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人们为了生活,第一要吃饭,第二要穿衣。自古以来,除了裘、革之外,几乎所有的衣料都是纺织品。作为一门生产,狭义的纺织是指纺纱和织造;广义的纺织则还把原料初加工、缫丝、染、整,以至化学纤维生产都包括在内。纺织产品,除了供衣着之外,也供观赏、包装等用。在现代,还用于家庭装饰,工农业生产,医疗、国防等方面。解决纺织生产实践问题的方法和技艺就是纺织技术。而人们在此基础上所掌握的基本规律的体系则构成纺织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纺织生产是差不多和农业同时开始的。纺织生产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脱离“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开始便和纺织生产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纺织技术和纺织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纺织生产出现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作为农业的副业而存在。纺织科学也是与农学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是主要靠言传身教,文字资料并不很多。因此,纺织科学和农学一样,由于诞生得早,在整个人类文化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这种地位,在形成文字较早的民族,如中国汉族,可以从词汇的形成过程看出其梗概。在汉语中存在着大量来源于纺织的词汇。有的起源非常古远,有的几经辗转引伸,粗看已不易发现这种渊源关系,但涉及面却十分广泛。例如,在殷商甲骨文中,“纟”旁的字有100多个;东汉的《说文解字》中收有“纟”旁的字267个,“巾”旁的字75个,“衣”旁的字120多个,都直接或间接与纺织有关。在现代汉语中,不管是各学科术语,还是日用的形容词、副词、抽象名词以至成语,都有许多从纺织术语借用过来的字或词。如“综合分析”、“组织机构”、“成绩”、“纰漏”、“青出于蓝”、“笼络人心”、“余音绕梁”,等等。这里,“分析”、“成绩”导源于纺麻;“综合”、“机构”、“组织”、“纰漏”导源于织造;“络”和“绕”导源于编结和缫丝;“青”和“蓝”导源于植物染料染色。纺织生产技术是世界各族人民长期共同创造和经验积累的产物。世界三大文明发祥地对于开发主要纺织原料及其加工技术,都有其突出的贡献:地中海南岸和东岸首先广泛利用亚麻和羊毛。出土文物表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已经生产各种亚麻织物。伊拉克地区曾出土同一时期用于羊毛交易的印记。东部和南部亚洲首先广泛利用丝、麻和棉。中国曾出土公元前2700余年的丝织品。大麻和苎麻也首先在中国广泛种植。南亚次大陆曾出土公元前3000年的棉制品。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今墨西哥和秘鲁地区,在史前时期已开始生产棉织物和毛织物。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纺织生产一直是统治阶级立国的基础之一。中国很早就有“天子躬耕、皇后亲蚕”──提倡农耕和纺织的传统。纺织品还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实物贡赋之一。在近代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是从纺织行业开始的。从此开创了大工业的时代。现代工业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以发展纺织工业来积累资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在一个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但纺织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以中国为例,在1980年,纺织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3.4%,上交的税金和企业的利润占全年财政总收入的14.8%,不仅保证了全国10亿人民的衣着需要,而且为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每年生产的纺织原料约有3000万吨,其中棉花和化学纤维大约各占一半。麻、毛、丝所占的份额不大,但是各具特殊的使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纺织生产能力以占主导地位的棉纺设备为例,已达到1.5亿锭,供应着40多亿人口的衣着和其他各种需要。