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 第三章 会计基本概念:损益表
第三章会计基本概念:损益表•一、收益的性质•二、与收益表相关的基本概念•三、收益表及其项目分类一、收益的性质•企业的基本经营循环•收入、费用与(净)收益•会计收益、应税收益、经济收益企业的基本经营循环•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原材料(采购)及劳动力等→生产过程→产成品→销售(应收账款)→货币资金。收入、费用与(净)收益•收入:企业向客户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服务而导致的企业现金流入及获得现金流入的权利。•费用:企业在为实现收入而进行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现金流出及未来支付现金的义务。收入、费用与(净)收益(续)•收益/利润(INCOME/PROFIT):收入超过相关费用的部分。(反之为损失)•净收益/净利润: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部分。(反之为净损失)收入、费用与(净)收益(续)•会计收益:按照(财务)会计原则进行核算所得出的收益。•应税收益:按照税法要求、在会计收益基础上经过调整计算所得出的收益。会计收益、应税收益、经济收益•经济收益:一定时期期末的企业价值与期初的企业价值之差。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差别主要有二:•——若要计算经济收益,就必须考虑当前未发生但“预期”可能实现的收益,即必须基于对企业未来获利能力的预测评估企业的价值。会计收益、应税收益、经济收益(续)•——若要计算经济收益,就必须估算股东投资的资本成本(如同企业应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显然,这两点都难于做到“客观”。因此,对于持续经营中的企业来说,现代会计能做的只是核算出“会计收益”而非“经济收益”。二、与收益表相关的基本概念•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假设•收入(实现)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一致性原则•充分揭示原则(含实质重于形式)二、与收益表相关的基本概念(续)•稳健性惯例(原则)•重要性惯例•成本/利益比较惯例•权责发生制(应计制)/收付实现制(现金制)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假设•为什么要进行会计分期?●如果不分期间,企业经营的结果只能到终止经营时方可核算而得。●分期的基本原因是,企业外部及内部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假设(续)•会计分期带来的问题会计难题------“长期(跨期)”业务会计处理的“合理”与否难于判断,从而为企业操纵“期间”利润提供了机会。会计分期(会计期间)假设(续)•现行的会计分期方法:•——“正式”的会计期间(年度)•——“中期”报告(半年、季、月)•——企业内部会计分期的“短期化”趋势收入(实现)原则•收入实现,是指由于销售货物或提供服务而产生的现金或现金要求权(应收账款)的流入。•原则上,“销售”业务完成(发生)的基本标志应该是交易对象“所有权”的转移。其具体要求是: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并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收入(实现)原则(续)•收入确认的金额,应该是销售所能给企业带来的净的收入额,亦即要扣除“销售退回”、“销售折扣”及“销售折让”等。(注:这并不十分严格,如“坏账”在实务中就被作为“费用”处理,而不是直接冲消“收入”。)(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目的:为了适当地核算出“特定期间”的利润。•方法:将相关联的收入与费用在同一会计期间入帐。具体即为:首先确定特定收入项目应归属的期间及应确认的金额;然后将为产生该项收入而发生的费用相应地在该期确认(包括期间及金额上的“配比”)。(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配比”的相对性:•——“收入”与“费用”的计价标准问题:“收入”按“现在”的价格标准计量;而很多“费用”则是按“过去”的价格标准计量的(如“折旧”)。•——有些费用很难说究竟与哪一项特定收入相关(如本期发生的“采购费用”,严格来讲应该在销售本期所采购商品的未来某一期间确认入帐)。(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附]“支出”、“成本”及“费用”关系辨析•支出:企业为取得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源所付出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的现金等值。•成本:企业所取得的经济资源(商品及服务)的货币计量(亦即已经及将来必须支付的现金及非现金资产的现金等值)。•费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耗费。(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支出”与“费用”关系:•〈1〉从企业整个寿命期来看,所有“支出”基本上都会成为“费用”------股利分配及企业清算时所剩余的资产除外;但在企业持续经营过程中,两者(“支出”与“费用”)之间无必然联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2〉持续经营过程中,“支出”与“费用”的关系方式有以下四种情形:•------本期的支出,即成为本期的费用;•------以往期间的支出(形成资产),在本期转化为费用;•------本期的支出(形成资产),将在以后期间转化为费用;•------本期的费用(应计而未付的费用),将在以后期间实际支出(支付)。(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支出”与“成本”关系:•〈1〉本期的支出,有些形成成本(资产),有些则直接形成费用;•〈2〉本期形成的成本(资产),有些在本期发生相应的支出,有些则已在以往期间或将在以后期间发生相应的支出。(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费用”与“成本”的关系:•〈1〉有些费用是直接入帐的(如出差费用),有些费用则是成本的转销(如销售成本、折旧);(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2〉费用须与“当期”收入相配比(但具体包括直接配比,即与一项具体的收入相配比,如销售成本,和间接配比,即无法与某项具体收入相配比,但确与当期经营活动相联系,这类费用被称为“期间费用”),成本(资产)则与“未来期间”的收入相联系;(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续)〈3〉与本期收入无直接或间接联系,但也无法与未来哪个或哪些确切的期间收入相联系(即无助于实现未来收入或未来收入很难衡量确定)的成本,应确认为本期费用,如研究与开发支出、员工培训支出、广告费用、自然灾害损失等。