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最新5篇】
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最新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最新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第一篇】一、高校师德建设的意义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管理、科研活动、社会服务等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思想品德.其内容包括了教师热爱自己的岗位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中去,尊重和爱护学生,寻求自己在学术和专业上的不断进步,以及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师德师风,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管理风气,是教师德与才的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助于实现高校教师的全面发展.能够增强教师教学与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在学术上不断钻研.以自己的专业学术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也可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而在整个高校体系中,教师队伍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确保了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二、高校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多大和学校自主招生,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许多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就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的80后,90后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了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青年教师大多都学历高,年纪轻,知识结构新,可挖掘潜力大.但在师德师风方面则存在一些迫切需要改进的问题.(一)在意识方面,缺少理想信念,价值观存在偏失身处车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对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也有巨大的影响,使得传统价值观的地位产生了动摇.一些青年教师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利益和奉献,竞争和谦虚.这些价值观念的偏失,使得一些青年教师不能够很好的按照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比如,一些青年教师本着个人主义,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把自己的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问题放在第一位.缺乏对国家、社会以及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二)在教学工作方面,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不足在市场经济和追求利益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的高校青年教师没有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对教师工作也缺乏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过分地看重个人的得失.比如,一些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规划与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发生冲突或不能很好协调,就会通过辞职的方式来解决,完全不考虑这给学校带来的严重影响.或者是有些青年教师利用学校的资源平台发展个人的第二产业.这种工作重心的偏移,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和声誉也有所破坏.(三)在学术科研方面,缺乏严谨性基于现在高校青年教师年纪普遍年轻化,对待学术科研叫容易浮躁,对自己的专业学术也不够精深,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科研工作只为完成科研任务,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没有经过认真调研&论证的数据为撰写论文提供支持,抄袭剽窃,这与学术科研的基本道德规范相差甚远.(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同伴间的相互学习室青年教师全面提高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女.所以,教师间的团队协作是促进教师专业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但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又使得教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比如,一些青年教师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不惜去损害他人的利益.或者是为了争取表现机会而不与其他教师交流探讨.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措施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对于建设什么样的师德师风,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一)着重理论学习,奠定思想基础师德师风理论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职业修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在教学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归纳和总结出来的.良好的师德师风,都必须以正确的思想政治和教师职业素养为基础.只有全面学习了师德师风理论,才能树立正确的、先进的道德观念.这就要求青年教师通过个人的自身学习与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相结合,加强师德师风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觉悟.(二)加强实践体验在师德的学习过程中,一味的学习理论知识是枯燥的.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使青年教师进行角色转换,在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进行师德师风的锻炼.因为,教师的师德认识、师德情感、师德信念在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这都是在教师的教学活动当中进行的.因此,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术科研、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去.并在处理各类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不足之处,从而逐渐加强自身的教师道德和品质.(三)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根本方法,也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动力.因此,青年教师正确对待自己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地进行自我反思并对此加以改正.处处以高尚的师德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坚持原则、规范言行、保持操守.(四)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优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诚和默默奉献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都会给青年教师带来启发和影响,从而改善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促使青年教师以先进的优秀教师为榜样,取长补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因此,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在如何教书育人,引导学生方面向优秀教师学习.在工作当中,热爱关心同学,持着严谨的态度进行教学和学术科研工作.(五)切实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学校切实建立好管理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这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这就要求学校要规范好培训的各个环节.在进行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时,对其进行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师德师风、职业修养和教育法规的学习,并严格把握考核机制.其次,要把师德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当中,使其与校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学生工作相融合.通过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来促进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总之,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而迫切的艰巨任务.高等院校必须把这一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上,从主观和客观两种途径对师德建设进行改善.只有高校青年教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真正的促进教育事业的进步发展.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第二篇】通过此次师德师风培训,我对教师职业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深感自己在教书育人方面还做得不是很好,此次培训我深深理解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尤其是住校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在学校视教师为最亲近、最信任、最崇敬的人,所以教师的道德、人品表现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所以,教师的师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同时,一个教师只有具有良好的师德,才能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所以,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而良好的师德师风,则是一个学校的立身之本。师德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教师经常与学生在一起,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对社会的看法,甚至其言行举止等,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身为教师,范文写作我们要时刻规范自我的行为举止,为人表率。如上课时要衣冠整洁,精神饱满,不可将个人丝毫的不良情绪表现在课堂上。更不可在课堂上发牢骚,抱怨学校或贬损其他教师。否则,不仅仅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自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正人先正己,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知识的缺乏能够后天弥补,但一个人的道德观、世界观一旦行成,就很难再改变。所以,教师的职责绝不是仅仅是讲几节课。师德也是认真对待工作的前提,没有良好的师德,就不会有对事业的职责心,就不可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只有视教书育人为自我的神圣职责,视学生为自我的子女,才能有端正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我在改学生作业时,对每份作业都认真批改。这样虽然辛苦些,但能够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再有针对性的改善。学生见教师如此认真,自然也会认真学习,从而激发其学习的进取性,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企业的口号是“向8小时要效益”,而我们的一节课才45分钟,对学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所以我授课的原则是“向45分钟要效果”,尽力使课堂学习效果最大化。当然,这就需要在课前认真备课,还要在课外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说“工夫到了,教学效果自然就有了”。教师就是要传道、解惑,对学生和同事在教学上不能有丝毫地保留。对于自己写的教案、收集的资料等,都毫无保留地供给学生和同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别人的提高也是促进自我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正如美国历史学家杜兰特所说“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我无知的过程”。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第三篇】师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与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最主要的相互关系与规范包括教师与国家,教师与教育事业、学术活动,教师与学生,教师之间,教师自我修养等基本的人际、社会关系与规范。师风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具有鲜明指向的思想与行为的定式或习惯。它既可以表现为教师个人的作风,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群体的作风。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要帮助教师在事关国家、教育事业、学术活动、学生、同事与自我等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是要在较长的时期内和教师个人及其群体中,使这些正确的思想与行为规范保持其稳定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从而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教师思想的引导和行为的规范,在于建立一种可以持续引导与规范教师思想和行为的良好环境和机制。为人师表,授之以道。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作风、仪表;对国家、人民和社会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教师,犹如一台文明的播种机,通过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品学兼优的毕业生,把文明的种子撒向社会四方,才使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和道德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在高校,由于大学生已具备了辨别是非的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不像中小学生只注意教师的一些外部特点,而更关注教师心灵深处的丰富内涵,他们最佩服的是既有渊博知识、又有崇高品德、乐于帮助学生的教师。师德师风不像其他有些事情,可以“一俊遮百丑”。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在大学里,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喜欢接近老师,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应该看到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越是有才能的教师,越是学术地位高的教师,越需要在这方面自勉。因为你有影响力,从正面说,人家都敬重你,从反面说,人家不敢得罪你。但你有才能,有成就,大家承认你,只是承认你的才能和成就。不能用才能和成就来代替你的道德,或者说,不能用才能上的“俊”去遮德行上的“丑”。学生看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你;有才无德,学生敬畏你;有德无才,学生同情你;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你。因此,作为高校老师首先应该成为学习的模范,对于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教师,知识的多少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何况当今世界知识倍增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个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体,就应该有终身学习的精神和能力要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观念的同时,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术、方法、手段,从而适应创新教育的重要学习精神还可以提高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受教育者因有了更高的目标而受到激励,教育者因受教育者的主动精神而感到压力,形成双主体间的互动局面,增强教育活动的实效。另外,作为高校老师还应成为德行的模范。道德能弥补知识不完整的缺陷,而知识
本文标题: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总结【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56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