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共和国勋章颁奖词3篇
共和国勋章颁奖词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共和国勋章颁奖词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共和国勋章颁奖词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还有两位老兵的身影。枪林弹雨的年代,他们从战火中走来,为新中国舍生忘死、前仆后继,成为千千万万英雄老兵的代表!1945年入伍的李延年,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多次荣立战功。抗美援朝战争中,1951年,在美军发动的“秋季攻势”中,时任连指导员的李延年,和连长刘凤臣一道,带领战士在反击346高地的战斗中,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协调4个连队作战,击溃了美军10多次反扑,毙伤美军636人。此役成为志愿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之一,李延年被志愿军记特等功一次,授“一级英雄”称号。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时任广西军区边防一师政治部副主任的李延年与战士们同吃苦、同战斗,凡是有他在的地方,战士们都说“心里踏实”。在这场战争中,李延年同样表现出色,荣立三等功。离休后的李延年依然为和社会各界讲传统、讲经验、做公益,诠释着何为真正的老兵。张富清,原本想做一个默默无名的老兵,却因为2018年湖北来凤组织退役军人登记,发现了他“压箱底”的战功证书奖章,意外成为“网红”。张富清是西北野战军一名老兵,他当年所在的718团是著名的359旅一部。张富清在战争中多次当敢死队员,舍身炸碉堡。永丰血战,718团1营一天换了3个营长,6连一夜换了8个连长。张富清任突击队长,炸毁了敌人多座碉堡。战斗中,他突然感到“头被砸了一下,却不疼。抽空一摸,发现满头是血,原来是头皮被子弹划开了”。此战,张富清立一等功,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王震给他戴奖章,彭德怀见到他时也说:你在永丰立了大功,我把你认准了,你是个好同志!张富清战斗一生,奉献一生,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两次获“战斗英雄”称号,却深藏功名。“他们(牺牲的战友)才是英雄,他们才是功臣!我有啥好显摆的!”这位老兵流泪的样子,深深刻在每一个人心中。仔细梳理这份名单会发现,在众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两位“80后”的身影特别突出。出生于1987年的申亮亮去世时只有29岁。2016年5月,申亮亮赴马里执行第四批维和任务,在执行任务中遭遇恐怖袭击。他果断指挥战友向目标射击,在汽车炸弹瞬间将战友推离,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其他人员的平安。1986年出生的张超,年轻的生命同样定格在了29岁。牺牲前他是一名飞行中队长,2016年4月,在执行任务时突遇空中险情,张超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被迫跳伞,不幸壮烈牺牲。战争年代,无数人用热血保家卫国;和平现代,同样的热血,诠释着不同的共和国英雄称谓。共和国勋章颁奖词2钟南山我国呼吸疾病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敢医敢言、勇于担当,提出的防控策略和防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在非典型肺炎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出巨大贡献。他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非典疫情中,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东非典防治研究,获国际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张伯礼人民英雄,指导中医药全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成为中国方案的亮点,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张伯礼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张伯礼用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无愧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张定宇人民英雄,扎根医疗一线的杰出代表,作为渐冻症患者,疫情期间仍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救死扶伤,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作出重大贡献。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陈薇人民英雄,长期从事生物危害防控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闻令即动,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共和国勋章颁奖词3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家们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彪炳史册。“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民族英雄。作为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位列新中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谱,他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姓名却一度少有人知,直到晚年,“中国氢弹之父”才广为人知。“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深爱中国古典文学的于敏曾经用《后出师表》中的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报国之心。虽然都是核弹,但是相比原子弹,氢弹研究技术难度更大。从掌握原子弹到掌握氢弹,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英国用了4年,苏联用了不到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不仅如此,中国研制的氢弹结构也是独一无二,被业界称为“于敏氢弹构型”。与很多“两弹一星”元勋不同,于敏从未出国留学,所以他自称“国产土专家”。他的这一特殊经历,加上卓越的才华,让中国氢弹的研制路径完全撇开了外国。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空投试验,彼时的国际环境下,这枚氢弹对我国战略安全起到的保底作用、基石作用,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都不过分。对于这朵蘑菇云,在试验现场的于敏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它对生活在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看着蘑菇云,于敏只说了一句“回去可以睡觉了,睡得踏实”。功成身退,这是历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秉承的信念,淡泊明志在于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于敏对中国氢弹研制居功至伟,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氢弹之父”,他给出的理由谦逊到让人难以反驳,“核武器研制是大科学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力量,我只是起到一定的作用……氢弹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一句话,把所有荣誉都归于国家与集体。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给一位老者亲自让座。如此高的礼遇,他受之无愧。他是黄旭华,我国国防科研领域的泰斗级人物,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毫不夸张地说,在特殊的年代,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秘密战线中的英雄。他们不仅默默无闻,甚至还要对至亲保守秘密,去哪里、做什么、什么时候走、什么时间回……一走数年,亲朋好友失去他们的消息都成常态。也许,经年之后,伴随着一件件国之大器的亮相,他们才又突然回到家中。上世纪50年代末,在“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下,从上海交大毕业的黄旭华被挑选参加核潜艇设计。核潜艇长什么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十余个顶级难题,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有了“轮廓”。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由于工作高度保密,黄旭华在亲友圈中消失了整整30年,连父兄去世,他都没能返乡奔丧。有一次,黄旭华突然从外地回到自己的小家,“爸爸,你到家里出差了”,听到女儿的这句话,他当即泪流满面。1987年,曾经有家杂志刊登了1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报道的正是黄旭华的故事。已至耄耋之年,黄旭华至今还没退休,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这是给另一位“两弹一星”元勋的颁奖词——孙家栋,这个名字,和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等诸多第一紧密关联。他几乎见证、参加和领导了中国航空航天的所有大事件,也是为数不多健在且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上的大师。科技进步永远没有终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不仅有为新中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还有为人类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大家”。袁隆平,从上世纪70年代发现一株野生雄性败育稻开始,引领着中国杂交水稻技术不断发展,创造了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收获了响彻世界的“东方魔稻”。屠呦呦,坚持40年、经过191次实验失败,最终创新性地使用了低温萃取方法提取出青蒿素,给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无数疟疾患者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本文标题:共和国勋章颁奖词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045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