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仪器分析》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仪器分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食品分析和研究的一门重要技术,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仪器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及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分析仪器及分析方法。二、课程目标现代仪器分析是以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析化学在方法和实验技术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使仪器分析在分析化学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并成为现代实验化学的重要支柱。仪器分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已成为食品研究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仪器分析方法和原理,能根据实际任务合理选择分析方法和测试条件,解决生产和科研中的测试问题。三.课程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仪器分析在分析化学中所占的地位,了解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仪器分析方法的特点;仪器分析在食品科学中的作用;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第二章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装置以及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新发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电磁辐射的不同区域(一般)识记:电磁辐射的不同区域。(二)光学分析法的分类(一般)识记:光学分析法的分类。(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重点)识记: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原因。理解: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四)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重点)识记:光谱分析仪器的基本装置。理解: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组成(光源、光谱仪、观测设备)的作用。(五)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重点)识记: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术语:灵敏线、最后线、共振线、分析线。理解:光谱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六)光谱定性分析的操作过程(一般)理解:光谱定性分析的操作过程。(七)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重点)理解: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依据--罗马金公式。(八)内标法(重点)理解:内标法的原理、内标元素和分析线对应具备的条件、乳剂特性曲线、内标法基本关系式。(九)光谱定量分析方法(重点)理解:三标准试样法。第三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基本装置以及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二、考核知点与考核目标(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一般)识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与发射光谱法的异同点。(二)共振线的概念和作用(重点)理解:共振线的概念和作用。(三)吸收线轮廓及谱线变宽的原因(重点)理解:表征吸收线轮廓的特征值及谱线变宽的原因。(四)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重点)理解:积分吸收、峰值吸收和锐线光源的概念。(五)原子吸收定量基础(重点)理解: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吸收定量基础。(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重点)识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组成及其作用。理解:空心阴极灯和火焰原子化装置的构造原理。(七)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重点)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标准曲线法和标准加入法。(八)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一般)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中的干扰及其抑制方法。(九)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的测定条件选择(一般)识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中的测定条件选择。(十)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的灵敏度及特征浓度(重点)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的灵敏度及特征浓度。(十一)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的检出限(重点)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定量分析法的检出限。(十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一般)识记: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的特点及其应用。第四章气相色谱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气相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气相色谱分析常用的定性与定量方法。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色谱法的分类(一般)识记:色谱法的分类。理解:色谱分离技术的固定相和流动相。(二)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重点)识记:气相色谱分析流程。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三)气相色谱流出曲线及其有关色谱术语(重点)识记:色谱流出曲线。理解:色谱流出曲线的有关术语:1.基线:基线、基线漂移、基线噪声。2.保留值:死时间、保留时间、调整保留时间;死体积、保留体积、调整保留体积;相对保留值。3.区域宽度:标准偏差、半峰宽度、峰底宽度。应用:色谱流出曲线可以提供的信息:定性、定量、评价色谱柱分离情况。(四)气相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重点)理解:气固色谱和气液色谱的分离原理。(五)气相色谱分配系数和分配比(重点)理解:色谱分配系数和分配比的概念。(六)塔板理论是柱效能的指标(重点)理解:塔板理论是柱效能的指标。应用:色谱柱效能的指标与保留值和区域宽度的关系。(七)速率理论方程式及其各项的物理意义(重点)理解:速率理论方程式及其各项的物理意义。应用:根据速率理论方程式指导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八)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重点)理解:分离度是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九)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次重点)识记:色谱分离基本方程式的含义及对色谱分离的指导意义。应用:根据分离度评价相邻两峰分离程度并估算所需色谱柱的长度。(十)气相色谱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次重点)理解:载气及其流速的选择、柱温的选择、固定液的用量、担体的选择、进样时间和进样量、气化温度。(十一)气固色谱固定相的选择(重点)理解:气固色谱固定相的性质及其选择。(十二)气液色谱固定相的选择(重点)理解:气液色谱担体和固定液的性质及其选择。(十三)检测器的作用及其分类(重点)理解:检测器的作用及其分类。(十四)热导池检测器的基本原理(重点)理解:热导池检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其灵敏度的因素。(十五)氢焰检测器的基本原理(次重点)理解:氢焰检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条件的选择。(十六)色谱检测器的性能指标(重点)理解:色谱检测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检测限、线性范围(十七)气相色谱定性方法(重点)理解:根据保留值的色谱定性方法。(十八)气相色谱定量方法的依据(重点)理解:气相色谱定量方法的依据。(十九)定量校正因子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重点)理解:定量校正因子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二十)常用的气相色谱定量方法(重点)理解:常用的气相色谱定量方法及其适用情况。第五章高效液相色谱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分离类型的选择。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次重点)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液相色谱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重点)识记: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中流动相性质的差异。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影响色谱峰扩展及色谱分离的因素。(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重点)识记: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类及其分离原理。理解:液液分配色谱中的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四)高效液相色谱固定相的选择(一般)识记:高效液相色谱各种类型固定相的选择。理解:化学键合固定相及其优点。(五)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一般)识记:高效液相色谱法选择流动相时应注意的因素。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常用流动相的选择。(六)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重点)识记: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理解:梯度洗提装置及其作用。第六章其它仪器分析方法选介1.毛细管电泳2.紫外可见分子吸收光谱法3.电位分析法:4.伏安法和极谱法:5.核磁共振波谱法6.红外吸收光谱法:7.分子发光———荧光、磷光和化学发光法8.质谱法9.电解和库仑分析法10.X射线荧光分析法11.激光拉曼光谱法四.课程实施《仪器分析实验》实验安排10学时:序号名称学时1ICP法测定自来水中铁32气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农药3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苯甲酸和糖精34薄层层析法测定黄曲霉毒素B14注:2、3为二选一实验。理论教学部分20学时序号名称学时1绪言22原子发射光谱法23原子吸收光谱法25气相色谱法66高效液相色谱法47其它仪器分析方法选介4五.主要考书目1、方惠群等编,仪器分析原理(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赵藻藩等编,仪器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D.A.Skoog,F.J.Holler,T.A.Nieman,PrinciplesofInstrumentalAnalysis,5thEdition,HarcourtBrace&Company.1998六、课程评价1.这门学科的评价依据是本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该门课程采用平时考核(10%)、实验成绩(30%)和集中考试(60%)相结合的形式进行。2.集中考试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试方式、分制与分数解释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3)题型比例单选题14%;填空题20%;概念题20%;简答题30%;计算题16%。4)题型、样题、比例一、填空(20分):1.发射光谱分析是根据________进行定性分析的;根据__________进行定量分析的。二、选择题(14):1.涉及色谱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两方面因素是__________。A.保留值;B.峰面积;C.分离度;D.相对保留值。三、概念题(20分):1.共振线四、简答题(30分):1.直接电位法测定水样中氟含量时加入的TISAB溶液由什么组成?各起什么作用?五、计算题(16分):1.已知电池:SCE‖Cl-(c=1.0×10-3mol·L-1)|Cl-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得该电池的电动势为0.202V。把已知浓度的Cl-溶液换成未知溶液时,测得电动势为0.318V,试计算未知溶液中Cl-的浓度。制定该课程标准小组成员签名:李广、彭珊珊、黄国清审核者签名:朱定和
本文标题:仪器分析课程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4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