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5篇)【导读】这篇文档“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一篇】内容预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3、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解()衣藻荇()遂()至未寝()|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五、小结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空灵、皎洁竹柏--藻荇交横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二篇】教材分析本文选自《东坡志林》,此文是作者贬官黄州所作。本文篇幅虽小,写景抒怀却有独到之处。一切都像信手拈来,却创造了一个明净悠闲的境界。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思和豁达宽广的胸襟。学习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领悟作者简洁精妙的写景抒情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以至成诵,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学习重点1、朗读,把握文意。2、体会写景的妙处,领略作者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无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时都喜欢以风花雪月寄托自己的情怀,苏轼也不例外,在他被贬黄州抑郁不得志时就借用月光将自己的感情释放了出来。出示课题(幻灯片1)──为了大家在学习时有迹可寻,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我先给大家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总体要求。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2)──在大家明确了这一节课的目标后,我要向大家发出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大家敢于应战吗?挑战第一关──苏轼知多少(幻灯片3)(自查资料,将有关苏轼的资料展示给我们,以达到资源共享。)──好,同学们查找资料既全面又迅速,那么请看挑战第二关──看谁读得好(幻灯片4)二、配乐朗读(幻灯片5)三、自学指导(古文阅读方法幻灯片6)古文阅读三字经读一遍,找生字。读两遍,断句子。读三遍,看注解。读四遍,握文意。(自由读齐读赛读)──第二关同学们过得很容易,下一关就没有这么容易了。挑战第三关──改写之中理文意(幻灯片7)四、自学指导(即幻灯片8)1、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2、共同欣赏讲评。五、班内交流品评范文(幻灯片9~12)──到此为止,大家已经过了三关《三国演义》中关云长千里护送皇嫂,出五关斩六将,看来大家过关斩将的本领也不错吗?我的给大家设个难关。挑战第四关──看谁做得好(幻灯片13)1、喜欢文中写景的句子吗?主要写得是哪种景物?如果喜欢说说理由。(幻灯片14)讨论交流。2、我们身边有许多闲人,文章中的闲人与他们一样吗?(幻灯片15)六、创新作文(幻灯片16)月总是文人墨客的爱物,咏月文章数不胜数。课文作者寝而见月,见月而起,起而寻友,寻友赏月,以水喻月,最后写出了在空明的月色中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啊,何夜无月。请以月为话题写1篇700字的作文。七、小结同学们,这一节课大家快乐吗?还有什么疑问吗?有疑问就对了,因为一节课的结束就是同学们探索的开始,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用心去品味生活,你的生活将会有无限的乐趣等待着你。〖板书设计记成天寺夜游月景闲人(清澈透亮)(闲情雅致)豁达胸襟(不得志的郁闷)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三篇】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5、庭下如积水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回答以下问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5、中心思想是什么?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四、古诗鉴赏(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8、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4、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5、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二、翻译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2、相与步于中庭。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回答以下问题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月光(月色)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5、中心思想是什么?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11、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1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四、古诗鉴赏(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心怀天下,推已及人,忧国忧民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三句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3、对这首诗的有关语句的表达方式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议论)B、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叙事)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写景)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情)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他却反常态只写了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答: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
本文标题:记承天寺夜游教案(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52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