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范例3篇
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范例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范例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摘要:随着财务运行机制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对事业单位而言愈发重要,成为公共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专项资金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部分,有利于专项资金发挥政府资金导向作用,有助于事业单位履行公共服务保障功能。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是提高财政资金社会效益的基础,是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关键。文章从专项资金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提高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借鉴。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思考事业单位,指的是政府机构以国有资产设立的,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的社会组织,是以政府职能、公益活动为主要宗旨的单位。专项资金作为国家配置公共资源的重要手段,是政府部门下拨事业单位具有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对改善公众生活水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通过财政改革的逐步推进,事业单位虽然不断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时刻威胁着专项资金的安全完整。为了落实公共财政理念,实现政府调控功能,必须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为公共事业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资金条件。一、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2016年5月17日,国家审计署2016年第一季度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踪审计结果,发现有亿元专项资金未及时统筹使用。其中,亿元专项资金未按规定统筹使用,亿元专项资金统筹后仍未及时使用,剩下亿元资金闲置。此外,审计署重点审计林业贷款贴息、中央基建投资、成品油价格补助等项目,发现财政专项资金部分领域骗取比例高达37%。目前,为了盘活“沉睡资金”,事业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专项资金进行清理,但这种清理治标不治本,属于运动式指标导向,专款专用和独立核算已然失效,反应机制运行出错,专项资金失去政府职能,这对社会文明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毫无益处,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更迫切地需要改变。二、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制度体系不健全第一,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关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规定有“两制度”和“三准则”,但缺少法律专门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事业单位建立的相关制度源于理论分析,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践性,还存在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完善、规定不科学的问题。第二,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建立了较完善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但由于宣传的不到位、流程的不完善以及员工的不重视,导致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无法落实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其对专项资金管理的指导和约束。第三,绩效考核缺乏有效性。有效的绩效考核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保障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然而部分单位缺失有效的绩效考核体制,绩效指标不科学,考核流程不规范,绩效考核体系陷入形式主义,专项资金管理无法有效开展。(二)资金使用效率低首先,专项资金主观上被事业单位认为是“自己的钱”,而资金定额的指标不详细、分配不合理以及资金略偏低,事业单位重点考虑的是如何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忽视了拨付后的管理工作,使得财政资金难以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在对专项资金进行预算编制时,多数事业单位缺乏科学合理的预算指标、依据、方法,大多属于“切块”预算,主观性极强,结果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闲置,形成沉淀资金,而另外一些单位专项资金严重不足,无法保障政府职能的实现。最后,专项资金是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必须用于规定的项目,但某些事业单位擅自调项、扩项、缩项,非法挪用、占有、拆借专项资金,随意改变资金使用方向,将日常公用经费项目化,导致支出结构不合理和使用效益不尽意。(三)公开透明度不足目前,除购置、修缮、基础建设等少数项目指明用途外,多数专项资金仅限于预算金额和项目名称,未说明具体项目内容,预算用途也未明确,导致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监督缺乏依据,监督管理机构难以把关。同时,多数单位监督方式落后单一,专项监督多而日常监督少,事后监督多而事前事中监督少,某项目监督多而全方位监督少,建立的绩效监督机制不完善,缺少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监督处罚力度不够,绩效监督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在内审部门、事务所以及审计署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申请、拨付、使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部分单位与监管机构合谋,修改审计结果,甚至不公开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无法反映真实情况,专项资金管理的公开透明度较低。(四)财会人员能力差部分事业单位财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薄弱,对专项资金认识不到位,混淆专项资金和日常经费,将应进入日常支出的差旅费、会议费、交通费等错误计入专项资金,更无法胜任预算管理、项目审查、决算编制等工作。而随着财务管理的多元化和信息系统的普及化,财会人员除了具备专业财务知识外,还必须了解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熟练使用信息系统,但多数事业单位的财会人员不具备除财务知识外的其他知识,也无法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预算编制、会计记账等工作。专项资金管理是一项与钱财打交道的工作,意志薄弱的财会人员难免会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侵蚀,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挪用单位专项资金,将公共财产占为己有,无法做到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他们的道德素质有待加强。三、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指导约束管理工作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建立专门规范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法规和制度,结合理论与实际,规范制度格式,完善法规内容,提高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切实执行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加大制度宣传,不断健全执行流程,提高员工重视程度,落实资金管理制度,从而指导和约束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最后,健全绩效考核体制。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模、级别、业务等情况,科学设立绩效指标,规范考核流程,严格杜绝“关系主义”,避免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二)增强专项管理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第一,纠正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的认识偏差,细化资金定额指标,区别对待事业单位,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进一步改进专项资金的预算指标、依据和方法,细化预算指标和资金使用,准确度量资金需求,逐步消除“苦乐不均”,实现专项资金的最优配置。