]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两汉经营西域[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三、讲授新课:(1)张骞出使西域: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3)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五、作业附: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三、班超经营西域: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本文标题:初中历史教案汇集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339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