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利己与利他议论文范例精编3篇
利己与利他议论文范例精编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利己与利他议论文范例精编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利己与利他议论文1摘要本研究采用经典双任务范式、结合Stroop范式以探究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是否会消耗自控资源引起自我损耗效应。结果显示,利他组和利己组被试在Stroop变式任务中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中性组,且利他组在经典Stroop色词检测任务中的正确反应时要显著长于中性组。结果表明,个体对于利他信息注意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且引发自我损耗效应,而对于利己信息注意的抑制不消耗自控资源而未引起自我损耗效应;双任务范式中双相关自控任务具有可行性。关键词自控资源;利他;利己;注意偏向;双任务分类号DOI:/1引言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面临是否帮助别人的抉择,这种冲突一方面来自于本能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来自于社会道德的约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利他行为(altruisticbehavior)于社会和受助者来说,其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并且长期以来,利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何为利他?Trivers根据行为的结果,指出利他是使受助者获益而同时会让利他者受到损失的一种行为(刘晓敏,2000;Trivers,1971)。从利他的类型可以划分为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亲缘利他是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不含有直接功利性目的,例如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互惠利他是指互惠利他者帮助别人是期望未来自己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回报,例如“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投资,互惠利他对于实行利他行为的当下来说,利他者是以付出为先的。另外一种则是纯粹利他,主观上不追求任何回报只是付出的利他行为,其真实性仍有争论(叶航,2005)。从利他的内部动机来看,Baston认为动机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利他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自己获益,则是一种利己性的利他,而最后目的并非是为了自己获益,只是利于他人,则为利他性利他(Baston,1987;Baston,2008)。然而,只要做出利他行为时是会使得我们花费额外的时间、努力、金钱等,这就使得选择利他行为需要进行自我控制。正如学者观点,个体常常在利他行为发生时,压抑利己的内部冲动,产生的这种冲突就需要自我控制,而自控失败时,个体自私的冲动就占据主动(Martinsson,Myrseth&Wollbrant,2010)。并且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利他行为通常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Xu,Bègue,&Bushman,2012)。因此,一般认为,自我资源的减损会由利己冲动占主导,相应减少利他行为发生。自我控制(selfcontrol)是指个体自主调节行为、情绪、思维等,并使其与自我价值、社会期望和道德规范保持一致的心理功能,它可以抑制特殊的行为、情绪、思想等,例如抑制愤怒情绪、抵制冲动消费、克服行为习惯等(Baumeister,2010;Baumeister&Tice,2007;Kopp,1982)。自我控制本身也是复杂的,由先天素质与后天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以,自我控制有时指的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行为,還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关元,何嘉梅,2018)。Baumeister等人提出的自控资源模型(theresourcemodelofselfcontrol)认为自我控制能力是有限的,就如同身体肌肉运动消耗葡萄糖一样,进行类似的自我控制活动也需要消耗一定能量,这种作用于自我控制的有限能量即为自我控制资源(Baumeister,Bratslavsky,Muraven,&Tice,1998;Baumeister&Heatherton,1996)。当人们完成自我控制任务或类似活动时就会消耗一定的自我控制资源,甚至自我控制资源会呈现亏损甚至衰竭状态,从而导致之后自控行为或任务完成质量下降或失败,这种现象称为自我损耗效应,此时的状态被称为自我损耗(egodepletion)(Hagger,Wood,Stiff,&Chatzisarantis,2010)。同时,这种自我损耗会引发个体的意志力减弱,而意志力的减弱会反过来弱化个体的自我控制,进而影响到个体做出利他行为(高科,李琼,黄希庭,2012;Baumeister,2014)。DeWall,Baumeister,Gailliot等人2008年以成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就发现,自我损耗后个体更少有利他行为倾向。而任俊等人对于自控资源损耗的实证研究中也表明当个体处于自我损耗状态下,个体减少了利他行为,并且倾向于利己(任俊,李瑞雪,詹鋆,刘迪,林曼,彭年强,2014)。在费定舟等人关于利他的研究中,以自我损耗为自变量探讨其对于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高自我损耗的个体比低自我损耗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利他行为,这表明自我控制资源损耗会对利他行为产生不利影响(费定舟,钱东海,黄旭辰,2016)。一般认为,利他行为发生之前,行为者需先注意到环境中的利他信息,之后抉择是否实施利他行为。聂衍刚等人的研究结论得出个体对于利他信息存在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警觉,而对于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具体表现为注意回避(聂衍刚,刘莉,曾燕玲,2015)。那么,若个体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抑制,是否会导致自我控制资源的损耗?注意的抑制是一种自控的表现形式,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而注意的分配则是消耗认知资源,的确,有时自控资源与认知资源之间是会相互影响(黎建斌,2013)。