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8篇】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8篇】【导读】这篇文档“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一篇】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取王位,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公子纠也在鲁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抢夺王位,但被齐桓公打败。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左传》是春秋时期根据鲁国的历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传说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二、读准音,读顺文,读懂意师:下面我们学习《左传》中这篇解释“长勺之战”的《曹刿论战》1,指读2,师生合作朗读。一男同学读文章叙述性的语言,教师、女生和男生分别读乡人、曹刿和鲁庄公的语言。大家朗读得非常准确。在朗读过程中,我们一定发现有许多句子不会翻译,下面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翻译5分钟。3、质疑4、检查(1)加点词的古今义:又何间焉——参与;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牺牲玉帛——指猪牛羊等祭祀品;小大之狱——案件;(2)衣食所安——养;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神弗福也——赐福、保佑忠之属也——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以一战——可以凭借;公将鼓之——击鼓;公将驰之——驱车(追赶);彼竭我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故克之——战胜。(3)省略句式:有的省略主语,有的省略宾语,有的省略介词等等,翻译时要补出来。可以一战倒装句式:按照现代汉语的常式是主-谓-宾顺序,但有的文言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情况,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顺序。“何以战?”战于长勺(倒装)(4)重点句子:肉食者谋,未能远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5、快速背下以上词句理解6、通译全文三、品人物,释疑难同学们在观时,肯定有一些关于这两个人物的问题,请大家互相思考讨论1、曹刿为什么仅凭鲁庄公提出的第三个条件,就肯定能与齐军作战?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1、鲁庄公按照实情断案,这是忠于职守,为民办实事,能够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我认为“取信于民”是治国的根本。师:这位同学有自己的见解,懂治国之道。春秋时各国遇到大型战争时,仅凭常规部队是不够的,还必须大量地从老百姓中征兵,如果老百姓不拥护君主,他们就不会跟随君主去卖命的,正所谓:“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曹刿深知这点。这体现了曹贵的政治远见(教师板书:战前——取信于民政治远见2、曹刿为什么要等到“齐人三鼓”后才让鲁庄公击鼓进军?师:我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解释的文字?(学生阅读文章,从第三段中找到了对应的解释文字。)师:这表现了曹刿善于捕捉战机,他在战中捕捉到哪两个战机?同学们能不能用文中词语概括出来?曹刿抓住了“彼竭我赢”之时进行进攻,抓住“齐军败绩”之时进行追击。抓住“辙乱旗靡”之时进行追击,因为当“齐军败绩”时,曹刿并未同意鲁庄公开始追击,可以看出曹刿谨慎小心,深谋远虑。曹刿深谋远虑还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从第四段曹刿分析胜利的原因看得出,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曹刿有勇有谋,成竹在胸,这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教师板书:战中——捕捉战机,战后——分析胜因军事才能)师:我们能否用文中词语来概括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学生快速阅读,找到了“远谋”。教师板书“远谋”。细心的同学可以发现,课文略写战争的布置、战场具体情况、胜利过程却详写刿与庄公的对话也正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鲁庄公是个怎样的人?战前鲁庄公不知道凭什么可以和齐国开战?战时又急躁草率,战斗胜利了,还不知道取胜的原因。衬托了曹刿的远谋我认为鲁庄公是位明君,虽然他不懂打仗,但他能广开言路,虚心听取曹刿的建议,不独断专行,战后虚心向曹刿请教。师:是啊!鲁庄公最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他能听取一个普通百姓的建议,也是难能可贵的!四、总结“取信于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捕捉战机”是战争胜利的直接原因。师: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熟悉的有关战争文化的句子还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攻心者为上,攻城者为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师:我们最后齐背全文,在洪亮的读书声中结束这堂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的: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教学重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1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1、《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2、相关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三、教师范读课文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刿(guì)间(jiàn)褊(biàn)帛(bó)孚(fú)辙(zhé)靡(mǐ)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四、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注意重点的字词,如:(1)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2)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4、思考:(1)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4)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五、学习课文第二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辙:车轮行过的痕迹。轼:车前的横木。4、学生思考讨论:(1)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2)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六、布置作业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2、自读第三段。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二、学习课文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注意以下重点词句: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4、思考:(1)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2)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三、整体感知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二、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1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是1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四、课堂小结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五、布置作业1、理解、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目的一、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此文内容的论述为指导,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二、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教学重点和难点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1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弄懂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分析讲解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
本文标题: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52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