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老子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老子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导读】这篇文档“老子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读老子心得体会【第一篇】登山悟“道”—读《老子》心得体会摘记:孔子向老子请教古礼或前圣古训,老子有些不耐烦,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去掉你身上的骄气、贪心、自我表现和一切妄想,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孔子感叹地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上飞;鱼,我知道它能在水中游;兽,我知道它能在地上跑。但是龙,我不知道它如何乘风驾云上青天。老子就像龙一样啊!”孟子也曾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登山途中,总能见到鹤发童颜的耄耋老人,神清气爽,青衣素裹,拾阶而上,步履坚定而沉稳。一旁却也不乏未老先衰的中青年,大腹便便,锦衣玉佩,倚着拐杖,气喘吁吁。“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放纵嗜欲,追逐名利财货,声色犬马,以图一时之快。却不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即便是一时得逞,但“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只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方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有所求亦有所节制,为官少欲不贪,“可以长久”。另有几岁孩童,初时兴起,连蹦带跳,一马当先。不一会,就败下阵来,或耍赖不走,或摊开双臂大嚷“抱抱”。也有少数孩童,虽累得口干舌燥,仍一言不发,咬着嘴唇前行。孰能登顶,一目了然。故老子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登山如此,做事亦如此。登顶之后,始知汉将韩信曾于此山设伏、背水一战、大破赵军。其用兵之神,令人叹为观止。而当站在道教著名道观金阙宫前,想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学说,更教人拍案称奇。“无为”不是不为,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仅“要为”,更要按客观规律“积极地去为”,但不妄为,以求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但老子清醒地知道“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何为?皆因当政掌权得势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虛;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针对这些既得利益者,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振聋发聩的诘问:“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老子同样给出了答案“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欲得天下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谨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离开百姓的拥护,不能长久。施行暴政者,倘使民不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结果必是天下倾覆,“强梁者不得其死”。皆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登山,有上就有下。这也体现了老子思想里最宝贵的朴素的辩证法。他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矛盾的两个方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相对的概念,只有相比较时才能产生。且可以互相转化,而老子更看重它反面的价值。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从而告诫我们,对于一切相对的事物,即便是荣辱生死得失,都要淡然处之,不要庸人自扰。《道德经》中的每一句都充满着智慧哲理。老子思想之幽深,境界之高远,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读之也只能用其原文来表达感悟,多一字都是画蛇添足。读《道德经》吧,放慢节奏,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所谓仁者见之而为仁,智者见之而为智。读吧,诸如“上善若水”、“宠辱若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等等。用心去感悟,总有一处让你受益匪浅。篇2:《老子》心得体会《老子》与《庄子》读《老子》心得体会虽然《老子》只有短短五千字,但就像刘勰讲的那样“五千精要”,读《老子》,发现老子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对他的思想人们历来争议颇多,各种见解不绝于书,细细研读老子的思想,其思想价值确实是无法估量的,就是五十万字也不能将老子的思想道尽,我只能浅谈一下老子的无为思想。一、“无为”的涵义“无为”是《老子》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解释,一直是见仁见智,各圆其说的,历代学者在解释它时,提到了“因任自然”,“无所作为”,“不妄为”等意义,这些解释都是单从字面上去解释老子“无为”思想的,认为“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不要什么作为,“无为”就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观。在我上《老子》与《庄子》这门课之前,我也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正如“为无为,而无不治”(第三章)“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上轨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从“无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之道的核心,他的一整套治国方略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的。老子主张:“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百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第1页,共3页《老子》与《庄子》五十七章)“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可妄为,不可强为,要顺其自然、“自然无为”。做君王的须知民意、顺民心,让百姓自然发展。