但是,就纺织科学而言,尽管其历史悠久,还存在一系列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纺织生产的发展历程纺织生产技术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的突破:第一次是手工纺织机器的全面形成;第二次是与完善的工作机构的发明相联系的大工业的开始。手工机械化人类在原始社会阶段已开始有简单的纺织生产:采集野生的纺织纤维,搓绩编织以供服用。经过几千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农、牧业的发展,人工培育的纺织原料逐步增多,所用工具也由简单到复杂,经过一物多用的组合工具阶段,慢慢演化出具有原始工作机构和传动机构的机器,如缫车、纺车、织机等,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机器。不过,这还是手工纺织机器,因为它是由人手(或脚)发动的,而且人手还须参与牵伸、引纬等加工动作。这些机器的形成和配套,使纺织生产的产量、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一次飞跃。世界各民族中出现这次飞跃的时间有先有后。较早的如中国,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公元前500年左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生动地记录了手工机器的形象。较晚的如欧洲,大约在公元1200年前后。中国最晚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时,已有了官办的纺织作坊,而且内部已有细密的分工。蚕丝是当时中国特有的高级纺织原料。绕成大绞的束丝成了规格化的商品。丝织物在商代已织有几何花纹,到周代出现了较大花纹。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有绢、纱、纺、縠、缟、纨、罗、绮、锦及刺绣等,都是用缫车、纺车、脚踏斜织机等工具和挑花、多综提花等技术制成的。从周代起,布、帛的幅宽和匹长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当时中亚以西各地人民为了获得中国丝绸,派遣商队跋涉万里来到中国,走出了一条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人民之间纺织技术和文化、经济的交流。秦汉时,手工纺织机器已有很大发展。多综多蹑板和线综牵吊式的大型花织机,多色套板印花技术都已出现。中国纺织技术更多地通过邻近各国辗转外传。隋唐时期丝织继续发展,日常衣料广泛使用麻布。宋代出现了适于工场使用的麻纺多锭水转大纺车,还有提花大花楼机,说明当时城镇纺织手工作坊已很兴盛。南宋后期,内地种植一年生棉花的技术有了突破,经过元、明两代的推广,到明代棉布生产规模已经超过了麻布。工艺美术织物如南宋缂丝、元代织金锦、明代提花丝绒等精品相继出现。唐宋以来,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纺织产品和纺织技术的交流更为频繁。在纺织手工机械化时期,中国人作出了许多独特的创造,下面略举数端:①育蚕取丝:中国人发明采桑饲蚕,取丝生产精美的丝绸。②振荡开松:利用弓弦振荡弹松纤维,可免损伤。③纱支自控:多锭纺纱车上有依靠砝码平衡纱条的张力以控制加拈时卷入纱条的纤维量,从而使纱的粗细保持稳定。④以缩定拈:发明打线车(土法拈线机)根据纱线加拈后缩短的原理,以缩短量来判定加拈程度。⑤人工程控:花楼织机上的花本是控制提经次序的程序。拉花工依次提拉线,经纱便会按预定要求开口,从而织出设计好的花纹。⑥特殊织品:用彩色丝织成大提花的锦,早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用轻薄的纱织物制成的上衣,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件重量仅49克,南宋的一件不到17克。缂丝用文字书画作花纹,其欣赏价值几乎达到和超过原作的程度。⑦缬染技艺:缬是古代防染印花技术。苗族传世的蜡缬品有自然的冰纹,具有特殊的美感。维吾尔族扎经缬,花纹带无级层次的晕,富有特色。⑧特种整理:广东传世薯莨整理产品香云纱(见莨纱),不怕水,不贴身,是夏天或水上作业人员的良好衣料。⑨劳动组织:中国自周代起已有规模巨大、分工细密的官营纺织染工场。唐代还按工艺或产品品种分设许多专门工场。⑩统一标准:中国早在周代已有织物幅宽和匹长的统一标准。大工业化手工纺织机器从诞生到完善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时期。16世纪以后,欧洲手工纺织机器开始有了较大的改进,出现了装有翼锭和筒管的手工纺车,到18世纪中,又有重大进步,发明了纺织机器的主要工作机构牵伸罗拉和飞梭机构,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见世界纺织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西欧占了重要地位,殖民地的占有,又使西欧国家有了丰富的纺织原料来源和广阔的市场。这些又为近代大工业化纺织的出现准备了经济条件。于是,在西欧的纺织行业中首先爆发了所谓“产业革命”,即由机器把工人的手从加工动作中初步解脱出来,逐步实现动力驱动的集中性的大工业生产方式。