然而,Moller于2006年进行的研究指出在外部压力迫使个体做出自我控制的情况下(如在实验室中,饥饿的被试面对可口的巧克力,被要求只能看而不能品尝它),个体需要更多的自我控制,也会消耗更多的自我控制资源;相反,在非外力压迫下,个体由内部动机自主控制的行为,则消耗更少的自我控制资源。这一结果在Muraven等人的研究中也被证实,就自我控制而言,被迫要求控制的被试较之于自主控制的被试,在之后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表现更差、更糟(Muraven,Rosman,&Marylène,2007)。除此之外,Martela等人研究结果认为自主控制不会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相反会进一步激发人们的积极行为表现(Martela,Dehaan,&Ryan,2016)。学者对于利己与利他信息的注意似乎持不同观点,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利己相关的事宜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即关注利己信息是自动化的;而对于利他一类的信息,则是社会化后才掌握的规则,所以并不是自动化的,是深思熟虑的有意识加工。一般情况下,个体的利他行为通常是一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行为(Xu,Bègue,&Bushman,2012),而自动化无需自我控制,因此不会消耗自控资源。另一种则是认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符合“理性人”假说,是先天的优势反应;利他也不过是为了避免责罚或者获得某种奖励,是后天社会规则下建立的条件反射(潘彦谷,刘衍玲,冉光明,雷浩,马建苓,滕召军,2013)。然而自控理论则认为,对于这种优势、习惯化反应的抑制都会消耗自控资源,不论先天与否(Baumeister&Heatherton,1996)。面对这种争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结果,本研究将对其进行探究。研究自我控制的常用实验范式为双任务(dual-task)范式。被试需接连完成两个需要自控的任务,即使两个任务并不是同一种类型的任务,也会使得第二个任务的表现变差(Muraven,Baumeister,2000)。然而,国内学者认为双任务范式中的两项任务必须是不同类型的、不相关的两种自控任务(如做出抉择和情绪控制)(谭树华,许燕,王芳,宋婧,2012)。例如,董蕊与张力为在研究运动员自我损耗实验任务的探讨中,使用的双任务范式,任务一是视频语词干扰任务,任务二则是Stroop色词任务(董蕊,张力为,2013)。的确,国内外多数学者在使用双任务范式时,任务一与任务二多是不同类型的任务。然而这是否意味着同种类型的双任务就不易造成自我损耗的效应?根据Baumeister及其同事几十年的研究发现,双任务范式中第二项自控资源损耗的检测任务多为经典Stroop色词任务,表现为损耗组的色词任务成绩明显不如对照组(Baumeister&Vohs,2016)。董蕊与张力为在检测传统语词干扰任务在大学生运动员中损耗效应时,也使用了经典Stroop色词任务作为自我损耗的检测任务(董蕊,张力为,2013)。另外一些学者也在自控损耗研究中以经典Stroop色词任务作为检测任务(孙利红,张力为,2014;阳海英,张力为,2015)。目前,对于双任务中操作的误解是两项自控任务必须是完全不相关,而张国礼和张力为已经提到并非是不相关的两项自控任务(张国礼,张力为,2017)。本文使用该任务类型的原因是,双任务范式是用来探究自我控制相关研究的必要范式,而本文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检测对于利他、利己信息的抑制是否消耗自控资源,而Stroop任务一般作为检测自控资源消耗与否的任务。同時,此两项双自控任务不是完全不相关,自控任务一是任务二的变式。综上所述,本文准备解决两个问题。其一,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的注意偏向进行抑制会否消耗自我控制资源;其二,验证在双任务范式中,是否同种类型的任务一与任务二也能作为研究自我控制的任务进行使用。本研究假设1认为,对于利他或利己信息注意偏向的抑制需要消耗自控资源,表现在双任务中的任务二上成绩会欠佳,差于非损耗组;同时假设2认为,同种类型的双任务依然具有可行性,表现为任务二中可以检测出自控资源损耗。2研究方法被试随机选择在校大学生100名,年龄±(M±SD)岁,并将被试随机分配到自变量的三个水平中,其中利他组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利己组32人(男生17人,女生15人),中性组34人(男生17人,女生17人),所有被试的视力或矫正正常,非色盲,均为右利手,无精神疾病或器质性引发的各种疾病,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结束后会给予被试小礼物。实验设计采用单因素三水平的组间实验设计,自变量为组别(任务一中,仅利他词的为利他组,仅利己词的为利己组,仅中性词的为中性组),因变量为任务二——经典Stroop任务的成绩(正确按键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材料词汇选择主试实验前通过文献和词典,首先选择生活中的有利他含义和利己含义的四字词各31个,中性含义词42个,再随机请30名心理学专业硕士生(不参与正式实验)对挑选出来的利他词、利己词、中性词的利他利己程度进行一维两极的7级评定(1代表完全利己,7代表完全利他,数字越小越利己,越大越利他)以及熟悉度进行5级评价(1代表完全不熟悉,5代表完全熟悉,数字越小越不熟悉,数字越大越熟悉)。最后根据这30名硕士生的评定,分别选择均值大于的高分利他词15个,均值小于的低分利己词15个,同时选择均值在~的中性词25个,三类词的熟悉度相近,利己词(利己程度:M=,SD=,熟悉度:M=,SD=),利他词(利他程度:M=,SD=,熟悉度:M=,SD=),中性词(利他程度:M=,SD=,熟悉度:M=,SD=)。对利他词、利己词、中性词的利他程度进行F检验,F(2,27)=,p经典Stroop任务材料采用E-Prime编制Stroop任务实验程序。若色词匹配,如出现蓝色的“蓝”字,则被试按F键;若不匹配,如出现红色的“黄”字,则按J键。本材料共240张白底图片,红、蓝、黄、绿四种颜色各60张,四个字也各出现60次。颜色与字义匹配有80张图片,不匹配的有160张。刺激随机呈现在白色背景的显示屏中央,注视点“+”呈现时间为500ms,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1500ms,空屏间隔700ms。被试超出呈现时间1500ms还未做出反应则记为错误,并自动进入下一个试次。反应总次数为240次,约10分钟。变式Stroop任务材料我们采用EPrime编制Stroop任务实验程序。经典Stroop实验材料是颜色字的字义与书写颜色之间的匹配或冲突;据此改编任务材料,用红、蓝、黄、绿不同颜色书写利他、利己、中性词,形成变式Stroop任务材料。实验程序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被试在电脑上进行实验。首先被试随机
本文标题:利己与利他议论文范例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51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