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归梳理 (18页)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梳理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和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2、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3、两大历史任务(1)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2)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注意:基本国情决定主要矛盾,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两大历史任务)4、20世纪上半叶中国出现的三种建国方案前两种方案失败原因:人民不认可,不接受;没有认清革命的目的和对象,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打击真正的敌人;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成功)注意成功原因:(1)无产阶级的特点①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但集中分布在大城市,有利于组织成为阶级力量。(团结性)②他们处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之下,富有斗争精神,具有革命性。③他们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先进性。(2)十月革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力量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6、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最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斗争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执政,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人民的选择7、新中国成立(站起来)(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①三年恢复期:1949—1952年,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恢复国民经济。②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2月,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③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这是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新成就。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标志:1956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主要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我国逐步走向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知识小结】第一代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成就:(1)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2)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提高国际地位。8、改革开放(富起来)(1)改革开放的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2)改革开放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改革开放的实质(目的)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4)改革开放的成就(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9、进入新时代(强起来)(1)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2)进入新时代的意义:“三个意味着”①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②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③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3)“党的领导”与“新时代”的关系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第二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第三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1.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2.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3.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6.根本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7.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8.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9.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回答的问题和地位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原因:在于它以接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在于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生机活力的法宝。11.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的直接而具体的体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坚强保证。12.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13.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意义: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政治保证,具有重要意义。14.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坚党要管严,全面从严治党,这是是党的建设的一贯方针和要求,关系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关系党的生死存亡。15.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党要做某事的原因1.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根本立场(人民立场)等决定的。2.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地位、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3.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决定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不断完善执政方式、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5.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需要。6.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的,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体现。7.是党执政方式的体现(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8.是党领导方式方式的体现(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9.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四、党做某事的措施1.践行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学习,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切实做到紧紧依靠人民、一切依靠人民。2.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3.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4.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5.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执政方式。6.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8.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第四、五、六课主要知识点:国体,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国体(回答了国家政权究竟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什么人行使国家权力的问题)1、我国的国体(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2)地位: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它明确规定了社会阶级在国家中地位,庄严宣誓了我国国家政权的人民性质。(3)我国各阶级的地位(特点))①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②广大农民与工人阶级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天然的联系,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工农联盟不仅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③群众基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人民民主的特点(1)最广泛的民主①表现: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②要求: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将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行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逐步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和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常见词语:权利广泛: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主体广泛: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劳动者、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代表等(2)最真实的民主①从政治保证上看,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在国家生活中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保证。②从制度和法律保障上看,我国已建立一套切实体现和有效维护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制定了从多方面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这些制度和法律的建立及其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保障了人民民主的有效落实。③从实现方式上看,我国不仅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政府的组织等方面实行民主选举,还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民主协商。常见词语:政治保证、制度保障、物质保障、法律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等(3)最管用的民主①原因: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②表现:这套制度体系体现了人民意志,保障了人民权益,激发了人民的创造活力。常见词语:说到做到、合理高效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保持蓬勃的生机。(2)坚持专政职能:①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3)民主和专政的关系民主与专政是对
本文标题:新教材 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知识归梳理 (18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96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