此后,各种纺织机械应运而生,使工人的操作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又一次大幅度提高。这是纺织生产技术的第二次飞跃。随着大工业的成熟,纺织科学也由手工业时期零散的,多少不成文的形式发展成为比较系统,比较深入的一门应用科学,或称技术科学。产业革命从西欧逐步扩展到美、日、俄等国。这些国家先后建设起庞大的纺织工业。例如英国人口不足5000万,棉纺锭数一度达到6000余万。纺织工业为这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积累了巨额资金。这些资金的快速积累,一是依靠雇佣大量廉价的女工和童工,以每天长达12小时的工作日艰苦劳动;二是靠把纺织产品向人口众多而技术落后的地区如中国和印度等国倾销。其结果是这些国家的手工业生产体系被逐步瓦解。中国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必须“振兴实业,挽回利权”。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办近代化纺织工业,但是发展十分缓慢,而且几经挫折。1950年以后才开始出现转机,纺织工业得到有计划按比例高速度的发展。1981年比1949年,棉纺、毛纺设备分别增长了2.6和4.7倍。针织、制丝和麻纺设备也有巨大的增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建设了自己的化学纤维工业和纺织机械制造业。到80年代初,在纺织原料中化学纤维已占20%。国家的成套机器设备武装了新建的纺织厂,而且还有200余万锭规模的棉纺织染整配套设备提供给第三世界各国。中国的纺织工业已经成为拥有430余万职工,5000余个企业的大行业。纺织的近代进展和前景进展和问题一、二百年来,纺织工业为了适应加工各种不同性质纤维原料的需要,发展了棉、毛、麻、丝等多种系列的工艺和机器体系。19世纪末以来,化学纤维的出现使纺织原料初步摆脱了对天气的依赖。化学纤维的扩大利用,又使各种纺织工艺和机器系列产生许多新的变化。自从欧洲“产业革命”以来,纺织生产有了明显的进步。例如,细纱机的单位产量和织布机的每分钟入纬量都有成倍的提高。但是,纺织工艺的总面貌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工艺冗长而不甚合理,依靠后道工序来修补前道工序的缺陷;工艺中断次数较多,半制品搬运耗费劳力,机器效率较低而能源消耗较高;不少工厂的劳动环境达不到要求;细纱机和有梭织机的运转速度已接近极限。纺织化学工艺18世纪以来进展较大。19世纪以后,人工合成染料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浸染、轧染实现连续化,溢流染色等新工艺诞生,各种染色助剂、载体及相应的染色机械出现,使染色逐步实现了机械化大工业生产。印花也逐步实现了自动化。滚筒印花机、圆网印花机等相继出现。19世纪以来,出现了许多新型整理方法:轧光、拉幅、预缩、防皱整理、拒水整理、阻燃整理等工艺都在不断完善。随着化学纤维的大量使用,适应化学纤维纯纺或混纺织物的新工艺也正在逐步形成。但还有许多方面有待深入。新兴的化学纤维生产,取得了极其显著的进展。化学纤维不但在数量上弥补了天然纤维的不足,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性能超过天然纤维的品种。通过改性、变性技术和新的特种化学纤维的开发,还涌现出一批高强、耐热、高弹性等优良新品种,适应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国防等领域的特殊需要。但是化学纤维尤其是合成纤维在某些重要特性方面(例如合纤的低吸湿性)还远不如天然纤维。化纤长丝的利用可以免去制条(见纺纱)前的工序,似乎比较合理,但长丝织物透气保暖性差,外观单调,而且长丝制造技术还有若干问题。目前化学纤维的半数仍以切段的形式纯纺或与天然纤维混纺。无纺织布虽然生产工艺较短,但许多性能还未赶上织物。纺织技术还有许多难题有待突破。20世纪后半叶,发达的工业国家除苏联外,在高消费、高物价、高工资政策影响下,劳动比较密集的纺织行业变得不太能赚钱了。这些国家过去以出口为基础过分发展了的纺织生产力,已受到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迅猛成长起来的第三世界纺织工业的竞争。这些国家大都缺乏大规模发展天然纤维的土地和生产合成纤维的石油资源,因此他们的纺织生产景况日下并非偶然。但第三世界纺织业则正好相反。首先,生产的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其次,这些国家拥有发展天然纤维的广阔余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第三,由于纺织工业的资金积累(包括国家税收和企业利润)快,能容纳的就业人口多,对于解决这些国家当前面临的经济困难,恰能起重大的作用。所以整个第三世界纺织工业正欣欣向荣。中国是个明显的例子。自1950年以来,根据“就原料、就
本文标题:“纺织生产和纺织科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及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