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类型层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重构
类型层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重构课程思政尤其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对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挑战,对教师全面育人理念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是在发挥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推动其他课程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完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以一流协同育人体系运行实现思政教育的全覆盖和高质量发展。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思政研究和课程研究的重要选题,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协同理念、机制、成效等。如xx提出了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内涵、时代使命、实践要求、实施策略等;巩茹敏、霍跃从学理视角、教育伦理视角、内在逻辑视角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效应的对策;xx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路径等进行了分析。可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虽不是开创性研究,但在新时代高职教育类型层次新定位下,重新构建具有高职特质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对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范式功能和推广意义。一、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现状剖析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xx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以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课程思政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从实际情况看,高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自身建设体系仍不完善,协同育人体系仍不健全,没有得到系统设计和范式固化。(一)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类型层次清晰度分析1.类型特色融入课程思政不深职业教育类型特色与思政教学内容、形式融合不足,课程体系没有充分体现类型特色。单一注重课程设计的专业性目标,突出专业知识能力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课程思政的改革目标、路径、模式与本科等其他层次的建设改革趋同,与“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契合度不高,尚未有效实现与专业、对象、目标的衔接。专业课程教学与高职思政课程教学的分离分化甚至对立冲突依然存在。2.思政课程吸纳类型特色不足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因此,高职思政课程的教材教法乃至整个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理应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类型和层次特性。高职思政课指定教材与普通本科教材通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的思政教育特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挖掘,思政与专业结合的教材支撑基础力度不够。教材的理论性与学生认知能力衔接不够紧密,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转化成效。(二)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融互促粘合度分析1.教师双向协同意识不强课程思政尤其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对学校课程改革提出了新挑战,对教师全面育人理念与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各自为战”甚至“相互排斥”的理念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主体、实际不相适应,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不够,跨界性、实践性体现不足。思政课一度被看作边缘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专注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责任意识不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高,部分专业课教师形成了只负责传授知识或把教书等同于育人的意识。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课程的思政化,造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功能定位混淆。2.课程双向协同机制不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没有得到有效建立,“大思政”格局下的思政教育目标一致性没有得到有效拓展,立德树人的落实标准没有得到充分固化,存在将德育教育生硬地嵌入专业课程的现象。不同年级专业课程之间层级联系、课程章节之间逻辑推进等系统性不强。协同育人主体衔接不紧密,多数学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分头管理,协同性不够,普遍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多部门协同推进“大思政”教育的动力机制亟待进一步优化,协同效应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凸显。(三)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绩效满意度分析1.质量评价落脚点聚焦不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目标在于改变职业教育片面强调技能化、实用化倾向,树立技术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前,高职思政教育的背景、主体、对象、内容发生了新变化,单纯依靠“孤岛式”思政课很难适应思政教育发展需要和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仍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课程思政与职业院校育人目标的融合度不高。在全面质量体系构建中,往往忽视了思政教育的评价标准,指标式要求和功利化倾向一定程度存在,整体教学质量尤其是思政教育成效量化困难。2.成果转化应用性评价不实基于全覆盖的过程导向,没有完全从高等教育“全面育人”本质要求出发,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统一。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结合不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通不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创新协同绩效显现度不高。关于协同育人对成长成才的引导性功能、使命认同的奠基性功能、普及传承的传播性功能的系统性评价没有建立。体系范式的遵照和施行不够全面系统,思政课重理论讲解而轻价值引领,专业课重技能培养而轻德育,思政课育人与专业课育才机制尚未有效构建。二、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定位分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课程建设目标和改革任务上具有一致性,必须将价值引导、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通过协同育人整合思政教育资源,使思政课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亲和力和实效性;使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灵活,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打破思政教育的“孤岛化”状态,形成教育共同体,最大限度地发挥立德树人的功能。(一)顺应高等教育时代特征1.宏观层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就做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改革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建设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唯有结合各门课程、融合专业课程,系统有机开展思政教育,方能形成育人合力。2.