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最新设备工作总结范文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最新设备工作总结范文通用4篇时间乘着年轮循序往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这是一段珍贵的工作时光,我们收获良多,制定一份工作总结吧。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工作总结该怎么写吧,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最新设备工作总结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您喜欢下载。最新设备工作总结【第一篇】一、设备采购为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更好的满足化验需要在设备采购方面完成如下:1、完好荧光光谱仪的采购、安装和培训,并尽快投入了使用,实现荧光维修时,不影响化验工作。2、完成全自动工业分析仪的采购、安装和迅速投入使用,从而为减员增效创造条件。3、协助物理室完成徕卡显微镜的采购,进一步提高金相分析工作的工作效率,更好的满足品种钢冶炼的需求。二、设备管理1、认真完成计量器具和分析检测设备的检定工作,并且使其满足四体系认证和实验室认可的管理要求。2、设备台账的更新,并且对设备点检记录和设备维护管理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完成对荧光光谱仪的全面维护一次,通过对荧光光谱仪和直读光谱的加强维护,大大降低了荧光光谱仪和直读光谱仪的事故率。三、设备培训和技术改进1、进行设备培训四次,进一步提高设备操作员的操作水平,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设备事故的发生。2、顺利完成直读光谱仪瓶装氩气改用杜瓦瓶装液氩的技改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设备的数据准确度,减轻了工人的换气劳动强度,最大的好处是达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每月节省氩气成本8000元左右。四、明年的设备管理计划1、完成对荧光制样用全自动熔样炉和力学实验室用30吨拉力试验机的采购。2、进一步完善设备点检制度和设备维护制度,并且对指定好的制度监督其管理效果,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减少设备的事故率。3、在设备管理方面全面满足实验室认可的要求,使设备管理进一步系统化和正规化。4、通过各种设备管理手段,提高设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生产提供可靠数据。5、加强设备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设备操作人员的设备操作水平,从而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参考资料,少熬夜!最新设备工作总结【第二篇】我段现有起重机械9台;压力容器4台;电梯1台;内燃平衡重式叉车2台;共计16台特种设备。现将20xx年特种设备管理情况总结如下:一、整章建制,规范检修项目1、起草《重庆供电段特种设备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段各类人员在特种设备用管修的职责,明确了特种设备全过程管理遵循的规章制度和要求。2、规范了起重机小修的作业范围,在检修记录单上反映,避免检修特种设备的随意性和简化作业的发生。3、建立了单台特种设备履历簿,并实时更新。二、加强特种设备的注册管理对于新购置的特种设备,及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及时检验、注册。今年注册CPCD60内燃平衡重式叉车1台。三、开展特种设备的定期检修和故障处理工作1、我们根据管内特种设备的技术状态,把特种设备的检修计划纳入段的月度生产计划中,并对实施的规程进行管理。共检修特种设备16台次;处理故障10台次。2、加强电梯的管理,与电梯厂签订每月定保的合同,并实施。保证每月对我段食堂电梯每月定保2次(相隔15天),并认真记录。四、开展了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工作1、在每年的11月份,上报路局特种设备检验计划,20xx年的特种设备检验计划已完成上报。2、特种设备检验前1个月,积极与路局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和重庆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中心申请,请求安排检验。3、20xx年,我段共完成7台起重机械的检验;4台压力容器的检验;1台电梯的检验;1台内燃平衡重式叉车的检验;共计13台。五、开展特种设备的检查由于我段特种设备分散,管理人员身兼数值,我们把特种设备与轨道车辆、汽车等设备一并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做到每台特种设备的检查,每月不少于一次。六、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1、根据特种设备管理的新要求,积极参加路局组织的特种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供送培4人。取得了起重机械、压力容器、电梯的管理资格证。2、积极对到期的作业人员的资格证进行送配复审。共复审7人次。3、段管理人员在特种设备现场,对其操作人员进行了适应性的培训,取得较好效果。七、加强了特种设备更改的管理积极配合安装单位,对7台起重机械加装好了QCX-BY型起重量限制器。参考资料,少熬夜!最新设备工作总结【第三篇】本次定修焙烧区共原计划安排检修项目41项,其中设备项目19项,工艺项目18项。因备件原因取消1项,方案原因取消2项,与其它项目合并1项;隐蔽项目临时增加2项;因此实际安排39项。