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交往理性-议题式教学的深度转向
交往理性:议题式教学的深度转向自课堂变革以来,为打破教师对课堂的话语控制权,人们开始重视课堂师生交往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近年,议题式教学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抓手,课堂上通常是教师围绕议题引领学生进行探究。但由于师生交往的单一性与直接性,往往忽视学生的建构与生成,拘囿于“教师发起—学生回应—教师评价”的循环模式,使得学生泛泛而谈,思维浅表。即便有少数政治教师开始设置饶有兴趣的“议”境,转变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桥梁,但与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尚有一段距离。一、指向:议题式教学需要交往理性自课堂变革以来,为打破教师对课堂的话语控制权,人们开始重视课堂师生交往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性。交往理性不仅逐渐成为思政课堂变革的重要基点,是对学生素养发展需要的有效回馈,也是议题式教学得以发挥应有功能的必然要求。交往理性指向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正确观念的生成与落地。传统思政课堂中,师生交往关系主要表现为讲授者与听讲者的控制与劝导关系,学生很少且很难有机会掌握课堂交往的主动权并进行理性思考。而这与以“议中学”为核心特征的议题式教学相悖,议题式教学是在协作平等、互相接纳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指导下,倡导在探究性、思辨性的话语交流中重视知识和经验的理性输出。这就要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讨论有争议性、有思辨性的议题并进行反复协商,达成“去粗取精”和“求同存异”的理想效果,从而将对话过程中的推理论证逻辑内化为自身的认知逻辑,在遇到相似问题时,学生能够自主地把推理论证能力重组迁移到新情境之中,解决高层次的复杂问题,潜移默化地实现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在交往理性的议题式教学观照下,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民主平等关系,呼应的正是当下重点关怀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在活动性课堂中进行与自己、他人和知识的理性交往,习得能力与品格。于此,核心素养中涵养的关键能力、正确观念等基本要素可以借助理性的交往这个中间桥梁落实到教学之中。二、走向:议题教学的理性交往路径1.议题描述:在给定的议题中分析归纳学科知识原理并解释议境现象。描述环节的交往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交往过程之中教师不仅要解读基本概念和学科基本原理,还要能解释较为简单的社会生活现象,实现情知关联。这一过程是用“议”的方法来解释给定情境,所以在交往时不能单刀直入地进行深度学习而讲究深入浅出地浅表交往。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可以与教师谋求平等交往的契合点从而有效地直入议题主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通过与知识的交往、与同伴的交往围绕给定的情境推导、验证掌握新知识新观点。描述交往环节,学生共同参与给定情境,切身体会相关社会现象,在简单的游戏任务中获得“是什么”的知识;而教师是在最后的结论处进行适时点拨。这虽是浅表的师生交往,但却是理性交往的起初环节,是推进议题教学的有力杠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参与议题的热情,让学生的交往更有动力并对议题所涉及的知识进行有效补充。2.议题论证:在辨析的议题中商议争议多层次的原因并解剖议境冲突。在描述交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是浅表的、零碎的。进入到论证交往环节,需要教师在调动学生热情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实现知理联动、情理相联,剖析原因。为澄清问题冲突,在交往时主要用商议和争议的方法。教师借助系列情境设置步步引导,学生在议论中进行交互式学习,从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从而建构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脉络。论证交往环节,学生共同参与辨析式情境,寻求“为什么”的知识;教师需要在组内与学生交往,更需要引导组际间发生交往辩论的思维火花。这一过程是师生深度交往的关键一步,不仅是学生针对预设议题情境进行思考、分析、争论,更需要引导学生在化解冲突达成一致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为决策交往环节做好铺垫,使学生的思维交往更有张力。3.议题决策:在延伸的议题中反思预测与之对应方案并解决议境问题。决策环节的交往是学生打开思维视角的环节,是学生可以不拘囿于书本局限且可以自圆其说的宽松交往环节。因此,在交往过程之中师生以议题为焦点,对问题提出若干具体方案与措施,实现由理入情,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与教师通过近距离交往共商破解问题之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通过深层次交往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学生完整思考问题奠定基础。从论证交往环节深入到决策交往环节,需要教师多维度有方向地引导学生有话可说并讲明事理。为解决问题冲突,在交往时仍然需要用商议的方法,但此时是一种协商式民主。此时的师生交往表现为聚焦信息、解决问题,促进对议题的更深入理解,从而形成鲜活的学科体系。4.议题迁移:在创新的议题中拓展追问各种具体方案并解构议境内核。一节课堂不能仅仅是解决一个理论性问题,还要解决实践性问题,需要在创新的议题中落实议题所涉及的内核素养。创新性议题可以是教师发起,也可以是学生在互动交往中产生。这一阶段的交往是师生的高层次交往,特别强调学生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之后所形成的独到的所思所想。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交往中充当的是“放权者”的角色,而学生是在更大的权限范围内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思维交往的效力,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三、导向:议题教学的理性交往策略议题式教学的四个交往层次对应不同的教学议境,完成四个维度的交往任务,实现浅表交往到理性交往的步步深入,这是非线性的议题教学交往。影响理性交往的因素很多,但每一个环节的关注点起着关键性作用。