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最后一课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最后一课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最后一课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最后一课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教学设想一、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神六梦圆蓝天、当奥运会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参考资料,少熬夜!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四、合作探究:1、在这最后一课中,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①气氛不同:喧闹——安静、严肃②人物不同:学生——还有其他人③学生不同:喧闹——坐在座位上④教师不同:穿着不同(一般——礼服)2、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课后第一题)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怕提问。““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参考资料,少熬夜!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2、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3、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4、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最后一课》教案设计2教学目的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教学设想教学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参考资料,少熬夜!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三、学习(1—10)节。教学过程:一、课前检测:(检查预习)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3.查字典,为黑体字注拼音:思量捂耳朵诧异哽住祈祷二、导入新课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三、讲受新课:(一)整体感知:要求: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总结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二)解决重难点: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宛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教师归纳提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参考资料,少熬夜!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宛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士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小结:(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2)文章写到普鲁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齐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宛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2.读讲(7—10节):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住,值得学习。四、作业:1.抄写词语:捂诧异哽祈祷喧闹郝叟踱参考资料,少熬夜!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平静摊开操练视察肃静推开锻炼观察安静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第二教时教学要点讲第11—23节。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复习: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1.指名读第11节。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士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
本文标题:最后一课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119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