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所谓的“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迫切需求,同时将带动中小学校管理方式的全面变革。“双减”背景下需要中小学管理实现两重转变:由制度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突出中小学管理以人为本,转变其教育理念。“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管理的改革路径有:强化管理评价,提升管理成效;改革管理形式,重塑管理内容;加强党建支撑,强化管理融合。xx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是集教育观念大变革、教育行为大改进以及教育人员优化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抓住了基础教育减负和增效的根本。“双减”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良好教育生态的迫切需要;是尊重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还是回应人民期盼的适时之举。“双减”政策出台,是教学领域改革的重要举措、系统举措、务实举措,同步将带动中小学校管理方式的全面变革。落地“双减”政策,需要优化的教学管理作支撑。教学管理涵盖教学力量、教学要素、教学方式、教学保障等方面,以及各方面间协调配置。“双减”政策下的学校管理理应聚焦教学的育人塑人功能,发挥教学管理在各要素中的配置作用,以使“双减”政策达成预期目的。因此,“双减”政策背景下,实施学校管理改革,加快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人本化管理为主线、以标准化改革为内容、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学校管理新模式,有着现实而紧迫的内在意义。一“双减”背景下需要中小学管理实现两重转变1由制度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所谓的“人本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管理的最重要资源,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以谋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的。纵观现行学校管理,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比较注重制度化管理,管理者多数是通过制度来强制被管理者服从,违者按照制度规定进行扣分或扣钱,教师“谈分色变”。由此,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变得不和谐,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削弱,学校的管理水平不断下降。如何改变上述现状,首先,要提高认识,正确充分理解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即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始终把教师当作服务对象。其次,要努力营造“人本化”管理氛围,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再次,要以制度为基础,以人本化为原则,执行“人本化”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制度执行要一视同仁,违规处理要严而有情、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体现对人的基本尊重与关怀。总之,唯有把握好管理的度,坚持有疏有堵、疏堵适宜,让教师从管理中感受到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思想深处热爱学习,才算找到改革管理方式的关键。2由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以网络化、多媒体化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化,彻底变革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教育智慧化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让中小学全面管理转变为精准管理,机械管理转变为个性管理,使管理更加科学,有效促进了“双减”落地。首先,利用大数据改进学生管理。要想让“双减”真正发挥作用,使学生“减负不减能”,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每一位学生的薄弱点,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安排“精准课堂”;对于个性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作业布置、课后辅导,从而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同时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管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授课方式,提高备课效率和精准度,提高课堂效果,从而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期待每一节课。最后,整合信息资源,推进智慧管理。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精确高效管理的倍增器,在建好用好现有学校监控系统、安全风险报警、学生信息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研发学校管理集成信息系统,加强对管理工作的分析预测、管理过程的动态监测、管理效果的评估分析,进一步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的精确化和智能化。二“双减”背景下需要中小学管理以人为本1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减负提效“双减”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时间跨度来说,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从课程供给来说,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要求,最终都要落到一线教师的身上。所以,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校层面设计出满足“双减”要求的教师管理方式,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关键一环。只有最大限度地为教师减少负担,才能全面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才能进一步唤醒教师的教学热忱和工作激情。一是为工作减负。减少教师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如各类调研、信息采集等。同时给予教师“说不金牌”,全力支持教师教育教学的相对独立。二是为教师时间减负。例如,可以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和工作岗位AB角制度;探索“时间银行卡”等,用时间换假期。三是为教师“带娃”减负。为有需求的教师提供子女看护服务,接到学校集体照管。四是为教师经济减负。落实教师课后服务补助,保障参与教师等人员的津贴补贴。五是为教师精神减负。组织健康体检、心理健康调适等,强化人文关怀,完善教师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设立“双减”反映问题平台。总之,全方位地为教师减负,是落实“双减”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2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广大学生既是教学管理实践的直接对象,也是教育管理的主要参与者,“教、管、学、做”统一于学生,“知”与“行”在学生身上并现,归根落点是帮助学生减压减负。“双减”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是在为学生减负服务。因此,学校管理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减负这个核心,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全面减轻学生负担。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根据相关规定,在校本教研上持续发力,将作业纳入教研体系,从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进行统筹管理与指导,要求书面作业教师先行试做。建立公示制度,畅通监督渠道,形成合力。二是减轻课堂负担。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随着“竞争”加剧,课堂教学难度水涨船高。