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精选8篇
关于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精选8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关于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精选8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第一篇】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该区各基层党组织能认真贯彻落实《党内政治生活准则》规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使党内政治生活得到明显加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是党员党性意识淡薄。村、社区等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大多是自由人,有相当一部分放松了理论学习,眼睛盯在钱上,党员意识、先锋意识淡薄。更有一些基层老党员退休后,不学习、不看报,思想言论甚至比落后群众还落后,在群众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有的党员脱离组织,做隐身党员、口袋党员,不认真履行义务。究其根源在于党员党性意识淡化,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内政治生活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党组织书记认识不到位。基层党组织书记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组织者,其素质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经验,但是由于基层党组织书记素质良莠不齐,没经过系统培训,党务知识匮乏,因此对党内政治生活认识模糊不清,对党员不教育、不管理,放任自流,管党治党责任履行不到位。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书记管党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党内政治生活的第一责任人职责。(二)民主决策走形式。一是党务公开透明不够。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知道的事情,一些基层党组织却总是捂着、盖着,不让党员知道;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去监督的事情,总是应付回避,不让党员监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少公开,公开的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真实性,做表面文章,使广大党员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党的一些情况,无法知情。二是有“一言堂”现象。部分基层党组织“一把手”存在家长作风,在决策过程中没有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或者听不进不同意见,往往是先定调后讨论,讨论时许多正确的意见和建议被“保留”,决策时“一致通过”,出现失误,用“集体研究决定”作挡箭牌,造成了班子内部不团结,党员群众有怨气。三是民主意识淡薄。一些党员认为党内政治生活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高高挂起”,对重大决策不关心、不参与,不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安于接受既成事实,党的生活缺少生机和活力。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个别党员领导干部有官本位思想,党员民主权利意识淡薄,党务公开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三)组织生活质量低。一是形式内容单一。大多数基层党组织活动以会议形式过组织生活,习惯于念报纸、读文件、看电教片、传达上级讲话;多以支部书记单向灌输的方式进行,缺少互动性,形式单调,内容枯燥,党员参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二是评议流于形式。虽然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得到有效恢复,但评议质量相对不高,存在自我批评避重就轻,相互批评蜻蜓点水,不敢提意见、奉行好人主义现象仍然存在,达不到教育帮助的效果。三是不能长期坚持。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上,个别基层党组织存在活动次数少、间隔周期长的实际情况,往往闲时活动,忙时不动,或者上级党组织有布置就活动,没有布置就不活动,有的甚至半年以上没有正常开展组织生活,制度形同“摆设”。主要原因在于对“三会一课”这一传统的组织生活方式不够重视,形式和内容都不能很好地吸引党员,没有良好的约束机制和长效机制。(四)上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对基层党内政治生活指导不利,满足于定制度、发文件,缺少及时指导和监督检查。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第二篇】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集中体现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工作作风等。作为政治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政治生态往往影响和制约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政治生态好,“软环境”就好,人心就齐,党的事业就能发展;政治生态不好,人心就会涣散,政治生活就会弊病丛生,党的事业就会遭遇挫折。新形势下,我们党的党内政治生态总体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从近年来查处的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来看,有些地方出现区域性腐败、塌方式腐败,往往是查处一个案件牵出一窝人,“拔起萝卜带出泥”。这充分说明这些地方的政治生态出了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对“一把手”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一把手”在行使权力时比较任性,甚至凌驾于组织之上,大搞用人“一言堂”、花钱“一支笔”、决策“一张纸”,久而久之就带坏了班子、搞乱了风气,导致当地政治生态污浊。再如,一些地方“圈子文化”盛行,给党内政治生态带来极大危害。政治生活中的“圈子文化”,实际上是基于人身依附和利益共享而形成的一种“互利共生、抱团取暖”的利益联盟。近年来查处的腐败窝案串案,大都跟“圈子文化”有关系。“圈子文化”一旦盛行,就会诱发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等,把圈子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破坏党纪国法,混淆是非对错,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当前,“圈子文化”已经成为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一种顽症和毒瘤,是党内政治生态的重要“污染源”。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我们正视问题,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摆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态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构成的,这些子系统又是由多种要素和变量相互转化和交互发力形成的。因此,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遵循系统思维,坚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消除腐败这一政治生态的“污染源”。腐败是侵蚀政治生态的致命“污染源”。腐败盛行,政治生态就不可能风清气正。只有严厉惩治腐败,拔烂树、治病树、矫歪树、种新树,才能保护好政治生态的“森林”。这就要求我们以零容忍的态度持之以恒地惩治腐败,捍卫党纪法规,消除一切有损党内政治生态的消极腐败因素。在惩治腐败方面,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加快建立健全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抓好净化政治生态的“关键少数”。实践表明,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在净化政治生态中具有重要示范作用,尤其是“一把手”直接影响一个地区和部门政治生态的优劣。作为政治生态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应主动担责、以上率下,在修身用权律己、谋事创业做人中始终坚守正道、弘扬正气,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肃纲纪、嫉恶如仇,艰苦奋斗、清正廉洁,通过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打造过硬政治行为主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政治行为主体,都对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负有责任。