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的选择与探究
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的选择与探究“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教育理念。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步入大学后最先接触的专业课程,不仅肩负传授专业知识的重任,对学生思想价值的引领和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深化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将有利于形成知识、能力和素养“一体化”的教育体系,同时为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当好守渠、种田的“排头兵”。“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一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教育理念。xx年,xx市率先开启思政课改革的试点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xx年,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由地方试点迅速向全国推广。近两年,各高校纷纷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以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和探索,为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借鉴。“课程思政”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协同前行,而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也不是在专业课程中剥出几课时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掺沙’”。因此,如何深入发掘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如何选择专业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和教学设计,如何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专业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之中,都是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对无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四方面优化课程建设,并采取了与之相应的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和能力的提升。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师德修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专业课教师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育人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知识教育结合起来,既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塑造灵魂,不能让教书与育人脱节。客观上,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是接受的,但主观上认识不足,存在“重教轻育”现象。专业课教师往往有这样的顾虑:专业课教学中是否真有必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政环节会不会打乱专业课课堂教学节奏?“课程思政”会不会占用过多的课时以至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有顾虑是难免的,但是不能因此就不去创新和改变。当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高度契合时,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专业课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专业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互相孤立的传统教育理念,激发自身的思政意识,树立“课程思政”的新理念。要始终秉持“立德树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理念,而“课程思政”则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政治学习,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培训、研讨和经验交流,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相互沟通,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教师队伍老中青的结合,提高自身思政能力,努力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元素,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二、制订能体现思政融入点的教学大纲传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涉及课本中各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很少涉及思政内容。在原有教学大纲的框架下,增加思政元素,对完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也为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的融合指引方向。无机化学课程是高校理工类学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我们把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探究精神,克己奉公、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以及法治意识、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固化于教学大纲中,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各高校一贯坚持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三、深挖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在大多数高校,无机化学是面向化学、化工、生物、环境、材料、医药、农学、水利、食品等专业的大一新生开设的,是掌握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课程。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到教育的“获得感”,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与其他学科类似,化学学科发展的轨迹同样蕴含着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的丰富案例,为课程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们充分利用专业课的有效资源,从科学史实与探究精神、唯物辩证法与科学认识论、爱国情感与文化自信、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科学前沿与研究案例、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等方面梳理无机化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力求做到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xx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共70学时,教材选用xx大学xx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简明教程》(第三版),共分九章。首先我们反复揣摩教材,细致研究了各个章节教学知识点背后存在的逻辑、精神、价值和思想,挖掘出蕴含在相关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这些知识点,避免生搬硬套或机械性地植入思政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找无机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中与德育知识体系相匹配的“触点”,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比传统的思政教育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四、选择高度契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选择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结合无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多元混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功能的统一。(一)互动讨论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融合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采取教师课堂讲授和师生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和话语传播的有效性,避免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深入分析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悉心点亮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教师可借助小视频、图片和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些思政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以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讨论环节,教师可课前布置讨论议题,学生课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质疑,使学生在参与讨论中体验到收获知识的快乐。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质疑精神和辨证思考的综合素质。“如何利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中国古代的炼丹术没有像西方的炼金术那样发展成现代的化学科学?”“为什么中国近现代时期化学科学发展较缓慢?”“如何利用对立统一规律将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结合起来判断分子的结构?”等,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表面上师生进行的是关于专业知识的讨论,实际上他们无形中将辩证法的观点应用于教学实践,潜移默化地完成课程思政教育,使思维方法、思辨能力和思想境界都得到了提升。(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简单套用或强行添加思政元素的效果并不理想。“课程思政”实现的过程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持续性学习过程。因为只有“深度学习”才能实现知识建构、能力发展和价值引领。而传统教学的“表层学习”过程中,以基础知识获取和记忆为载体,无法很好地与价值、思想和信念交汇融合,而以学生参与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高度耦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论知识或完成对某一化学实验的验证后,进行“抛锚式”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将激励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转变,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这也是新形势下课程思政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学生从备课、预讲、授课等几个环节都能融入思政元素,体会老师的辛苦和自主学习带来的快感,体会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性。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相比填鸭式教学更有效,也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课程相关思政元素的深入理解。(三)案例分析教学法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案例分析法是“课程思政”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学生主体参与覆盖案例教学的全过程。案例可以还原科学研究的过程,重现史实,在案例中同样能够发现思政教育的映射点和融入点。例如,经过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教师引出典型案例——二十世纪初德国化学家F.Haber设计的合成氨的生产工艺条件,学生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解释工艺条件选择的依据。利用氮、氢为原料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曾是一个较难的课题,历史上从第一次实验室研制到工业化投产,大约经历了150年的时间。工业上选择适宜化工生产条件既要考虑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影响的一致性,还要考虑其矛盾性;既要注意温度、催化剂对速率影响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催化剂的活性对温度的限制;既要考虑高压可促进化学平衡移动,提高产率,又要考虑高压对生产成本带来的影响;既要注意理论上的可能性,又要注意实践中的可行性。列举案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另外,F.Haber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同样值得学习。虽然他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却被称为“给人类带来面包的天使和将人类带进地狱的恶魔”,教师通过介绍其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树立“科学造福于人类”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四)对比研究教学法本身自带思政素材这种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点,同时进行分类,并对其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得出所研究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判别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从而认清事物的本质,切合了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观点。例如,比较几种共价键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优缺点;比较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几个主要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比较锂元素与同族其他碱金属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同点;比较金属硫化物溶解度的差异;比较Cr(Ⅲ)和Al(Ⅲ)化合物的异同点等。我们都采用了对比法教学,通过归纳总结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脉络清晰,便于理解,使专业教学与辩证思维培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五)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法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无论是化学基本原理的验证还是新物质的合成,都需要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将实验教学与“课程思政”有效结合,不仅能扩大“课程思政”的影响力,还能延伸实验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帮助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完成后,我们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和对待失败”,帮助学生面对失败,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而不是气馁和放弃,更不应该篡改实验数据,一味追求实验报告的完美。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在实验课程中插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达到实验技能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学中,我们采用讲授式和互动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法、具有创新性的案例教学法、对比研究教学法、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以及“抛锚式”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标题:专业基础课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路径的选择与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10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