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参考5篇】
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参考5篇】马上就要新学期开学了,现在要静下心写教学计划了,写好教学计划,才可以更好的找到教学重点。1篇优秀的教学计划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陆续为大家分享的“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参考5篇】”,希望能帮助到您,请收藏。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第一篇】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有理数乘法法则。2。内容解析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能按照乘法法则,先考虑两乘数的符号,再考虑两乘数的绝对值,并得出正确的结果。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归纳过程。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的区别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本课要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先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规律下,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各应有什么运算结果,并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总结出规律,进而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上述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等,都会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如何观察”上加强指导,并明确提出“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看规律”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四、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我们知道,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按照这种分类,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会出现哪几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问题2下面从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3×3=9,3×2=6,3×1=3,3×0=0。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1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左边都有一个乘数3。2其他两个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随着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设计意图: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为通过合情推理,得到正数乘负数的法则做准备。通过追问、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教师: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3×(—1)=—3,这是因为后一乘数从0递减1就是—1,因此积应该从0递减3而得—3。追问2:根据这个规律,下面的两个积应该是什么?3×(—2)=,3×(—3)=。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造算式,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追问3: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问题3观察下列算式,类比上述过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3×3=9,2×3=6,1×3=3,0×3=0。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1)×3=,(—2)×3=,(—3)×3=。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追问2:类比正数乘负数规律的归纳过程,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问题4利用上面归纳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3)×3=,(—3)×2=,(—3)×1=,(—3)×0=。追问1:按照上述规律填空,并说说其中有什么规律?(—3)×(—1)=,(—3)×(—2)=,(—3)×(—3)=。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负数乘负数的结论。因为有前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学生能独立完成。问题5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追问: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你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如果有困难,可先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有理数乘法法则后面的一段文字。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归纳乘法法则,明确按法则计算的关键步骤。例1计算:1;2;3。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与—2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追问:在2中,8和—8互为相反数。由此,你能说说如何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吗?设计意图:本例既作为巩固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同时说明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乘—1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有—8=8×(―1))。例2用正数、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km气温的变化量为—6°C,攀登3km后,气温有什么变化?设计意图:利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小结、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1你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3举例说明如何从正数、0的乘法运算出发,归纳出正数乘负数的法则。4你能举例说明符号法则“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作业: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3;第37页,习题1。4第1题。五、目标检测设计1。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15×(—3);2(—3)×3;3(—2)×(—7);4(+0。5)×(+0。7)。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理解。2计算:16×(—9);2(—6)×0。25;3(—0。5)×(—8);40×(—6);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情况。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第二篇】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2.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情感与态度: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目的: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给这组数据赋予“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的背景,是想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注意事项: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结果来,只要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笔计算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就可引入课题,不要过多地耽误课堂时间。第二环节:活动探究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厘米)。(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目的:活动(1)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活动(2)是通过相互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评判,从而正确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活动(3)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把数学做得更好。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学生所用各类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倾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指导。第三环节:运用提高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目的:第1题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第2、3题分别是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作用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
本文标题: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56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