打造过硬的政治行为主体,关键是坚持把固本培元的“高线”和严守纪律规矩的“底线”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使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打牢理想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让广大党员干部明底线、知敬畏,积极主动在思想上划出红线、在行动上明确界限,真正敬畏法纪、遵守规矩。通过思想建党强定力,通过制度治党立规矩,一正一反、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持续发力,同频共振、相得益彰,就能有效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第三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外皆有,我们称为思想政治教育,西方则称公民教育;我们自称有名有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称西方的公民教育为有实无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战略目标的要求。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但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社会主义政治信仰严重弱化、政治信仰淡化以及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学生党员和党组织外围活动的积极分子,对社会主义信仰采取机会主义的做法,缺乏对社会主义信仰的自觉追求和坚定立场。[1]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投入很大,但收效却难达预期。笔者基于长期在理工科大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试予解释。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学素质教育滞后的后遗症客观地说,进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教育规模突飞猛进,但优质教育资源并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要。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不仅是青年学生的热切需要,也是学生家长所热切期盼的。在供给需求结构显著不对称的现实条件下,不仅高校没有动力通过招生体制改革,引导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更大的动力和勇气进行更深入和更广泛的课程改革、考试改革,推动中学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因而,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已经年满十八周岁的青年大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所知寥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教育的遗憾之处。(二)政治教育体系和观念的整体落后西方公民教育理论是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和自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它非常注重政治主体性的培养和实践,强调政治主体的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作用,形成了社区自治民主实践、学校政治教育、家庭以及社会公德教育的教育体系,是既说又练。但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存在严重的断线和“单打一”的问题,过分强化学校的政治教育功能,忽视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群民主教育和实践,以致光说不练,说教教育和实践环节缺乏联系,或者说“他”组织的实践,既不足以教育青年学生自身,养成良好的政治理性,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经验素材为他人所用。(三)考核方式的单一化和非自主化严重影响教与学的关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用这一形式体现和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是不全面、不完整和有局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知、情、意、行的不同内涵和特性维度,是难以通过简单的卷面考试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必须要通过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考核方式予以体现。就笔者的观察看,我们目前基本没有在这方面做出有价值的探索和研究。(四)任课教师的教学权威得不到尊重和肯定尽管我们非常注重“讲政治”,但实际上没有对政治理论“真学、真懂、真用”,表现出不踏实的学风和工作作风。这不仅是政风之殇,也是学风之痛。这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就是不承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性和教师对社会和学术的贡献,质疑教师权威,不能客观评价教师的学术水平。(五)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功能定位不够准确和现实大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能先行设定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不能先行设定他们必须怎样、不能怎样,而应当首先把他们当成一个社会公民来对待,先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然后才是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个认识和思想形成的过程,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从内到外转化的一般规律。否则,只会降低而不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感染力,降低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讲得过于教条,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将马克思主义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目标相结合,以其真理性、价值合理性和实践性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然后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二、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应采取的对策(一)科学明确思政教育的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要立足于现实,也要反映理想。即从思想上育人,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劳动者。这既是个人立足的基础,也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条件。公民本身就蕴含着责任和权力,就体现出一种价值坚守,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并不容易。当然,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合格公民的阶段,还要上升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能为人类社会做更大贡献的先进分子的层次,但这必须而且理应立足在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之上。因而,我们的思政教育在当前这个阶段,必须而且首要应加强公民教育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知道我们的国家、历史、制度和道德,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选择、历史路径和历史趋势,热爱我们的民族和民主。(二)加强实践教育环节,构建思政教育的信任基础任何理想和信念都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历练,只有经得起这一考验才能历久而弥新、历久而弥坚。当前,我们的思想
本文标题:关于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36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