本次定修是我公司投产以来第一次限时检修,在吸取前六次定修的基础上,本次检修按照计划项目制定了检修网络,因此考虑比较周密,准备比较充分,组织比较到位。本次定修计划停机32小时,以两个重点项目为时间节点:挡料墙修复及安装和东回热风机叶轮更换、机壳修补,其它项目依附于重点项目。总的来看,90%的项目按总结点时间均能完成、并经试车交付生产使用,但是仍存在以下几点需要改进:1、虽然本次定修制定了检修网络计划,但是仍有30%项目不能按照网络计划执行,当然检修队可以灵活拆兑个别项目,但是人员不足是不能按网络计划执行的根本原因所在,希望以后短时间检修,必须确保有充足的检修力量。2、检修人员技术水平有限,铆焊工充当钳工,拆卸、安装设备时,有损坏设备件的情况。不仅如此,在平常日修时,检修人员也是铆焊工干钳工的活,一个小减速机装2天。因此,检修公司的技术力量必须彻底解决,否则拖累点检、损坏设备、影响生产。3、重点检修项目,检修公司带班的应在现场指挥,即使是连夜施工,也应在现场盯着,不能跟没事的一样回去睡觉。4、检修队工器具配备不齐全,尤其是特种作业工器具,导致原检修工时延长,检修质量难保(环冷台车压条更换)。5、生产工艺项目,岗位盯不住,个别岗位根本不清楚检修项目,甚至认为检修与他们无关,急需加强。6、在短时间限时检修时,降温排料计划有待于修定,因为按此次降温排料计划,第二天链篦机里温度高不能进去人,铲料板不能按计划检修;环冷机平料陀位置温度高,不能按计划检修。7、平料陀因无备件和时间有限,需要下次定修安排。8、铲料板因检修时间有限,本次只做了修补,下次定修安排更换。9、环冷主传动联轴器因无备件,取消项目,待下次有备件时,更换。最新设备工作总结【第四篇】在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大力的支持下,今年公司在设备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对设备管理上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排查整改工作。消除了往年设备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隐患和不足的地方。大大提高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了故障维修率,保障了生产高效、有序的开展,为生产工作的开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今年设备上共取得了以下成就:参考资料,少熬夜!一、设备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更改。包括:(1)设备台账的完善,将扩管车间设备和消防器材统一纳入了台账。(2)设备保养的不断修订,使保养制度更合理有效。(3)设备巡检制度的完善,采用就地填写记录的方式,使巡检更加真实。(4)将各项设备管理制度表格记录内容电子版本化。二、保养、维修和技改工作的深入开展。(1)实现了从过去重维修轻保养,向重保养以减少维修的方式的转变。例如小车系统以往是等到小车坏了再修,没坏不管,现在则采用保养周期到了采用整体更换的方式大大降低故障率。(2)通过隐患的排查,设备上做了许多细节上的改变。(3)9月份通过对地面的固化处理,解决了地面起沙,灰尘大,污染设备和客户产品等这一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4)1~2月为适应扩管的需要,在库房去建立了扩管车间,同时将维修区从车间内独立出去,这有利于了消除安全隐患和维修设备的管理。(5)针对设备中易出故障的地方,从设备的技术改进想办法,提高设备的稳定性。例如:真空系统一号通道部分,厂家使用的是真空橡胶软管,但几年下来由于橡胶软管质量的参差不齐,易老化等缺点,造成了真空系统常常漏气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后试改为不锈钢软管连接后效果明显。(6)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许多问题都尽量从设备上去想办法。例如为解决烫管来不及和有安全隐患的问题,重新定做了更大的热水箱,同时取消了插头,将开关安到配电箱内,消除了隐患提高了烫管效率。(7)经过反复的调试,束下的照小线系统各项功能得以实现。增加了我们束下的又一辐照功能。(8)今年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楼顶水箱排水阀门,由于安装设计的原因,水箱内的污水污泥不能彻底排出来,造成公司内的生活用水水质极差;以及由于地下水管铺设时未做好防腐处理,导致许多地方都已锈蚀厉害等问题。(9)为提倡降耗增效,从设备上我们也做了一些努力,例如:(1)要求大家生产期间如果停留时间长,则将高压关掉,以节约能源。(2)针对循环冷却系统,考虑生产不饱满时只需要保留分子泵冷却水,因此考虑为分子泵冷却单独增加一小水泵供水,代替那一的大水泵。同时考虑冷冻机水泵,24小时都在使用,而冷冻机并不是24小时都启动着,因此将冷冻机水泵和冷冻机压缩机联锁,使冷冻机水泵使用时间降低了50%左右,这样一年下来大概可以节约4万度电。(10)今年跳高压次数,在各班组的努力下有逐渐降低的参考资料,少熬夜!趋势,尤其是B班较为突出。三、各项培训的深入开展。(1)制定了人员招聘和培训流程制度。(2)今年共组织开展了2次大的培训工作,并通过了考试考核,使大家的设备操作上更加规范,同时也是大家对设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四、虽然今年设备管理上进步不小,但仍有不足之处。因此我觉得明年需在以下几点努力:(1)设备保养周期的完善和设备保养的执行的有效性和安排的合理性。(2)设备保养维修培训工作的进一步深入。(3)设备状态监测的加强及故障诊断技术的提高和推广。(4)搞好生产与维修的关系。(5)提高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制定考核评价标准。
本文标题:最新设备工作总结范文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73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