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孟子教学设计(最新5篇)
孟子教学设计(最新5篇)【导读】这篇文档“孟子教学设计(最新5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第一篇】《孟子两章》教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学习古人说理论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过程:1.导语。猎人在湖边布下罗网,几只鸟被网住了,猎人在后边不停地追赶,农夫看到了问:“你怎么能追上飞的鸟呢?”猎人说:“如果是一只鸟我无能为力,现在这种情况我势在必得。”后来果然捉住了那些鸟。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明群鸟没有共同的方向,劲没往一处使,说到底是心不齐,心不和。可见“和”是相辅相成、相衬相依的默契,是只要同心、其利断金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关于和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通过预习,学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3.本文选自《孟子》一书,根据手中的资料,学生介绍孟子生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名轲。思想家,教育家,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仁政”以统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孟子的著作存在《孟子》中,他长于言辞,其文气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很有影响。上述介绍可以用五个字概括(名,时,地,作,评)。这就是孟子,对于他深邃的思想,飞扬的文采,我们还要从文章中具体感受。4.教师范读课文。5.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解决词句的翻译,有分歧的知识点一起解决。6.学生展示朗读,共同解决字词,检验掌握情况。(课件出示)7.学生思考:(1)本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具体体现在文章中哪句话?这两个例子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三个因素中“人和”最重要,作者从攻城和守城两方面来论述。攻城占有得天独厚的天时,虽给人一种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感觉,依然失败。文中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三里、七里、环、不胜)城很小,围绕起来攻打却不能战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板书:天时――地利)联系古今,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利的重要性:淝水之战、深圳的崛起等。守城方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连用三个“不是不”)强调地利稳如泰山,但仍然失败说明“人和”比地利更为重要(板书:地利――人和)。这是从战争方面来看,由战争到治国,无论域民、固国、威天下都在说明“人和”的重要。能做到人和就多助――天下顺,反之就寡助――亲戚畔。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人和的重要。“和”是胜利,是希望,是力量,是跨越……那么如此清晰的思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学生根据板书回答: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通过以上朗读赏析,使学生对孟子的思想有了深入的认识,让学生结合历史,联系现实再举一些关于“人和”的例子。8.课件辅助:1998年,我国部分地区经历了洪涝灾害,面对灾难,我们让世界看到了亿万人民的力量一旦集中起来是多么强大,美好的品格和行为一旦集中起来是多么壮美。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却异常悲壮的战斗中,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用血肉之躯铸成了钢铁长城。2008年汶川地震,温总理察看灾情,心系灾民,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倡导和谐的价值取向。近期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合会议,体现了世界和为贵的精髓。9.作业:以“和”为话题写1篇小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课文;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忧患意识。教学过程:1.导语:多媒体展示图片,解释多难兴邦的意义。邦:国家,国家多灾多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强盛起来。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孟子,就在他的论著中阐述了这个道理。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易读错的字和句子的停顿,注意感情色彩和哲理的韵味)学生范读。3.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解决弄不懂的词句,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第二、三段的词类活用现象,体会词语的用法。4.探讨、体会文章内容。课文首先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是什么?小组讨论后回答。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这些例子说明艰难困苦的磨练可以成就大业,谈的是造就人才的问题,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一样,最后推出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何体会这句话的含义?课文又是如何论述的?指出:一个国家,如果内无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良臣,国君就容易被蒙蔽双眼;如果外无敌国的侵扰,国君就会安逸享乐,国家就会衰败直至灭亡。从人到国家都是这个道理。5.学生讨论:学习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有意义有价值。6.作业:谈谈当今国家的忧患意识,形成小论文。(责任编辑付淑霞)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第二篇】《〈孟子〉两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了解本文的一些古今异义词,正确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实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论点后层层推进、逐层论证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3.比较两篇短文,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1.掌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结构。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蕴含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智取生辰纲》中的有关内容导入本课。二、检查预习1.集体交流学生搜集的材料。2.课件展示孟子和《孟子》的图文资料。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三、疏通文意1.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课件显示)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lì)区别。畔(pàn):通“叛”,背叛。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多媒体课件显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之(寡助之至):作“到”讲。畔:“叛”的通假字,背叛。3.齐读课文。四、研析课文(课件显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师生共同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明确:1.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先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后面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内容,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论点得到论证后,文章进一步阐发,首先,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文章后面部分绝非多余的闲笔。教师提醒:“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内容,“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后面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五、赏析全文(前后两桌四位同学讨论,合作完成如下问题)1.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后面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教师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正字正音。二、学生齐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师指点示例: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三、研读第一部分,发现、解决问题1.理解积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所以曾益其所不能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动心忍性注:所有加点的词均为使动用法;下画线的词为通假字。2.质疑明确。(1)文章第一段前面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字,请问“发”、“举”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发”字在第一段中的第一句“于”字之前,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发”与后5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但也有细微的差别,“发”与“举”既表现了人物由低微向显贵转换的过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与“尧”的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他自身的才干与努力的结果,故曰“发”;后说的几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贤人、平民,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还取决于明主的知遇,故曰“举”。(多媒体显示如下思考题)(2)课文连举古代哪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明确:“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3)作者列举古代名人的事例想说明什么?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有点难度,学生独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师可作点拨)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4)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明确:韩信受胯下之辱终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本文标题:孟子教学设计(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68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