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究性学习案例【参考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究性学习案例【参考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究性学习案例【参考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究性学习案例【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的生字词;通过对比手法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学习报告文学的特点及写法。★态度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道德情感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课前准备:★调查身边及各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或保护较好的情况。计划课时: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人们一说到“人间仙境”,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以高原湖泊众多、瀑布雄伟壮观、植物景观奇妙的九寨沟。其实,还有一处神秘之地,那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可以堪称为“世外桃源”、“人间奇景”,那就是罗布泊。(投影罗布泊今日干涸景象)(学生见后会吃惊)我想此刻同学们会很吃惊说:“这哪是仙湖?怎么会没水呀”!是的,同学们!这黄沙漫天的戈壁滩在30年前曾是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绿洲。那为什么在短短30年之后,罗布泊会变成沙漠了呢?让我们一同来寻找这个答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朗读生字词,并口头解释有关词语。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沧海桑田2.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倾听、指导。4.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归纳。三、合作、探究课文(一)语言探究参考资料,少熬夜!1.自由阅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点评其好在哪里。(提示:哪些语句使文章富有较浓的感情色彩,哪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学生交流。※明确:本文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大大加强了感情色彩,直接抒情也有撼人心灵的力量。(二)写法探究1.设问: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使文章让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请结合有关内容谈浮?2.学生交流。※明确:举例子、列数据。3.教师小结:本文是1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作者正是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心情。四、拓展延伸1.口语训练:假如你是一味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2.书面习作: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板书设计:《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过去的罗布泊(绿洲、仙湖)现在的罗布泊(消亡)消亡的原因(改变河道、人口激增、“四盲”)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关于本文本文的体裁是报告文学,通过学习本文,学会分析此种文体的文章。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滥用自然资源,最终一定是导致破坏生态环境,酿成严重的生态恶果。罗布泊之所以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正是因为环保意识差造成的悲剧。学习要点1、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片荒漠。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了解到:人对自然索取的无度与人的贪婪与盲目是造成这一悲剧的主要原因。通过阅读和学习本文,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学习作比较的方法。前后对比使人感觉变化之巨大,参考资料,少熬夜!所以称沧海桑田。3、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以罗布泊的自我诉说引起人类的内心震动。4、学习引用数据的方法。以数据客观说明事件的严重性及紧迫性,说明罗布泊的惨状及对当地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学习本文,快速通读全文,解决生字生词,了解大概内容。一、字词1、给下面加红的字注音鹭鸶()栖息()萧瑟()吞噬()和煦()干涸()濒临()2、解释词语沧海桑田:沧海指大海,桑田指农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巨大。近在咫尺:形容距离很近。浑然一体:浑然:完整不可分的样子。形容几个部分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3、积累萧瑟和煦干涸濒临吞噬裸露戈壁滩二、思考1、阅读课文,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立方米。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2、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句子。过去的罗布泊: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现在的罗布泊: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3、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参考资料,少熬夜!(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4)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5)从60岁~loo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三、课外探索。1、同学们在学完本文后,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请同学们自己制定几条措施,来改善罗布泊,使之恢复先前的美丽,并和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措施。《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山东济南济微中学宗艳霞教学目标: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等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3、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教学重难点:透视文章写作内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屏幕展示罗布泊今昔图片的对比: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曾被称作仙湖,碧绿的湖水,茂密的胡杨林,是生命的绿洲。而现在却是一片漫漫的黄沙,骆驼的尸骨随处可见,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树只剩下了干枯的枝干。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幕悲剧的发生?二、整体感知: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找学生读课本相关段落)变化的原因: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这样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罗布泊消失了。2、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开发要克服盲目参考资料,少熬夜!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三、局部探究:文章内容尽管很简单,但却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次细读课文,找出最让你震撼的地方分析一下。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作比较、拟人、排比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重要作用。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荒漠,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的描述及具体数字的罗列,形成巨大的落差,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将枯死的胡杨和罗布泊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又如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篇末三个“救救”,呼吁之声,振聋发聩。而直接的抒情,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让读者也深深地痛心,深切地意识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四、延伸拓展: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可出示青海湖和月芽泉美丽的照片,增强直观的印象)。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能否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拟人等等手法说一说?(可出示两段资料:目前,沙漠化威胁着地球1/3的陆地表面,每年有500至700万公顷耕地变成沙漠,另有2100万公顷肥沃耕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全世界大约有3亿至10亿人生活在易发生沙漠化和遭受干旱威胁的地区。在亚洲、非洲和拉美共有亿公顷土地已经沙漠化,撒哈拉沙漠在近200年中每年平均向南推进16公里。在赤道以北的非洲地区,全部土地的%受到风的侵蚀;在中东地区,这个百分比为%;在世界范围内,耕地每年流失的表土估计约250亿吨。这种趋势任其发展下去,到21世纪初世界的可耕地将损失1/3。多年来的滥砍滥伐、损坏植被,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荒漠化土地正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目前约有359万平方公顷农田,495万公顷草地,2000多公里的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和水库受到荒漠化威胁。我国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损失已高达540亿元。据专家估计,如果照此下去,到2010年,我国将有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大。)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现在或将来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五、课后拓展学习:课后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那就是罗布泊。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二、看题目: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消逝了,成了荒漠。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
本文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研究性学习案例【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97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