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1500字]艺术鉴赏论文艺术的论文范例精编5篇
[1500字]艺术鉴赏论文艺术的论文范例精编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1500字]艺术鉴赏论文艺术的论文范例精编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1摘要:艺术鉴赏指运用你的视觉、听觉、感觉等,结合相关知识与生活经历对文化知识艺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及联想判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美好与艺术家的高超,获得审美享受,同样,也可以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关键词:艺术鉴赏;教育教学引言:无论是欣赏美术、音乐或者雕塑作品,艺术鉴赏的能力越来越适用于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学生学习艺术鉴赏的必要性也在新课改的不断发展中得到体现。因此,本文从学习艺术鉴赏的重要性出发,浅谈如何正确启发、进行艺术鉴赏教学。一、学习艺术鉴赏的重要性艺术鉴赏作为人们的审美活动,往往以一个或者多个艺术形象为对象。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精神需求,而艺术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对事物的认知度和开拓思维,能够让人们更加合理和客观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一方面,生动的艺术作品往往会唤起欣赏者的某些形象记忆、对生活的再思考,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画家艺术作品的艺术形象、表达的情感,画家的生平事迹产生联想,具体、系统地了解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就会更容易接受画家对生活的表现。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有着独特魅力,它的存在对生活、社会都产生着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艺术能够启发人们的认知、活跃人的思维。如,我们可以从画面中一块光亮的大红色认知太阳、苹果,甚至联想到其他相似的物体;可以寥寥几笔表现人的姿态、动作;可以通过画面表达情感;可以用图像语言诉说事情。艺术还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艺术交流情感,通过绘画、音乐、诗集等艺术作品表达爱情、友情、感恩等。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提高审美能力,以此从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艺术在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寻求精神需求,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艺术就自然而然地充当了生活的调和剂。在生活中,人们深切感受到了艺术教育对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一代。艺术在提高全民素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艺术与艺术品,只要人类生存活动就会有艺术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个艺术家,我们的整个人生其实就是一件价值非凡的艺术品。生活中的艺术是不可替代的,是人们智慧的结晶。它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更高于人们的生活。艺术鉴赏是人们以艺术形象为对象的一种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美育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二、如何更好的进行艺术鉴赏注意鉴赏艺术作品,显然离不开注意的心理功能。艺术鉴赏的最初阶段。就需要鉴赏主体的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状态,从日常生活的意识状态进入到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使主体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变为审美态度。在艺术鉴赏中,注意这个心理功能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这就是把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理解等诸多心理要素指向并集中于某一特定的艺术作品,并且保持相当一段时间的注意稳定性。感知艺术鉴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是感知艺术作品。艺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艺术之所以区分为视觉艺术(如绘画)、听觉艺术(如音乐)和视听艺术(如电影),正是由于这些艺术门类采用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因而作用于人们不同的感觉器官。審美感知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觉地完成的,但它却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在感知的后面潜藏着鉴赏主体的全部生活经验,还有着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的积极参与。联想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自由联想和控制联想等。联想在审美心理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联想,不仅使得艺术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而且能使感知的形象内容更加丰富深刻,从而使艺术鉴赏活动不只是停留在对艺术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而且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感性形式中蕴含的更为内在的意义。音乐欣赏中,联想这一心理活动大量存在。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必须以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作为依据,不能离开作品的内容和情绪。这种联想应当是在作品的启发下。针对艺术形象而进行。想象艺术创作不能离开想象,艺术鉴赏离开了想象,也同样无法进行。想象可以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类型。艺术鉴赏活动以再造想象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一定的创造想象。艺术鉴赏活动中的想象与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想象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想象。二者都是飞跃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变化无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前者又必须在后者的基础上进行。鉴赏主体的想象必须以艺术作品为依据,只能在作品规定的范围和情境中驰骋想象,艺术作品对鉴赏活动的想象起着规定、引导和制约的作用。情感艺术鉴赏中,情感作为一种审美心理因素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强烈的情感体验,正是审美活动区别于科学活动与道德意识活动的人为显著的特点。艺术鉴赏活动中,情感总是以注意和感知作为基础。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总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而产生的。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情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触景生情,在艺术鉴赏中也有这种情形。艺术鉴赏中由艺术对象所激发的主体的情感性,既表现为情感性的感动,产生强烈的喜怒哀乐,又表现为心灵性的领悟,能决定情感的去从是非,并且往往是在感动中有所领悟,在领悟中又倍加感动。审美鉴赏中的情感性既不只是感性认识的产物,也不只是理性认识的反应,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合为一的结果。