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北大红楼观后感精选4篇
1/14北大红楼观后感精选4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北大红楼观后感精选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北大红楼观后感【第一篇】7月18日,按照党支部“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的安排,我有幸随大家一起到北大红楼参观学习,实地感悟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深刻感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在北大红楼,我们重温了入党誓词,参观了蔡元培、陈独秀专题陈列室、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还原的“五四”前夜场景的“新潮社”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陈列馆等。一幅幅高度还原的场景、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实物,把我带回了那个热血燃烧的岁月。正是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使北大红楼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这里,五四学生发出“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的呼声,使五四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重温百年前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备受震撼、备感鼓舞。主要有三点感受。一、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2/14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正是在五四运动后的北大红楼,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随之在《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大门。自此之后,中国共产党便将马克思主义一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人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新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北大红楼,回首自此起源的五四运动百年历史,我深感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真理威力和强大生命力,深感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灵魂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作为一名青年党员,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一以贯之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反复学、联系实际学,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决夯实理想信念根基。二、深刻感悟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3/14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法科学生谢绍敏悲愤血书“还我青岛”,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五四运动后,我们党肩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南湖出发,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怀着一颗为人民做实事的初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作于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要不忘初心使命,就是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保持和发扬革命斗争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时刻践行共产党人代表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根本宗旨,把初心使命落实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点滴工作中,时刻践行好党员本色。三、更加坚定做好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政治自觉五四运动以来的百年历史证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定海神针。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专责机关,我们肩负着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推进党自我革命的神圣4/14职责,在守护党的初心使命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作为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面对特殊的职责使命,我感到必须更加坚定做好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政治自觉,牢记党章宪法赋予的双重职责,牢记我们肩负的“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坚决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正确性、人民性。在日常工作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实际行动,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踏踏实实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有关要求落实落细,认认真真把本职工作做好做精。在实践历练中,注重长经验、壮筋骨、增才干,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政策业务水平、攻坚克难水平,始终做好一名对党忠诚、勇于担当、谦虚谨慎、三严三实的新时代纪检监察人,把守护党的初心使命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责任落实到点滴中、体现到各方面,为推动派驻监督高质量发展、推进应急管理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北大红楼观后感【第二篇】说起五四运动从小就知道,但是五四运动的深刻内涵却连皮毛都道不明。怀着求知的欲望和崇敬的心情,那天我走进了住所相邻的早期北京大学红楼“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他和我们50后看到自己刚工作时住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当我从正门进去,看了仅仅是5/14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或一个纪念馆。这栋楼是1916年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不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6/14需要的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组织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红楼的盛名,还源于90多年前的“五四”运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5月4日下午2时,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天安门举行示威游行。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十几所大专学校的3000余名学生积极响应,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冲破反动军警的阻挠,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天安门前,举行抗议集会,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爱国学生遭到逮捕,后北洋政府迫于社会压力,释放了所有被捕学生。学生归来的当天,蔡元培亲率全体北大师生员工在红楼前迎接,并发表讲话,倍加慰勉。他也因此被北洋政府一度免职,引发了北大学生的一场“挽留蔡校长”运动。我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想,一个7/14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红楼本身就是一个沉甸甸的文物,她即证明着一段辉煌的历史,也见证了诸多文化名流流金岁月。我从这里的每一扇门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这个民族就永远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保存它,永远保存它!北大红楼观后感【第三篇】4月28日,我们到五四大街参观了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如果我们误打误撞没有注意其他的标志,那么他和我们50年后再看到自己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当我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完完全全被我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当我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到,我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8/14在这里,例行公事地介绍行进路线等工作全部免去,因为我认为以我的文字不足以表达它们所能给与我的感觉,而我的一切都不足以说明它们给与我的震撼,因此,我们还是做几个横截面聊作观察吧。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人说,一个国家能否强大要看他所拥有的学校够不够强大,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学生多为官绅子弟,学风懒散,学员多没有上进心,于是我们看到了在入门展出的蔡元培先生回忆录中的一句话,有人劝他不要去北大任职,因为这里很难整顿得好,下来之后既得罪人又吃力不讨好,于事无补,但是蔡元培先生义无反顾执意来到北大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9/14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实在向往,我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需要他们!讲解员告诉我们辜鸿铭负责讲授英国文学一段时间之后被学校辞退,我们不仅要怀疑这样的精神是否货真价实,然而实际上,辜鸿铭是因为一年仅仅教授八节课的教学态度而被辞退,这使我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
本文标题:北大红楼观后感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764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