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30字]张思德的事迹4篇
[30字]张思德的事迹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30字]张思德的事迹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张思德的事迹30字【第一篇】多少年来朱德与张思德家乡的人民总是自豪地说:“在解放军中,我们仪陇出了两个最著名的人物,一个是最大的官朱德总司令,一个是最小的官班长张思德”。而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长征中还有着精彩的相聚和颇为传奇的故事。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8月,红一、红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右路军和左路军过草地。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领。张思德所在班的班长张显扬与另外一些骨干,正是在这时候被红四方面军抽调给朱总司令担任警卫工作。还是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张思德就从随处可见的石刻标语“我们的红军总司令朱德也是仪陇人”中,得知了朱总司令是自己的老乡,他为此很感自豪。自从班长张显扬被派到朱总司令身边工作后,张思德多次找过张显扬,一则汇报班里工作,二则聊叙分别后战友的思念之情。一次,张思德跑去找张显扬时,恰逢张显扬不在,他正欲离去。朱总司令却叫住了他。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首长,张思德显得很紧张。朱总司令笑吟吟地问:“你是不是找你的班长张显扬啊?”张思德忙不迭地应道:“是,首长……我找班长……”不料朱总司令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了,你是我的小老乡,也是仪陇人,对不对?”不待张思德回答,朱总司令又说:“我是马鞍场的,你是六合场的。”听了这话,张思德心里一阵感动,他没想到朱总司令对自己的情况早已有所了解。接着,朱总司令又说:“听说你作战很勇敢,负过几次伤,在反六路围攻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挺机枪。小老乡,好好干,要为家乡人民多争光。”不久,张思德因表现突出,升为红四方面军总部通信班班长。这期间,他经常在首长间送信、传令,有了更多机会接触朱总司令。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为进一步解决吃的问题,朱总司令还提议举办一个草地“野菜博览会”。直属队和附近的部队都派来了代表,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采野菜大队。这一次,大家采摘了60多种可吃的野菜。朱总司令又嘱咐张显扬与张思德带人将这些野菜分类整理好,用水养起来,待办博览会时用。朱总司令一手操办的“野菜博览会”在草地上隆重开幕了。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60多种奇形怪状的野菜整齐地排列在红军大学的场地上,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兴高采烈地参观着这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博览会。一位红军战士指着牛耳大黄,瞪大眼睛惊讶地叫道:“这不是中药材吗?”正在一旁的朱总司令笑着说:“是啊!药材也来参加革命了,它也算是‘革命菜’了!”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朱总司令平易近人,与最基层官兵同甘共苦,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张思德。然而,张思德也许不知道,他在长征中的表现,也在朱总司令心头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张显扬回忆:胜利到达陕北后,一次中央军委警卫营要挑选一批优秀的战士和班长骨干。朱总司令亲自给负责遴选的干部推荐了言语不多、阶级觉悟高、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张思德。从此,张思德被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中央军委警卫营就是后来著名的八三四一部队——北京卫戍区某警卫师的前身。这个部队长期担任警卫中央领导的任务。后来,张思德到了毛泽东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伟大的长征,使张思德完成了人生的两次重大转折,来到了毛主席的身边,从而使张思德与《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著作紧紧地连在一起,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伟大的长征成就了我军著名的英模——张思德!张思德的事迹30字【第二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1915年4月出生于大巴山深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2月,张思德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神奇般地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思德始终牢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坚持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在实践中一丝不苟地贯彻。1944年初,张思德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生产运动号召,主动到安塞县石硖谷办生产农场,担任副队长。白天,他巡回各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还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抢先钻到窑的最里边捡木炭,手里包的破布着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后继续干。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和战友小白决定再新挖几个窑,多烧些木炭。当挖到中午时,突然窑顶掉下几块碎土,出现险情。张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将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把张思德埋在下边。战士们和老百姓从四面赶来,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没能抢救过来,他牺牲时,年仅29岁。革命需要在枪林弹雨下抛头颅洒热血,也需要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战士,他服从组织安排,甘心在烧炭的平凡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荣殉职。毛泽东给予他高度评价:“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今天,冬季已经不再寒冷。红色的歌声,依然飘扬在大巴山。