艺术鉴赏中的情感又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一方面,联想和想象常常受到鉴赏主体情感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联想和想象又会进-步强化和深化情感。因此,鉴赏中的联想与想象总是以情感作为中介的。理解艺术鉴赏心理中的理解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广泛渗透在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动中,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因此,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不同于通常的逻辑思维,而是往往表现为-种似乎是不经思索直接达到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艺术审美心理中的理解因素至少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对于艺术作品内容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其次,对于艺术作品形式的鉴赏离不开理解因素;最后,对于每一部艺术作品内在意蕴和深刻哲理的认识,更不能脱离理解因素。三、结语总而言之,通过艺术鉴赏可以提高生活的情趣、加深对艺术的理解,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更加进一步的了解艺术,让艺术走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鉴赏作品,提高自身的审美、更好的甄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让我们更好的生活在这处处充满艺术的社会之中。参考文献:[1]曾奕禅.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关系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1,(02)[2]顾建华.简论艺术鉴赏的心理流程[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89,(02)[3]邓也穆.艺术和它的周边世界(下篇)[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4,(02)艺术鉴赏论文1500字艺术的论文2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前卫艺术开始,以西方为主导的视觉艺术已经逐步关注艺术的符号化过程。艺术符号化本身是为艺术“自律”提供更多文本诠释的空间,但是艺术符号化的体制是否也构成了艺术“自律”的悖论?艺术符号化的量化过程与艺术“自律”的本质问题的对比显然不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同等对比研究,但是艺术符号化将意味着艺术制度化,本质上跟艺术“自律”的原则相悖。在以“悖论”为主的西方前卫艺术的文化语境下,中国前卫艺术更多是基于体制性还是概念性范畴的艺术“自律”,中国前卫艺术的社会功能性是否过于高估,这些问题值得探究。关键词:前卫艺术;符号化;“自律”;体制;反思前卫艺术在西方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达达主义现成品为其代表的历史前卫艺术,目的是对于整个艺术惯例进行批判;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也被称为新前卫艺术,在对历史前卫艺术的一系列挪用的前提下重新定义艺术的范畴。中国真正受到前卫艺术影响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其盛行的时期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环境的背景,我们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前卫艺术。在历史环境下,中国早期前卫艺术家们更多表达的是对于社会现状的一种情绪,笔者个人更愿意将这个时期在中国表现出来的前卫艺术视为“情绪艺术”。那么中国早期的前卫艺术更多是受到哪个阶段西方前卫艺术的影响?我们需要更多的论证来表明中国前卫艺术家更深层的社会动因,而非符号学。一、关于艺术“自律”前卫艺术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观念艺术,一切艺术都以观念为主。什么是艺术观念?概括来说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言说的方式。20世纪60年代是观念艺术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盛行期,针对艺术本身的概念进行思考的艺术表达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了用语言的方式来言说艺术家的观念,并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关于艺术自律较早的说法来源于康德的《判斷力批判》,为艺术自律性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依据。艺术价值不再屈服于任何社会功能性的作用,并非由“他律”的规约所决定,而是来自于艺术本身,我们称之为艺术的“自治”权。“为艺术而艺术”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30年代,主要目的是鼓励艺术家按照自我准则表现自己的艺术品。而这个观念到了20世纪初的达达主义的现成品为止也没有改变其维护艺术自律的本质,只是用康德的批判法则拓宽了艺术范畴的维度。艺术品是什么?是人工制品?是体制?是范畴?还是被授予的名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达达艺术的现成品当中得到更多的不是答案,而是反思性批判的思维。于是艺术品本身成了疑问句,而非肯定句。重复性的否定就是达达艺术家们也是历史前卫艺术所能呈现给我们的关于艺术自我批判的言说。而20世纪60年代的新前卫艺术到底展现了什么?是单纯的挪用?或者他们继承了历史前卫艺术的体制?自我批判和自我合法化成了新前卫艺术最困惑的难题之一,艺术“自治”权是历史前卫艺术所争取的,而艺术的自我批判则意味着要拓宽艺术范畴的边界。如何拓宽艺术的边界,只能从文本性理论当中寻找答案。在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发表的《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正式将“解构”一词搬上众人的视线,于是符号学的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盛行,符号学理论成为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诸多文艺作品解读的方法论之一。简而言之,符号是对于意义的阐述。符号学的发展贯穿整个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历程不过百余年的时间。从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可以看出20世纪的哲学史就是符号学的历史,从早期索绪尔二元符号模式到后期的德里达语言符号的不确定性来看,去中心化成了后现代文艺理论的基本色调。而20世纪60年代的新前卫艺术产生正是解构主义的伊始期,由此看来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盛行的新前卫艺术承担了更多的关于符号“能指”的范畴问题,而非仅仅是历史前卫艺术关于艺术自律性的辩护。二、艺术符号化与艺术“自律”悖论不难看出关于艺术“自律”的辩护维护的是艺术自主权的归属问题,康德的审美的无功利化就是最好的说服理由,由此产生的现代艺术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社会层面上的去功能化,以维护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主导权。而20世纪60年代在解构主义关于文本性理论的背景下,尤其是将互文性理论运用在文艺作品上,互文性理论要求将所有的文艺作品纳入一个更宽的交叉符号的背景当中去考量,同时也意味着20世纪60年代的新前卫艺术将历史前卫艺术关于艺术“自治”权拱手让给了艺术作品的互文性诠释当中。解构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去作者化,是一场关于去作者化的创作游戏。反观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极简主义就可见一斑,剧场化的艺术是对现代艺术规范的威胁和对艺术信仰的败坏,新前卫艺术似乎在完成艺术“自治”辩护的同时又将艺术的主导权放置在了群体景观当中。历史前卫艺术与新前卫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关键在于反思想批判为新前卫艺术对于符号“能指”的批判推向更宽的范畴当中。而这难道不是一场关于艺术符号化与艺术“自律”的悖论吗?三、中国前卫
本文标题:[1500字]艺术鉴赏论文艺术的论文范例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363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