课堂上跟不上成为学生迈进培训班的原动力。“双减”要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中小学校要在教学方面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一以贯之立德树人要求,从备课、上课、作业、评价、辅导、教研等方面同步推进,坚决防止学生课堂负担过重。三是降低考试压力。“唯分数”导向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学校必须适应“双减”要求,改革考试评价体系,按照分级制度,及时制订出符合要求、适应学生成长的评价方式。三“双减”背景下需要中小学管理转变教育理念1转变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公益属性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家长们有余力支撑学生参加校外培训、增长知识、学习技能。但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思想侵蚀着人民的思维,资本的过度涌入更是让“良心的事业”变为“逐利的产业”。这些不仅导致家长学生负担过重,更对教育公平带来冲击。“双减”政策就是让教育回归公益,让教师回归校园。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自觉提高对“双减”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改革学校管理,服务“双减”落地,逐步让教育去功利化,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加强阵地意识,坚守学校主阵地“双减”的核心指向是素质能力培养,但素质能力并非朝夕可以养成。而“短视化”让大家觉得通过短期“培训”“补课”,可以让学生学业突飞猛进,可以进“重点”,渐渐地对培训班趋之若鹜,这也是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如此迅猛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失守风险逐渐增大,而学校管理也渐渐失去了主动。如何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需求,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让教师将心思带回学校,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成为学校从源头落实“双减”的重要抓手。因此,中小学校首先要立起阵地意识,强化自身教育主体功能,把教学作为核心工作。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意见,结合本校教育特点,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按照国家规定课程,做好“规定动作”,开好规定课程,做到应教尽教。如果在学校里满足了学生的教育需求,谁还会逼着孩子进培训班呢?3转变管理目标,强调学习能力“双减”背景下,学校管理绝不是为管理而管理,应把管理的目标和定位设置为高质量育人,特别是提升素质教育水平。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受应试教育的错误引导,教育观念逐渐扭曲,教育目标逐渐偏离。“唯分数”甚嚣尘上,分数低更是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分数成为大多数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指标。实施“双减”政策,从本质上说,是对教育目标的修正,是对一系列教育观念的纠偏。同时,中小学教育最关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而非一朝一夕的第一。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只注重“授之以鱼”,不注重“授之以渔”,导致在中小学时期未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到了大学后难以适应新的快节奏、高负荷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因此,学校管理变革必须着眼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总目标。只有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才会找到自己的兴趣,平稳度过学习新事物初期的困难阶段,进而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健康茁壮成长。四“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管理改革路径1强化管理评价,提升管理成效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个主体,只有多主体高度协同,才更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各教育主体协同的基础,就是要有一个共同认可的教育评价标准,也就是要健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纠正“唯考试成绩”“唯升学率”的片面做法,解决好“指挥棒”的问题。一方面,要改革教师评价。“双减”背景下教学管理改革,是体系性改革,教师的评价标准自当及时更新。学校要及时摒弃“唯分数、升学率”等旧式指标,根据“双减”要求,及时建立和制订科学评价方案,全面、立体、客观和有效开展教师评价,进一步引导教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落实“双减”上来。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互结合,设置多元绩效考核目标,全面科学地对教师工作进行绩效评价。将教师参与培训情况、课后服务表现、作业设计与管理情况、优秀作业评选与交流情况等纳入考核指标,将对教师的日常全过程观察、检查等作为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抓手。另一方面,要改革学生评价。客观公正的学生评价是学校管理改革的“指挥棒”,对各项资源的分配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更是衡量“双减”政策是否正确落地的重要标准。因此,如何适应“双减”新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又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考验着学校的智慧。在实践中,学生评价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五育并举,在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和实践创新等5个方面设定指标、区分等级,按照“谁了解谁评价,谁评价谁负责”的原则,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评价主体,每项指标都由对被评学生最了解的教师、学生等负责过程记录或评定。同时,将“评”的环节与各项课程和生活实践有机融合,让评价看得见,可视化地反映学生的成长。2改革管理形式,重塑管理内容一是师生自主管理。学校可尝试将教师和学生推至前台,以信任激发教师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对教师,一方面尽最大努力为其搭建各种专业成长平台,提供交流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予以支持和鼓励。对学生,一方面适应中小学生的自主化课程设计,作为拓展与应用,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可以根据各自实际,自主选择适宜作业,释放学生主体活力。而行政人员,则要做好调研、检查、督导等相关事宜,协调好与上级和家长的关系,为师生的安心工作、静心学习、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二是丰富课后管理。“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课后服务作为新生事物,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挑战。首先,学校要积极探索,设计富有时代特色的课程内容。开展课后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设计具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例如,利用生活类的课程普及生活常识,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其次,学校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制
本文标题:“双减”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变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95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