1.夯实交往支撑点,解决“是什么”之议的问题。“是什么”之议是交往的描述环节,是课堂交往的起始环节。因此,在交往时要依照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以文本、议境、生活为支撑,处理好文本、议境、生活与知识的关系。第一,恰当解释文本知识。文本知识是对世界的一些看法的提炼与总结,教师在课堂交往时可以通过具体圈划限定词、概括语句,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实现知识的逻辑闭合。第二,恰当选择议境模型。释理的价值在于理解和运用,教师在交往时需要选择一定的简单议境,学生能够通过圈划的有效文本与情境中的关键信息实现情知关联。第三,知识和议境都是源于生活的,要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理解相关科学知识,从而催生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同感,有意识地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学科知识,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一环节的交往是在与学生建立交往共同体,寻找师生交往的支撑点,这与你问我答的直接交往不同,是通过一定的外部设计引领学生进行内化的交往过程,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知识、议境与生活的关联聚焦到了自身,此时的交往更有热情,学习更有动力。2.扭住交往核心点,解决“为什么”之议的问题。“为什么”之议是交往的论证环节,是课堂走向深度交往的关键环节。因此,交往的核心便是根据冲突的强弱选择不同的方法,追根溯源,化解冲突。教师在交往时可通过引导学生互相商议或争议的方法澄清冲突。第一,运用商议的方法化解冲突较弱的问题。“议”不是个体的单向作战,是一群人的互动交往行为,一般的活动步骤表现为“组建商议小组—个体独立钻研—搜集相关材料—小组相互交往—成果汇报展示”。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要通过活动方案规定学生交往的时间、频次、方向等,使学生的交往商议有章可循,减少商议的随意性。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处于动态的指导和校正状态,确保学生的交往服务于课堂教学。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可引入学生自评、他评的方式给予交往过程中肯的评价,促进学生交往的可持续性与高效性。第二,运用争议的方法化解冲突较强的问题。在交往时要妥善安排非此即彼的两难困境或者辩论式议题引导学生的相互争论。学生要置身于议题之中直面冲突,一般的活动步骤表现为“组建争议小组—个体独立钻研—搜集相关材料—小组组内讨论—组际互相辩论—组际交换辩论”。在观点形成前,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鱼骨图的方式,写出关键词,相互交往从而汇总组内各种支撑观点;在观点形成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诘问、互换立场的方式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使冲突成为促进交往民主的发展动力。3.紧扣交往生长点,解决“怎么做”之议的问题。“怎么做”之议是交往的决策环节,是课堂实现深度交往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前期交往成果的重要检测。因此,实现学生交往的生长点是在辨析冲突的基础上解决冲突,促进学生在决策交往的反复斟酌过程中直面问题。第一,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议题为抓手,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参观访问等方式,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对搜集资料进行取舍、分类、分析等,为提出对应举措奠定基础。第二,课堂上,要求各小组在基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知识,斟酌并表达自己独到的差异化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方案,并由师生根据其可行性、成效性、简易性对方案进行评审,予以综合评价。基于决策的开放性,需要学生调动跨学科知识与多层次的关键能力与品格,要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如交往时主体性的发挥、交往组织能力的提升、学习获得感的增强等等,并积极给予正面的交往评价,推动学生学习力的生长与飞跃。4.把握交往制高点,解决“怎么样”之议的问题。“怎么样”之议是交往的迁移环节,是课堂深度交往的拓展延伸环节,是对议题式教学的及时巩固和深化。因此,要积极把握交往的制高点即实现知行合一的目的,激励学生在课堂表现、素养达成、实践导向中的探索积极性。第一,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交往。通过视听资料、数据图表等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鼓励学生对问题予以个性化表达。第二,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无论是理性交往还是议题式教学都是为素养的达成服务的,如之前提及的畅想公平案例,是由学生思考“我们还需做些什么助力小康社会,我们将在怎样的新时代中体会公平与美好”,通过系列问题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反思,进行事实判断与价值选择,从而提升交往效果。第三,加强实践导向的交往。知行合一是思想政治课的应然特征,课堂交往应从知向行发生重大变革,行是交往的落脚点。在课堂最后的交往阶段,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网络与现实参与渠道,校内参与与校外参与并举,如“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志愿者服务”“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鼓励学生在与社会、他人的社会交往中深化认知,形成认同,提高学习践行能力。作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展开议题式教学时应把握交往理性对于议题描述、论证、决策、迁移四大环节的重要性,引导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实现教学深度转向,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保驾护航。
本文标题:交往理性-议题式教学的深度转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352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