第三,严格遵守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合理界定资金管理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三)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保障资金公开透明在下达资金拨付文件时,详细说明项目内容,明确资金预算用途,建立专项资金监督依据,为监督管理机构的工作提供支持。不断创新丰富监督方法,加强日常监督,实行动态监控和全方位监督,健全绩效监督机制,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保障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重点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公开除依法保密外的专项资金使用方向、发放对象以及申请条件,结合内部通报和公开曝光,提高审计监督群众性,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强化人才培养管理,提高财会人员能力为了完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应当强化人才培训,提高综合能力。首先,加强财会人员对专项资金的认识,积极开展“再学习”活动,使之意识到优化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断夯实专业知识。其次,大力宣传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对财会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全方面财会人才。最后,事业单位应当重视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道德素质教育,加大违法乱纪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财会人员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总之,随着财务运行体系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以专项资金特点为导向,从制度体系、资金使用、监管机制、人才培养四个方面,加强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管理,为我国财政改革的推动提供保障。限于作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所探讨的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难免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事业单位有所帮助。参考文献:[1]冯俊芳.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6(03).[2]毕海燕.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及其优化分析[J].财经界,2016(06).[3]赵强.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6(10).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各项专项资金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同时,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监管力度也有所增强,尤其是对于各项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为此,在这里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专项资金是为了实现某一事业的发展或者是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而专门安排的资金。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并且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而直接影响到了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效果。为此,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的探讨有其必要性。一、专项资金管理问题1.财务角色弱化目前我国财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管理中,财务控制意识过于薄弱,存在着财务角色弱化的现象。根据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比如:在一些财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只是进行简单的资金支付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而对于具本的决策和业务并不了解,这样,不仅没有发挥出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不利于对专项资金的事前、事中控制。因此,在这样的资金管理环境下,财务人员无法针对业务进度进行资金支付的合理安排,从而造成资金管理出现真空现象。2.组织工作不到位专项资金预算组织工作不到位也是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管理会计中,预算管理作中重要的管理方法之一,主要就是通过事前的预测,对未来的资金管理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与认识,并且通过预算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控制作用,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预防和控制不必要的支出。比如: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并没有进行统计的预算,虽然一些单位实施了预算,但是也是极为简单的设计,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工作效率不高。3.支出管理薄弱专项资金支出管理薄弱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专项资金缺乏相关的硬约束,比如:一些事业单位并没有有关于专项资金支出的控制与监督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各项费用的支出基本上都是采用实报实销的方法,同时,经办人员也缺乏应有的控制意识;二是专项资金支出进度与事业发展难以保持一致性,从某种角度上讲,关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所有财政事业单位都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无法跟上项目的进展,不仅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而且影响到项目的正常进行。二、专项资金管理对策专项资金的使用与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针对以上提出的专项资金管理问题,以上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具体强调以下几点:1.重视财务角色的重要性针对财政事业单位财务角色弱化的问题,相关的管理人员和负责人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强财务控制意识,并且明确相关的财务职能,从而保证财务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财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专项资金管理中,财务人员除了要加强资金支付以及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同时,还要加强财力决策以及相关业务的了解,充分发挥出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重要性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专项资金的事前、事中控制,优化专项资金管理环境。其次,财务人员要针对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避免资金管理出现真空现象,要求对财务内部进行明确的分工与岗位职责的界定,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控制与决策,强化财务室的职能作用,同时,财务人员还要参与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并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和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力人员对项目进度及时了解,合理进行付款安排,从整体上提高对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视程度。2.完善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体系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我国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存在着预算组织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需要财政事业单位针对具体的问题,完善编制程序,建立统一的编制表格。首先,预算管理作为专项资金管理方法的一个重要方法,必须通过预算工作加强事前预测,找到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因素,有效地预测专项资金在未来项目
本文标题: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范例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89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