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密度》的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3、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重点: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教学准备:天平砝码,木块2个,石块2个,量筒,水一、新课引入: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新课讲解:1、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木块1510木块21020石块1104石块2208(2)分析数据参考资料,少熬夜!a.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b.石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c.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石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从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可见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3)建立概念a.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c.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1g/cm3=1000kg/m3=103kg/m3(4)例题:一铁块质量是吨,体积是米3,铁块密度多大?已知:m==×103kg;v=求:ρ解:答:铁块的密度是×103kg/m32、密度物理意义水的密度是×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质量是×103千克。3、思考与讨论(1)对同种类物质,密度ρ与质量m和v的关系。(2)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什么?(3)公式的物理意义。三。巩固练习:《同步三练》四。小结密度教学设计【第二篇】教材分析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因而第七章第一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简单应用。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课件。教学过程1、激趣引学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2、密度的概念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m/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m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课件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m/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3、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来源,并能记住公式。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①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②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③一木块,体积为10cm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物理学史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课件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小结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学思想。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参考资料,少熬夜!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密度》的教学设计【第三篇】理论支撑1、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运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同时也应用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2、新课程理念中,科学探究是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期望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故而对物质的特性——密度进行探究,在学习密度知识的基础上,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教学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2.通过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3.了解密度的单位,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教学重难点1、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2、密度是物质自身的性质,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质的特性?说出物质的特性有哪些?2、说出水、木块,铁块、铝块的特性有哪些不同?(二)讨论与交流怎样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设想尽可以多情况,设计可能多的方案。课内探究(一)情景导入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辨别物质,如一个铁块和一个塑料块,可以根据颜色、软硬程度来辨别它们。若把它们涂成相同的颜色,怎样区分呢?学生展开讨论,检查课前延伸准备情况。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来寻找物质的另一个特性。设计思路:区分铁块和塑料块的方法很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学生有话说,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了一些方法,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加以否定,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新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发生冲突,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二)合作探究参考资料,少熬夜!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猜想与假设通过比较一杯水和一桶水的体积、质量,比较一个小马铃薯和一个大马铃薯的体积、质量,学生能够猜出同种物质组成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通过回忆上一节“测量一个金属回形针的质量”,回形针的数量增大一倍,质量也增大一倍。根据生活经验两袋盐的体积是一袋盐的体积的两倍,两袋盐的质量也是一袋盐的质量的两倍,启发学生测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设计思路:“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是有体会的,“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一猜测,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应加以铺垫。3.设计实验本活动的目的是验证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体积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研究的对象是大小不同,形状规则的长方形铁块好塑料块。要求学生带着思考题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思考题:(1)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2)用什么仪器来测量?(3)如何测量?(4)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5)设计什么样的表格?在学生讨论设计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形成下列共识:(1)所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物体的质量和体积。(2)测量质量需要的仪器是天平。(3)而铁块与塑料块的形状是规则的长方体,所以可以通过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需要测量的仪器是刻度尺。(4)具体的实验的步骤:①调解天平,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将物体的质量填入表格;②用刻度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宽、高,算出物体的体积并填入表格;③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并填入表格。测量对象质量m∕g体积V∕cm3质量/体积铁块1铁块2铁块3塑料块1塑料块2塑料块3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收集相关信息。4.分参考资料,少熬夜!析论证(1)指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别作出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图像,其中纵坐标代表质量,横坐标代表体积。提示:物体的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也可以作出一个点。(2)针对图据图像进行,分析论证。形成共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3)要求学生计算出,表格中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由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设计思路:通过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学生也能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更能形象、直观反映出质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三、梳理教材1.密度的概念(1)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教材中P9,相关“物质的密度”的内容。思考题:①密度的定义、密度的公式、密度的单位是什么?②密度单位的读法,密度单位的换算。(2)组织学生汇报思考的答案,了解单位体积的内涵,领悟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等。2、查密度表(1)学生仔细研读密度表,学会查密度表。(2)通过密度帮助学生认清这些内容:①固体的密度是不是总大于液体的密度?②不同物质的密度是不
本文标题: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49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