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导读】这篇文档“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第一篇】15《孟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古汉语知识;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7篇。《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4、齐读全文。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2、齐读课文。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四、小结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所学内容1、抽查背诵情况。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3、齐读全文。三、课堂练习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四、延伸思考思考、讨论: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五、课后延伸1、背诵课文。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六、布置作业背诵这篇课文。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赏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1、抽背《鱼我所欲也》。2、简评背诵情况,引入新课。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朗读磁带,小组内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文中有哪些语句难于理解?(2)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3)这篇文章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2、班上交流以上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1)抽生译文,重点引导学生翻译文章第二、三两段,着重点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过”、“入”、“出”、“敌”、“生”、“死”等词的用法。(2)要求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发奋图强”等)(3)明确:本文先摆事实(以六个古代名人的事例为证),再着重讲道理,最后在结论中用对偶句来揭示中心论点。三、深入探究齐读课文,思考讨论:(师生互动)1、哪些语句读起来带劲?为什么?(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体味排比、对偶等修辞的妙用及孟子语言磅礴的气势)2、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感悟力)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讲的什么道理?请用最简明的语言归纳。(苦尽甘来;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4、第三段给了你哪些启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几层含义?(两层)层次之间是何关系?(教师点拨:前者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一番挫折、困苦,才会发奋图强;后者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将中心论点隐含其中)5、最后一段与前面三段是什么关系?(论点与论据的关系)6、对比本课两文,说说两文各自的论述重点是什么?两文语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确:前者着重论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广施仁政定安邦”,后者着重论述“久经千辛长才干,常思忧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应思危”的道理。孟子语言的特色是气势磅礴,语句流畅,善于雄辩,善用骈句中的排比来增强说理的气势,善用对偶句来揭示主旨)7、两文中还有不懂的吗?(据实解决)四、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本节课学习要点(学生学习情况总结椐实而论)本课启示:仁者天下无敌;居安思危。五、指导理解记诵。六、拓展练习联系生活实际,就本文感兴趣之处,写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板书设计:《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第二篇】《二章》教学设计示例1设计思想:本文语言简练,句式长短相继,读起来琅琅上口,适合诵读教学。先秦散文,文理俱佳,要了解作者文风,然后披文入理,这样文与理协,理解、识记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布置预习: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的故事。课时安排:本文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由“战国七雄”导入对战国中期社会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介绍,由“诸子百家”导入对孟子及《孟子》的介绍。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三、再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轻重音。四、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进行纠偏和诵读指导。五、散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以及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六、思考讨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教师对于学生讨论中的合理看法要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由上面分析可知,第一段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第二、三段的论点,它也是打仗中要用到的一条很重要的战略战术原则。再看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仁政之道”。由此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七、追加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明确:层进式论证。八、整理字词及文化常识,熟读成诵。第二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由六名学生讲故事。故事内容: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二、讨论:从这些故事中总结共同的规律。明确: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练。启发提问:怎样才算艰苦的磨练呢?三、初读第二段,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四、学生串讲第二段,教师订正后提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明确: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五、学习第三段,疏通大意,了解论述层次。明确:先举人的例子,从正面说理,谈“犯错”与“改错”的关系,谈“内心忧困、思虑阻塞”与“有所作为”的关系,谈如何让想法为人所知,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接着举国家的例子,从反面说理,谈国家如果没有“内忧”与“外患”就要灭亡,论证“死于安乐”的观点。六、比较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见“扩展资料”部分)七、讨论: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树立什么样的忧患意识。教师总结讨论情况。八、整理字词和文化常识,熟读成诵。《孟子》二章教学设计【第三篇】《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孟子及其《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2.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对比、反衬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抓住语言描写的感情色彩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人物的性格特征。4.参照注释,查阅词典,疏通语言文字,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教课时数:2棵树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毛主席曾用“愚公移山”教育过全党;谈到文艺方针时,又提出了“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大家知道是指各种花卉,那么大家知道“百家”是指哪百家吗?对,它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种流派,它们提出了哪些不同的观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儒家一位集大成者孟子的两篇文章《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新课讲解:《富贵不能淫》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
本文标题: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6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