“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极端的、偏激的、奢侈的为政态度,也就是要求君王为政不要对百姓太苛刻,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百姓。“圣人”就是得“道”的君王,他是没有固定意志的,他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百姓意志好的要善待,不好的也要善待,这样就得到了大善;百姓意志可信的要待以诚信,不可信的也要待以诚信,这样就得到大信。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通过“无为”而达到了最积极的“有为”。“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明的治国艺术。老子认为最好的统治者是“太上不知有之”,不知道有你的存在,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七章)好的统治者是悠闲地治理自己的国家,很少向百姓发号施令,事情成功了,百姓未受任何侵扰,百姓都说自己本来就是这样。这样的帝王便可“无为而无不为”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也是古代帝王术的总结。他指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第二十九章)国家是非常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勉强去治理的,谁去人为地治理天下,谁就会把天下搞乱;谁要用心地把持天下,谁就会失去天下,帝王应“以无事取天下”。三、无为与自然无为是道的表现,不可避免的需要有自然的思想。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为即自然,无为的一个特点就是行事符合自然的状态。“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自然的状态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状态?自然一定要是真的,只有真的才有可能是合理的,是美的。从环境的角度看,远古甚至更早,一切物质没有意识,宇宙寂静没有欺骗,没有谎言,没有任何的不真实,它存在着,无数岁月,真实的存在。即便是到如今,环境被严重破坏的今天,你依旧可以欣喜的发现,自然环境中仍有一些单纯的真实的存在着的美,驿外断桥边的野梅花,山谷中的野百合,诸如此类。另一方面,从人的个体来讲,虚伪做作的人永远不可能是自然的,只有情动于内,声发于外,一切顺从自己的内心才是自然,伤心时哭泣,高兴时微笑,心中所想即所为,就如刚出生的婴孩一般。即使不做到这样,也不必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整日勾心斗角。可悲的是当今社会,太多的人活的很凄凉,为名为利为了那些身外之物虚荣之物而抛弃了自己的自然本心,早已忘记了赤子之心。“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老子》与《庄子》为。”(第三十八章)真正的自然不会被注意,真正的自然不必什么荣誉与表扬,真正的自然每个人一出生就有了,悲哀的是越大越少,厉害的甚至利欲熏心,良知泯灭。自然渗透到无为方方面面,无为即自然。四、结语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艾鹏程2010年4月20日附:看过《老子》八十一章之后,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各章是:1,2,5,7,8,10,16,27,29,37,43,44,57,63,78.所读书目[1]《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商务印书馆,2004年[2]《张其成讲读:大道之门》,张其成,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3]《老子的智慧》,林语堂,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解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篇3:大学语文读老子写心得大智若水——读《老子》有感老子云:上善若水。老子认为,水,性柔弱,任顺自然,公而无私,造福天下;处下处卑,不争居后。水最能体现道的品质,即不争之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以功成名就,志得意满总结之;有人以完全落败,晚景悲凉总结之。每个人都在追求成功的路上踽踽独行。但为何有如此不同的人生境遇?究其根本,是我们追求成功的方式不同,故结局也是天壤之别。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太汲汲于成功时,反而会被其深深束缚,不能自拔。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在玩拼图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装着一幅完整的图画。但是,当我们一心想着原因时,就会被眼前一堆杂乱无章的碎片搅乱心绪,变得茫然而不知所措。然而,当我们抛开原因,从眼前的一堆碎片开始,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你已经接近胜利的终点。做事不能急于求成,立告见影,而应当按照客观规矩办事,即老子强调的顺任自然,水到渠成。欲速则不达,不争而成大争,这是事物的辩证运动。以退为进,古人的智慧何其精妙!难怪古人云:“智者乐水”,这一泓灵物中蕴含了多少哲思!构思过度一直是中国人的通病,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人情太险,世故太深,这一切都让我们在迈向成功的路上诚惶诚恐,却只道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人生在世,我们每天都游走在偶然性的罅隙与庇护中,其险象环生有如横穿闹市区一个交通信号灯失灵的十字路口。我们无法预计结果,哪怕是下一分钟的结果,我们能享受的只能是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只做眼前事。父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现实中,这种圣贤气象,智士风骨,又为多少人所拥有呢?人生在世,总是想解释点什么,殊不知,说的越多,越是显出自身的无知,解释的越多,却反倒越抹越黑。罗伯特·胡克,英国科学家,他和牛顿在同一时期发现了万有引力,因为牛盾的抢先发表,让这一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签上了牛顿的大名。胡克得知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从此以后,他辗转于各地法庭,被告当然是牛顿,试图用法律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正名。以至于人生地宝贵时间都浪费在了打官司上,最终仅留下一个关于弹簧的胡克定理,就匆匆的离开了人世。当然,结果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而胡克因为成就较少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胡克从小便是人们公认的神童,在当时的科学界也算是颇有名气,假如他少一些争论,将精力
本文标题:老子教学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7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