一致性原则•动机:保持前后各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会计主体一旦选定了一种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那么,在以后的同类事项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就不得随意变更;若变更,须有正当理由,并须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变更的情况、原因、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的影响。一致性原则(续)•不要求:“一致性”原则并不要求不同类型的业务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例如,企业部分资产按历史成本反映,但另外一些资产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反映。这种做法与“一致性”原则并不冲突。充分揭示原则•要求: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目的:防止那些会计原则未能具体规范、但就进行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而言确实重要的事项不作具体报告,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正确决策。稳健性惯例(原则)•基本原则:当会计处理面临不确定性时,宁愿低估而不是夸大净收益和净资产(净权益)。•具体要求:•〈1〉只有在绝对确定(即有把握)时,才能确认收入(从而增加净资产);•〈2〉只要有合理的可能性,就要确认费用(从而减少净资产)。稳健性原则举例•〈1〉A公司与B公司于2000年10月16日签定了销售合同,合同金额为560万元,计划于次年一季度交货。那么,A公司可否于2000年确认该项销售收入?稳健性原则举例(续)•〈2〉2000年12月31日,甲公司作为投资持有的某公司发行的股票的市价为15000元,其原帐面价值(成本)为19000元。那么,2000年12月31日是否应该确认该项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甚至转为盈利(股价反弹至19000元以上)的4000元损失?重要性惯例与成本/利益比较惯例•重要性惯例:会计旨在向用户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对于非重要事项,会计处理不必拘泥于上述“原则”。•成本/利益比较惯例:会计不必提供预期(社会)利益小于成本的信息权责发生制(应计制)/收付实现制(现金制)•权责发生制(应计制):以导致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行为”的发生时间为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现金制):以由收入带来的现金“收到”时间和由费用导致的现金“付出”时间为准来确认收入与费用的一种会计核算基础。•讨论:您认为哪一种核算基础能更“好”地反映企业地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三、收益表及其项目分类•收益表概述•收益表的项目分类收益表概述•名称:亦称“损益表”、“利润表”或“经营情况表”(注:会计学上更多使用“收益”,而非“利润”概念,原因是“会计学者”试图以此表明会计学中所指的“收益”(利润)与经济学中所讲的“利润”(收益)存在差别------抽象与具体之别。收益表概述(续)•内容:报告企业在特定时期所实现的净收益及其过程。•特点:动态报表。•格式:单步式/多步式•单步式:所有收入要素列于表的上部,所有费用要素列于表的下部,一次计算出净收益(或净损失)。收益表概述(续)•多步式:相关的收入与费用相互联系的列示,分步计算收益形成过程。通常包括------主营业务收益、其他业务收益、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步骤”。•现代会计采用“多步式”收益表。其目的是“利于分析收益的来源‘结构’,从而便于预测未来收益”。收益表的项目分类•销售收入(总额):企业在一定期间内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发票价格总额。但应注意------•商业折扣(Tradediscount),即就价目单价格所打的折扣,不反映到会计记录之中。•增值税(销项税)为价外税,故不反映在“销售总额”之中,营业税及一些附加税则例外。收益表概述(续)•销售净额:销售总额减去销售退回及折让、以及销售(现金)折扣的差。•销售退回及折让(Allownce):指客户退回货物的销售价格及因为商品有缺陷或存在其他不符合合同要求的问题而给予客户的价格折让收益表概述(续)•销售折扣/现金折扣(Salesdiscount/Cashdiscount):为了鼓励客户提前/及时付款而支付给客户的折扣。(注:从理论上讲,现金折扣也可以作为“财务费用”处理。但现行实务中一般将其作为销售总额的减项,如我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就是这样规定的。)收益表概述(续)•销售成本:已销售产品(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采购)成本。也就是存货成本的减少额。•销售(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指营业税金及各种附加税(费)。•毛利(主营业务利润):销售净额减去销售成本(及销售税金等)的差额。收益表概述(续)•其他业务利润:指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的收入减去相关费用及税金的差。•期间费用:包括------•营业(销售)费用:销售过程(商业企业也包括采购过程)发生的各种费用。(注:工业企业的采购费用通常应计入材料成本,小额费用不易计入者例外)。收益表概述(续)•营业收益(利润):毛利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再减去期间费用的差。•投资收益:企业对外投资(直接与间接、债权与股权投资)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企业生产经营(及投资)无直接联系的各项收入/支出。如资产盘盈、灾害损失等。收益表概述(续)•管理费用:企业管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财务费用:企业财务活动所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及汇兑损益。收益表概述(续)•营业收益(利润):毛利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再减去期间费用的差。•投资收益:企业对外投资(直接与间接、债权与股权投资)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与企业生产经营(及投资)无直接联系的各项收入/支出。如资产盘盈、灾害损失等。收益表概述(续)•税前收益(利润总额):营业收益加上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入,再减去营业外支出的差。•所得税:应计入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净收益:税前收益减去所得税的差。
本文标题:第三章 会计基本概念:损益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18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