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财务会计--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问题(PPT 72页)aga
12019/9/22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主讲人: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栾甫贵22019/9/22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了多次较大的历史性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九个阶段:草创阶段(1949-1951年)“苏化”阶段(1952-1957年)“虚无”阶段(1958-1959年)恢复阶段(1960-1964年)删减阶段(1965-1966年)抗争阶段(1966-1980年)重建阶段(1981-1984年)开放阶段(1985-1992年)协调阶段(1993以来)32019/9/22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问题持续、稳定、不断提升的会计制度变迁,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本讲座主要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为例,就1978年以来主要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容、背景等问题做些总结、回顾与探讨。42019/9/22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问题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三、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1993以来)四、会计制度的改革规律五、我国会计制度的未来5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财政部于1973年12月22日发布、1974年1月1日实施了《国营企业会计工作规则(试行草案)》、《国营工业企业会计科目》、《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报表》和《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规定了28个会计科目,首次将会计科目分为资金占用类和资金来源类,允许企业采用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特别推重增减记账法。6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1974年施行的会计制度,是“文革”期间产生的适用于闭关锁国计划经济环境的会计制度,也是改革开放以前最后一个会计制度。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个会计制度改革,是财政部1980年9月18日颁布、1981年1月1日实施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7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环境分析8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一)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1.适应国家财经政策,调整会计科目1974年以后、1980年以前,根据国家财务制度的需要,增加了“待核销基建支出”、“超储积压物资”、“应补定额补贴”、“应付工资”、“应交折旧基金”、“应付引进设备款”6个科目,加上原来(1974年会计制度)的28个会计科目,共34个科目,在此基础上1981年的会计制度净增加了16个科目,计50个会计科目。净增加的16个会计科目如下表:9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分解增加科目(8个)新增科目(10个)减少科目(2个)原科目分解后科目材料原材料、燃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其他货币资金、专项应收款、利润分配、应交资金占用费、应交税金、专用拨款、专用借款、专项应付款在途材料工资生产费用基本生产、自制半成品、辅助生产、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国家资金固定基金、流动基金10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主要变化的科目:(1)适应“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办法,要求设置“应交税金”科目。(2)适应流动资金的全额信贷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改贷要求:♦将原“银行借款”分解为“流动资金借款”和“基建借款”科目;♦将“国家资金”分为“固定基金”和“流动基金”科目;♦增加“应交资金占用费”科目、“超储积压物资”科目。11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2.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丰富会计报表(1)保留:资金平衡表、利润表、商品产品成本表、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表、专用基金及专用拨款表、利润留成计算表;(2)增加: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生产费用表和基建借款及专项借款表;(3)主要特点:资金平衡表分为固定资产与固定资金、流动资产与流动资金、专项资产与专项资金三段,并要求各段内部保持平衡,形成了著名的“三段式”平衡关系。12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3.不规定记账方法与1974年的制度不同,新制度没有对记账方法作统一规定,而由于当时增减记账法的广泛使用与借贷记账法的恢复,有关《工业会计》教材中大多以这两种方法同时标记会计分录。13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二)环境分析1978年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上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也转移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有关会计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等发生了重大变化,1974年的会计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环境要求,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14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1.政治环境: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会计制度彻底松了绑,“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论断再一次显示了重要作用,为拯救“文革”中倍受压抑和打击的会计制度迎来了黎明的曙光。15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2.经济环境: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十一届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坚决实行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减少会议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16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3.法律环境:适应经济环境变革的需要,建立改革开放的法律制度1979年7月1日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9月10日发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影响:构建了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审视和改革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法律环境,新制度中增加了“应付引进设备款”科目。172019/9/22一、会计制度的恢复重建(1981-1985)4.学术环境:解放思想,求真务实1978年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年初葛家澍教授在《中国经济问题》杂志发表了《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的论文;1979年12月26日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影响:为改革开放后首次会计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18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一)主要改革内容1981年的会计制度实施以后,又经历了1985年、1989年两次修订,除了会计科目分别增加到60个和67个以外,还引进了一些国际通行的会计概念和会计方法。下面主要对1989年的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做些简要分析。19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1.根据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调整会计科目(1)取消“应交折旧基金”,建立“更新改造基金”;(2)严格控制工资总额,增设“工资基金”科目;(3)拓宽融资渠道,增设“应付债券”科目;(4)发展商业信用,增设票据类科目;增设了“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科目,并在“其他货币资金”中增设“银行汇票”和“银行本票”科目;(5)重视无形资产,增设“无形资产”科目。20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2.适应多种经济形式的需要,放弃资金平衡表的三段式平衡模式国务院1985年9月11日批转《关于增强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6年12月5日颁布《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若干规定》。资金平衡表一改近十年的“三段式”平衡要求:资产分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流动资产和专项资产五个部分;来源分为固定及流动基金、借入资金、结算资金和专项资金四个部分;失去了左右分类对照平衡的基础;在补充资料中增加了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内容;成为我国会计报表改革的一项重大进步。21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3.满足经济核算的需要,完善成本开支范围、规范成本计算方法1984年以前,我国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关成本管理的法规;1984年3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4月25日起财政部发布了《国营工业、交通运输企业成本管理实施细则》等行业性成本管理实施细则;1986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22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1)明确了成本开支范围《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规定了11项内容的成本开支范围,主要包括:材料费、折旧费、购置样品样机和一般测试仪器的费用、工资及福利费、工会经费及职工教育经费、“三包”费用、废品损失与停工损失、财产和运输保险费、流动资金贷款利息、产品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23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不得计入生产、销售成本的六类费用:▲应在基本建设资金、各种专项基金和专项经费中开支的费用;▲应在企业留用利润中开支的奖金;▲超出国家规定开支标准部分的各项费用支出;▲基本建设借款和专项借款的利息;▲应在企业留用利润中开支的各项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关的其他费用。24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主要变化: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增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内容,如契约、合同公证费和鉴证费,咨询费,专有技术使用费,广告费,商标注册费等。25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2)规定了成本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明确了实际成本和权责发生制原则;♦规定了低值易耗品的一次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规定了成本计算期;♦确定了配比性和一致性原则;♦要求成本核算必须划清的三个界限:划清本期成本与下期成本的界限,划清在产品成本与产成品成本的界限,划清可比产品成本与不可比产品成本的界限。26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3)规定了产品成本项目和成本计算方法▲将成本项目分为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五项;▲要求企业根据产品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规定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约当产量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规定了结转产品销售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分批实际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要求产品销售成本的结转必须以销售收入的实现为前提。27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二)环境分析1989年的会计制度,是一部承上启下的会计制度,其中关于商品经济环境的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报表调整和成本核算原则等改革,不仅是对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贡献,也为1993年会计制度的改革与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28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1.政治环境: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发展多种经济形式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1984年12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的经济技术交流;1988年9月30日,十三届三中全会公报:通过建立在国家宏观控制下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机制,提高经济效益。292019/9/22二、会计制度的国际借鉴(1985-1993)2.经济环境:构建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加强和完善各项经济制度建设1983年6月6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三种管理办法管理经济;1986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工业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企业要从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要注意研究市场
本文标题:财务会计--我国会计制度改革问题(PPT 72页)aga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31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