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教学重点:【第一篇】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教学要求:【第二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思路说明:教学设计二关注科学童话理与趣的结合,让学生借助“捉迷藏——红头历险——好友重聚”这一故事线索及相关图示明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利用牛的胃部结构图明晰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了解童话中蕴含的牛反刍的知识;最后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红头和青头的心情变化,体会友谊的可贵。学习过程在图文结合、小组合作中变得更具趣味性。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咱、偷”等10个生字,读准“答、应”等3个多音字,会写“旅、咱”等8个字。2、能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图,了解牛反刍的科学知识。3、能借助图片和路线图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准备牛肚子的透视图、①-⑤的序号标签、课件。教学过程一、分享旅行经历,识记、书写“旅”1、引导学生分享假期旅行的经历,并说一说:这是一场怎样的旅行?2。导入:有一位旅客也作了一次旅行,不过,它的旅行地点有点儿特殊,它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旅行。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识记“旅”字。参考资料,少熬夜!3、指导书写“旅+提示:右下部分的笔顺是撇、竖提、撇、捺,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4。过渡:大家觉得在牛肚子里的旅行会是怎样的?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课文学习,把课文和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起因1、出示学习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红头为什么会去牛肚子里旅行。(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红头和青头捉迷藏,红头躲到草堆里,和草一起被大黄牛卷进了嘴里。2、指名学生朗读第一至六自然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引导学生读好“咱、偷”等生字,学习“答、应”等多音字。(1)借助上下文理解生字意思。(2)利用组词辨析多音字:3、感知红头形象。(1)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至六自然段,感受青头、红头游戏时的快乐。(2)引导学生给这一部分故事取小标题并板书:捉迷藏。4、过渡:可是,不幸发生了,红头被牛卷进了嘴里,一场特殊的旅行就此开始。三、默读课文,明晰旅行路线1、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第七至十九自然段,圈出表示红头所在位置的词语。2、学生交流汇报。(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牛嘴里——第一个胃一一第二个胃一一牛嘴里——喷出来。(2)教师板贴牛肚子的透视图。学生拿序号标签①②③④⑤,上台按顺序贴一贴红头到达的不同位置。3、学生看图填空:红头先被牛卷进了(),再被吞进(),接着来到(),然后回到(),最后()。4、引导学生给这部分故事取小标题并板书:红头历险。设计意图:通过贴序号标签,帮助学生厘清红头的位置变化过程,并以填空的方式,加深对红头旅行线路的印象,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四、再读课文,了解牛的“反刍”1、过渡:红头得以逃脱,全靠谁的帮助?哪些知参考资料,少熬夜!识帮助了红头逃脱呢?默读课文第七至十九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相机出示句子,并随文指导生字“齿、嚼”。3、过渡:红头为什么要躲过牛的牙齿?躲过牙齿就有生还的机会吗?出示句子: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1)指导书写“胃”字:注意“月”的撇要变成竖。(2)出示牛胃图,学生观察,教师引导: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4、引导思考:红头都被吞到牛的胃里了,还有生还的希望吗?出示句子:等一会儿牛休息的时候,它要把刚才吞进去的草重新送回嘴里,然后细嚼慢咽……(1)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咽”:做一做“咽口水”的动作。(2)出示“吞”,学生做一做“一口吞下去”的动作,比较“吞、咽”后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说一说其他与口部动作有关的字。5。再次出示牛胃图,解释:牛把草吞到肚子里,草从第一个胃到第二个胃,再从第二个胃回到嘴里,这就叫“反刍”。(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反刍”。(2)教师小结:张之路爷爷可真厉害,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反刍”这样复杂的科学知识藏在红头的旅行故事里,科学童话真有趣啊!设计意图:牛反刍的知识比较复杂,如果单独讲解则趣味性不足。通过自学,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换成自主探寻,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快速理解“反刍”的科学知识。五、借助图片,介绍故事主要内容1、引导学生回顾前文并填空:红头先被卷到(牛嘴里),再来到(第一个胃),接着来到(第二个胃),然后(回到牛嘴里),最后(被喷了出来)。2、指名学生读第二十、二十一自然段,说一说故事的结局。3、教师随文指导生字“眯”,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字中有“目”,说明和眼睛有关。4、板贴课文第2幅插图,引导学生给这一部分故事取小标题并板书。参考资料,少熬夜!预设:好友重聚、红头得救、红头脱险。5、引导学生借助板贴的图片,简单说说故事大意。六、指导书写1、出示“旅、咱、救、拼、扫、刚、流、泪”8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分类。左窄右宽:旅、咱、拼、扫、流、泪;左宽右窄:刚;左右等宽:救。2、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注意点。如:“旅”左边的'“方”先写横折钩再写撇;“流”的右上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右下部分要写得宽一些。3、教师范写“旅、救、流”,学生练写8个字。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故事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复述支架。利用图片和相应的小标题明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为学生提供讲故事的支架,教给学生“利用图片讲故事”的方法。《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生字以及词语,理解相关词语,区分“贮藏”、“蕴藏”。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能通过读文章、查阅资料解决疑难。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查阅资料,解决疑难,并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学准备1.有关书籍。2.制作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板书:旅行说说“你去哪里旅行过?感觉怎样?”2.完整板书课题:在牛肚子里旅行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在牛肚子里旅行感觉怎样呢?二、初读课文预习,整体感知1.出示读通课文,字字音准,句句通顺。读了课文,你了解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学生自学2.交流:参考资料,少熬夜!(1)读准字音:ɡúzhù骨碌贮藏(2)区别:贮藏蕴藏3.开小火车轮读课文,说说读文后知道了些什么?4.再轻读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或感兴趣的问题呢?(1)小组交流,尝试解决个别疑问,提出最想研究的问题。(2)大组绞流:老师归纳整理、并板书:牛的胃是怎样的?牛的胃是如何消化食物的?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读读课文来研究,而有些问题需要查阅资料。(3)提出研究要求:①老师提供书籍。②老师提供有关资料(每组一份)。③点击校园网站。④要求在交流时不看资料。三、交流研究成果1.牛的胃是怎样的?(1)学生交流。(2)研究问题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动手画一画:请学生边画边讲解。(3)引读课文:青头对牛的胃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当红头认为自己马上要死而大哭起来的时候,青头安慰它说——因为——2.牛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1)学生交流:(2)多媒体演示,学生学做讲解员,向大家介绍。(3)结合读文。3.小组分解色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红头、青头的看法。(抓住红头、青头说话的语气,读好课文)四、小结拓展。
本文标题: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792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