张思德的事迹30字【第三篇】“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1944年9月8日,在延安枣园村西山脚下的一个小操场上,毛泽东同志参加了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第一次以“为人民服务”为题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是对张思德29年短暂生命历程的高度赞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张思德精神代代传。在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故乡——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当地人民群众在张思德精神的鼓舞与感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用勤劳的双手让家乡旧貌换新颜。在陕西延安,“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当地群众中。为民的模范务实的榜样木质房梁上雕刻的“福禄”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点点青苔爬上了门外水井的石壁。井旁,“张思德诞生地旧址”石碑在蒙蒙细雨中伫立着,庄严肃穆。1915年4月21日,张思德出生在仪陇县六合场(今思德镇)禹台山下的韩家湾村,并在此度过了童年时光。原本,人们只唤他的小名“谷娃子”,直到1933年10月4日,谷娃子在仪陇县东南重镇立山场迎来了他期盼已久的红军队伍。“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一位红军战士问道。“我叫谷娃子,今年十八了。”“谷娃子应该是你的小名吧?你难道没有大名吗?”“有。我娘说我是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长大的,给我取名张思德,可是从来没有人叫过。”“张思德这个名字好!从今天起,从我开始,大家都叫你张思德了。张思德——”“哎!”张思德响亮地回答。那一天恰逢中秋佳节,比节日更值得庆祝的是,张思德从立山场镇将红军迎到了他的家乡六合场。红军在六合场成立了乡、村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少先队,张思德当上了少先队队长。从此以后,这位一身正气的少年就“跟定”红军了。1935年,张思德跟随红四方面军长征,三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长征期间,张思德勇敢机智,曾只身泅水过江,夺得敌人的渡船,为红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条件;在川西茂洲地区,他一人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士们亲切地誉为“小老虎”,并一时传为佳话。1936年10月,张思德随部队到达陕北,并于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延安要修建大礼堂,战士们与群众在一起安装房屋的梁柱时,梁柱意外倒塌。工地一旁的张思德一个箭步冲上去扛住了大梁,避免了对群众造成伤害,自己却被砸伤。正巧毛主席路过现场,立刻赶过去查看并慰问张思德,“好同志,共产党人就应该有你这种扛大梁的勇气”。毛主席由此记住了张思德。1942年11月,张思德调任中央警卫团第1连当战士,在毛主席内卫班执行警卫任务。延安时期,粮食严重不足,作为通信班长的张思德为了让班里的战士多吃一些,每次总是吃饭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撂下饭碗,出去干活儿。1944年,张思德响应党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号召,主动报名参加中央机关生产小分队,到距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农场组织烧木炭。上工前,他总是提前到工地悉心准备;休息时,就和当地群众聊天,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大家解决问题。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突击队的战士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危急时刻,张思德将另一名战士推出窑口,自己却被埋在坍塌的土堆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出生于平凡而普通的人家,最后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张思德是一位平凡的英雄,他用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张思德干部学院执行院长何绪德用六句带有“实”字的句子总结了张思德的一生,“他拥有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英勇憨实的顽强斗志,清廉踏实的优秀作风,诚信忠实的崇高品质,为民务实的奉献情操,张思德是一位价值丰实的时代楷模”。榜样有力量学习有方向在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让年轻的讲解员潘雪婷记忆犹新。“今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巡视展馆时,看到中国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老人的照片前,围满了小学生。人群中央,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向孩子们讲述黄旭华的事迹。”潘雪婷说,老人是黄旭华曾经的同事,参观时意外发现这里挂着黄旭华的照片以及他的事迹简介。“当老人讲到为潜心研究核潜艇,黄旭华30年未曾回家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连称不敢相信。老人告诉孩子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在工作时尽忠职守、兢兢业业,也可以体现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听到这里,潘雪婷深受感动。在仪陇,为人民服务的故事还有很多。81岁的唐向东老人精神矍铄。在当地,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作“活着的张思德”。1967年担任张思德纪念室解说员时,因长相相仿,雕塑家曾以他为原型,完成了展示张思德英雄事迹的98幅绘画和一组雕像。讲起过往经历,唐向东感慨万千。“11年的军旅生涯,张思德站过岗、送过信、开过荒、烧过炭,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色,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爱岗敬业。”唐向东说,自己曾辗转近10个工作岗位,每次他都以张思德为榜样,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全心全意完成任务。“这是比‘当模特’更骄傲的事!”在延安,有支“延安枣园张思德电力服务队”,这支10余人的队伍承担着两个乡镇近两万人的供电任务,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张思德”的身影。在仪陇,有“张思德服务联盟”,涵盖了电力、供水、燃气等18支服务队上千名队员;在甘肃、陕西等地,也活跃着“张思德服务队”,旨在将“为人民服务”精神发扬光大。他们用高尚人格塑造起践行张思德精神的时代群像,深度折射出先进典型的时代价值。每年,有300余家来自各地的单位走进张思德干部学院学习张思德精神,接受党性教育
本文标题:[30字]张思德的事迹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24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