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5篇
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5篇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今天网友就对此分享的“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5篇”,以供参考!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1乡村振兴,就要干实事,为农民群众实际出发。一是“党建引领”和“改革创新”是释放乡村旅游活力的必胜法宝。“党建做实了是生产力,做强了是竞争力,做细了是凝聚力”。安吉鲁家村村两委班子勇于抛开过去旧老观念,推行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村民资源入股量化股权给村民,以“村+公司+家庭农场”(1+1+1)为经营模式,市场化运作引进工商资本20亿元,实现田园变景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三方共同体共营共利。以之江为镜,做乡村旅游要坚持党建引领,强化政策集成、人才帮扶、组团包联,构建整体联动的组织体系,以融合发展为理念、市场化运作,激发村企互动的共富活力。要敢于革新,大胆创新,推动乡村制度、经营管理方式、技术变革,以生态宜居、绿色低碳、优质服务、智能高效为建设目标,以“领航领先领跑”的姿态,奋力绘就人们心驰神往的乡村美好生活画卷,推动乡村旅游体验迭代升级、拍手称赞!二是“塑形”和“铸魂”是迸发乡村旅游蓬勃生命力的必然趋势。所谓“塑形”指的是村容村貌、产业特色、旅游产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铸魂”指的是历史人文积淀、人才培育、理念思想等软件。俗话说“好看皮囊千篇1律,有趣灵魂万里挑一。”文化是魂。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没有文化之魂就会落入“千村一面”,缺乏后劲。衢州余东村深耕农民画优势资源,走“文创+文旅”之路,实现由“卖画”向“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旅游”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我们邵武在乡村旅游打造上要兼顾“塑形”“铸魂”。不仅要让“亮化、美化、绿化、彩化、花化”成为乡村基础色,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培育、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又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李纲文化、严羽文化、黄峭文化、张三丰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好“傩舞”“三角戏”“枫林窑”“连氏纸”等非遗技艺。更要破解人才瓶颈,培养和开发乡村土专家、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人,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乡贤下乡投资创业,活用数字科技手段,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发展,促使文化厚度向产业高度转变和发展。三是“规划”与“开发”是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必修课题。规划决定一个地方的发展方向,开展决定地方资源利用程度。现实中,一些地方重视开发缺乏系统精准的规划,投了很多经费却未溅起大的水花。当下,安吉余村采用“五村联创、抱团发展”方式,将周边村连在一起打造“大余村”景区,镇党委挂帅,联动开发,用余村品牌效应带动周边乡镇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邵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生态资源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也是捧在手里的金饭碗。如何最大限度地释放绿色发展红利是邵武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要立足生态资源,坚定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大门”定位,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呵护好铁城青山绿水、蓝天净土,持续营造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借鉴“余村经验”思路,“五朵金花”打造上打破镇域行政边界框架,打破各自为政发展格局,以全域开发为着力点,成立邵武全域旅游发展公司负责和平古镇、天成奇峡、云灵山、金坑红色小镇、大埠岗樱花小镇整体开发,整合区域资源,探索“规划共谋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信息共用宣传联动合作共赢”的旅游开发模式。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2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其中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劳动人民在数千年的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耕文化早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延续至今。因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大力弘扬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展乡村文明,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一是大力塑造淳朴民风,培育和焕发乡村新风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乡村移风易俗,赋予乡风民风新的内涵和价值,改善乡村的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培育文明乡风,提升乡村群众的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使农村社会形成健康文明风尚。二是创新开展民俗活动,保护和传承乡村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活动既要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又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当下社会需求的新民俗活动。让村民在民俗活动中体验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3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乡村凝聚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最深邃的思想和智慧。坚定乡村文化自信,不仅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一是全力发展乡村经济,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筑牢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在扎实的农村经济基础上,有效扭转乡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价值迷失和认同危机,夯实乡村文化自信的基础和保障。二是全力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增强乡村文化氛围,提升农村群众文化自信心。首先要加大政策、资金的投入力度,积极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村民的基本文化诉求;其次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经济,引导村民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经济收入,激发村民的文化热情;第三要建立乡村文化人才保障机制,引导优秀的文化人才下乡驻村,向村民传导新思想新理念;最后,健全乡村文化建设法律保障机制,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有机融合,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重新构筑起乡村文化自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基于农耕社会的乡村文化,还是融合了现代精神的乡村文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都具有磅礴的积极力量。从历史上看,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围绕党中央对乡村文化振兴作出的重要部署,以文化振兴为引领,谋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成为文明和谐、物心俱丰、美丽宜居的空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在新征程中书写好“三农”工作新篇章,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乐章。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4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差距仍是重中之重。在同时举行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对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作出部署、拿出实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与非遗、文化产业、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文明涵养阵地……要突出农民主体性,始终坚持农民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受益者,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今年元旦、春节期间,乡村“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精彩纷呈,春节假期活动达万多场,参与人次近8000万,为农民打造了展示自我、沟通交流和文化娱乐的舞台,也激发着乡村文化建设和治理的内生动力。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要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数字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把更多深藏的乡村文化资源呈现在手掌上;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群众广泛运用云直播、短视频等数字化手段,讲述乡村好故事、传播乡村好风尚、代言乡土新文化。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厚植乡村文化根脉,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乡村文化新生活前景可期。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5党建兴,则事业兴;党建强,则发展强。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厚植乡村文化根脉,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乡村文化新生活前景可期。筑政治之“魂”,守住信念之本。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是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党支部是农村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从健全组织生活入手,坚持民主议事、群策群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治理之“魂”,不断创新之兴。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激发基层党建活力,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从而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要采取“支部+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农村基层党支部“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使村党支部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更好地组织农民跟着党组织走、跟着市场走,让村党支部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因子”,有力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筑为民之“魂”,不忘公仆之心。基层党组织,最重要的使命是服务基层群众。党员干部,最大的责任是为人民谋幸福。要充分依靠集体智慧,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真心实意做尊重群众的“自家人”、亲近群众的“贴心人”、体察民情的“知情人”、反映群众意愿的“代言人”、维护群众权益的“保护人”。推动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带头示范,为基层治理凝聚人心和力量。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关键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要不断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政治思想觉悟、提高治理能力和坚定为民的信念之“魂”,才能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文标题: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的心得感悟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698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