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编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编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编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3、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二、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二、解题: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参考资料,少熬夜!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教师补充注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7厘米。“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5厘米,约合五市尺。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窥”,必然是仔细的。“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漂亮?“孰与”:与……比,谁……。“美”:漂亮,形容词。但“吾妻之美我者”的“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为“以……为美”。4、“孰”:古为“熟”的本字。本文的“孰视之”的“孰”,即用其本义的引申义,是“精审”,“孰视”是“定睛细看”。5、“旦日”:课本注释为“明天”,不妥。据《辞源》“旦日”条,“一天明时,即平旦。”课文中的“旦日”是紧承上文“朝”而言的,只能解释为“白天”,或“天明后”,而不能释为“明天”。6、齐地方千里:“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方千里”就是“纵横各千里”。据考证,齐国当时的面积为116500平方公里,约占现在山东省面积(150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四。7、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刺”:指责。能当面指责寡人的过错的,给予上等奖赏。8、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几个月以后,隔一段时间偶有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再提,也没有可提的了。“虽”:即使。“言”:说,批评,建议。“进”:进谏。“者”:相当于“……的”。二读:划分段落,归纳段意,理清思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小结:第一段: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提出问参考资料,少熬夜!题)第二段:邹忌以自己受蔽的事讽喻齐主。(分析问题)第三段:齐王纳谏除弊,内政修明。第四段:燕、赵、韩、魏都来朝见齐王。(解决问题)三、布置作业。有哪些疑难问题(包括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准备下一堂讨论。第二课时一、讨论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3、本文的人物对话有何不同?二、课堂自测(20分钟)。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②形貌昳丽(光艳)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④臣之妻私臣(偏爱)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⑦时时而间进(间或)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孰视之(仔细地,副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周详地,副词)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到B.向C.对D.比E.跟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②……皆以美于(D)徐公③皆朝于(A)齐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B.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①于是(A)入朝见威王。②吾父死于是(B)。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①吾孰与徐公美?②吾与徐公孰美?参考资料,少熬夜!这两个句子都有表比较的疑问代词“孰”(谁、哪个、什么),都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6、对话的个性化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在回答邹忌提出的“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时,妻、妾、客人的回答有何不同?试结合他们的不同身份扼要回答。《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德育目标: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美育目标:感受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美(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1篇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要求学生用自学、答疑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来完成对这篇自读课的学习。教学难点:学生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可通过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讨论的方法来解决。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本文是以生动有趣的故事设喻论证的,文中邹忌巧妙设喻,以私事比国事,从生活小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近及远,又小及大,讲述道理,表明见解,娓娓动听。教师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讽谏”的好处。2.本文结构层次别致,从头到尾一直用三层相比的手法,如:三问、三答、三比、三赏等,学习时利用本文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来指导学生背诵。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一些名言警句流传千古,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这样两句大家非常熟参考资料,少熬夜!悉的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投影)我们知道这“良药”确实“苦口”,“忠言”也很“逆耳”,那么能不能让忠言不必逆耳呢?战国时就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他就是邹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邹忌和齐威王之间的故事,来了解这两个人物,从而增加一些人生的感悟。(二)教师范读课文、正音。(三)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四)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问题在文中找出答案。1.邹忌向他的妻、妾和客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到了怎样的回答?2.邹忌从这些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弊”的?4.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和结构。)板书以下内容:三问比美反思{三答讽谏的依据三思巧谏齐王三比(类比)讽谏的内容下令——三种赏赐纳谏强国{进谏——三种情况讽谏的结果强国——“朝于齐”(五)分析人物形象。(结合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A.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子、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3.邹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具有什么样的品质?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表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概括出邹忌的人物形象。)(板书)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B.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王的什么参考资料,少熬夜!精神?2.“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通过学生的回答及争议,在教师指导下概括齐王的人物形象。)(板书)齐威王: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归纳:邹忌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知君王心理的谋士;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六)引导学生提出“设喻”和“类比推理”,解决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点拨:1.“设喻”是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设”是设置,“喻”是比方。“设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置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如“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了只要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另一种是借用乙事物比方甲事物来说明一个二者共同蕴涵的道理。这里的甲、乙两事物既可以是同类的,也可以是不同类的。毛泽东曾在1945年七大致闭幕词时,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来比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说明了做事情只要有毅力,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胜利的道理。2、提问:本文邹忌是怎样设喻说理的?点拨:邹忌抓住私事与国事之间的相似点,那私事去比国事,说明了“私”“畏”“有求”可以导致听话人受蒙,所以不能轻言信奉承话的道理。3.提问: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法,拿私事比国事,推导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逻辑角度讲,他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类比推理——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其结论不是必然性的。两个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越多,推出的结论越可靠。(七)总结扩展:A.总结。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同时也表现了邹忌高超的讽谏艺术。B.扩展参考资料,少熬夜!讨论: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你更欣赏谁?为什么?(八)布置作业。给《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写一个续集。《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3、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4、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学习重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义。2、理清行文思路,复述情节,背诵课文。学习难点:1、体会邹忌的劝说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2、培养正确认识自己、谦虚听取意见的态度。学习方法:诵读法、品读法、小组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导入新课二、链接材料邹忌战国时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能言善辩著称。善鼓琴,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kūn)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几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卓有远见、关心国家的政治家。三、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注意句子的节奏。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停顿。3、学生再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4、小组展示朗读。四、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积累疑难点。展示方案提示:1、参照课下注释,解释句中关键词,理顺句意,积累疑点组内交流。(谨记:切不可对照译文一字一句地看。)2.两人对译,多人分工译,专人讲解重点词、易错词。五、课堂检测1、文
本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精编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58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