中观层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深化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衡量立德树人实效的重要标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是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和实现“三全育人”的战略举措,是推进课程育人作用的理念回归。课程思政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思政课程互为补充,形成综合协同效应,全员投入、深挖元素、明确导向,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面落实。3.微观层面: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人才培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命线。”尽管不同类型课程的功能价值侧重有所不同,但实现课程协同,是充分发挥课程教育功能、实现全部课程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将系统推进“五育并举”的深化和思政课程主渠道建设,引导学生实现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同步,从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二)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色1.适应类型教育规律类型特征下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具有其特殊性,应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思政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立德树人应针对职教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建立区别于普通高校、体现职教特色的育人体系。”要对应职业教育对象的类型性、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教育途径的多维性、教育评价的全方位性,实现职业教育思政教学的系统化转型,建立起适应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模式。2.融入类型教育生态“工作体系不仅是探究职业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更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必须回到工作体系中寻找。”职业教育改革由单一的内涵式建设全面转型为内外结合、校企融合、开放办学。要顺应高职教育的特点,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多主体培养,实现校内校外育人力量和资源的协同。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校企联动功能,通过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学生共育让每个教师担起立德树人职责,使每门课程都能融入德育元素,每项教学活动都体现思政功能。3.支撑类型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注重德技并修,实现思政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的协同。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更加注重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注重技术技能与德行素质的匹配。既要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又要让学生习得一定的职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对应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定位和社会发展需求。(三)对应高职教育层次特质1.对应高职学生层次阶段认知在职业教育类型范畴内,高职教育既区别于本科职业教育,又区别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具有对应的层次性,符合高职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环境实现耦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定生态,实现高职思政教育的最佳化。2.对应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环境即便在职业教育类型范畴中,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其思政教育和课程教育的环境适应性也存在不同。高职教育具有典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特征,要主动融入跨界教育的需要,实现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的联动,体现高职思政教育的层次特质并发挥应有功能。3.对应高职教育类型体系衔接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不仅要实现内部衔接,还需要实现上下贯通。要实现与中职教育、本科职业教育思政教育的一体化,既需要承接中职思政教育的层次特征,又要顺应本科职业教育的思政特点,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体系的内外和上下协同。三、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的重构“有效协同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是否能有效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关键是实现类型层次清晰度、互融互促粘合度、协同绩效满意度的提升。要建立顺应高等教育时代特征、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对应高职教育层次特质的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推动课程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优化重构,建立起教师全员参与、资源充分利用、机制有效贯通、学生全面培养的协同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从弱到强、由虚向实的实质性转化,从而实现“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一)供应链:优化课程供给侧协同基础1.教师队伍:理念和行动融会推动教师队伍育人目标和方式的转型拓展,推动思政教育主体由单一思政课教师向全体教师转变。一方面,强化各类教师思政育人的思想自觉。专业课教师要正确把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充分认识专业课程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功能。思政课教师也要强化协同育人意识,结合专业及学生实际,提升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提升各类教师思政育人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课教师要立足专业培养实际,加强对课程体系中思政资源的深度挖掘。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专业背景的深度挖掘,在精准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机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程思政育人能力。2.课程建设:资源和要素融通弥补思政课程的有限性,构建新型课程思政体系。一方面,在思政课教材中配套建设专业素材支撑体系。要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出发,牢牢把握思政课在思政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效融合专业资源基础,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对思政教育的实践支撑。另一方面,及时把新形势、新思想、新理论等植入专业教材建设之中。要将综合素质培养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材教法改革、课程绩效评价等各方面,推动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形成。3.教法改革:理论和实践融合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实现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于一体的教育协同。一方面,思政课融合专业背景,通识课做好理实结合。课程思政关键在于以培养目标落实为中心任务、以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为基础,将课内与课外、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专业教育要在教学时尤其是实践教学时,把思政教育作为重要内容,
本文标题:类型层次视域下高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重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11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