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一篇】一、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5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班级共有学生60人。本班学生比较活跃、聪明,但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不端正。本学期我将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全册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六下阅读教材共24课,分7个主题单元,分别是“壮丽山川”“正义必胜”“诗文精粹”“探索与发现”“感悟人生”“咏物抒情”“师恩难忘”。另外,7个单元的“练习”中也安排了相应的阅读内容。本册教材亦如此前各册,是《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物化,“课标”的基本精神当然是我们品文的准绳。其次,编辑的预设思路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也是解读本册教材的重要依据。而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压卷之作,承上启下,在教材序列中自有其特殊地位和功用,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考量参数。当我们据此研读这1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会欣喜地发现,本册阅读教材均为难得的精品佳作。三、教学目标1、学习习惯。1)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2)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的朗读、背诵的习惯。3)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4)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5)学习写钢笔字的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6)学习写毛笔字的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7)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9)培养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10)培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11)培养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2、汉语拼音。参考资料,少熬夜!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3、识字写字。(1)认读147个生字。(2)能够按笔画顺序默写生字125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3)学习用钢笔书写,写得、端正、整洁。(4)练习写毛笔字,知道类型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4、口语交际。(1)能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语句通顺,有礼貌。(5)乐于参加问题,敢于发言,说清楚的意思。5、阅读(1)学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3)能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疑难问题,养成预习习惯。(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主要内容。(7)学习浏览,知识面,需要搜集信息。6、习作。(1)能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2)学习有顺序地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3)能修改有错误的句子。(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修改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2、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3、学习彼得从小就具有尊敬老人的美德;课前准备:参考资料,少熬夜!借助“自读引导”,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本文。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当别人赠送你有意义的礼物时,你会作永恒的纪念;当友人作别时,赠送的礼物常常是由物想起人。但也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往往会引起人的伤心。今天我们来学习弗·达尔写的1篇小说,题目是《离别的礼物》,看看这其中的礼物属于哪一种。二、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一)生字词:(展示投影片,要求学生注音、释义)1、悭吝()2、喋喋不休()3、尴尬()()4、戛然而止()(二)根据小说的三要素,要求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展示投影片中的思考题)1、小说中写了几个人?(彼得、爷爷、爸爸、那个女人)2、根据故事情节,课文应分为几个部分?(1)1—8节:写离别的前夜,彼得和爷爷在一起;(2)9—21节:写彼得的爸爸和那个女人回来,彼得巧妙地教训了那个女人。3、构成全文故事情节的线索是什么?(一条毛毯)三、新授:1、分析人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指出课文的具体内容)彼得:敬老、懂事、聪明(5、15、16、18节)人物爷爷:宽厚、慈爱(2、4、8、17节)爸爸:孝顺、软弱(12、21节)那个女人:悭吝、刻薄(12、21节)2、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求举例、说明)语言、心理、神态、肖像、动作3、归纳全文的主题:本文围绕彼得的为什么要送走爷爷的问题,通过不同人物对一条毛毯的态度,展开了善良与邪恶的冲突,提出了一个敬老的社会问题,对不敬老人的行为作了无情的谴责。四、质疑:若学生在质疑中没有涉及下列问题,则老师补充提出:1、第1节中写月色很好,为什么彼得和爷爷无心欣赏月色?2、彼得的第二次心理活动交待了什么信息?3、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持怎样的态度?五、积累感悟:重点突出要孝敬老人,并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平时对长辈的态度,谈谈如何尊敬长辈?六、课堂训练(附课堂练习)参考资料,少熬夜!七、总结(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八、布置作业:完成书后的作业题。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三篇】《怀念母亲》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3.积累语言。谈话导入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3)出示课题。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初读课文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如,题目的双重含义。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品读课文(一)抓课文主线。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参考资料,少熬夜!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二)品读思母之情。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1)学生浏览以上资料谈体会。(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指读或师范读。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思母的原因。教师相机引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三)品读思国之情。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1)谈谈体会,或是质疑。(2)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3)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设计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4)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设计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5)朗读其他相关内容。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11月16日……(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11月20日……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11月28日……(四)抒发情感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拓展升华1.赏读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怀念“母亲”的有关语句:“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惊心动魄的世界大战,持续了6年,现在终于闭幕了。在我惊魂甫定之余,我顿时想到了祖国,想到了家庭。我离开祖国已经10年了,我内心深处感到了祖国对我这个
本文标题: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12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