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会计学基础》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会计的基本核算原理与方法;理解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工作的组织,并具备一定的会计实际业务的操作技能,从而为进一步学习《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际基础。教学安排:章节安排课时安排备注第一章总论3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3第三章复式记账3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15习题课3学时第五章会计凭证3第六章会计账簿3第七章账户分类3第八章财产清查3第九章会计报表6第十章会计核算组织程序4第十一章会计工作的组织2合计48使用教材:《会计学基础》,中国人事出版社参考书目:1《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2.《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2006年2月。3.《基础会计》李桂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出版4.《中国税制》马海涛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5.《会计学》(上、下)[美]查尔斯·T·亨格瑞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6.《会计学》21世纪工商管理硕士[MBA]规范教材核心课程陈良华戚啸艳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章总论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涵义2第二节会计的目标与会计职能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第四节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与方法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于初学者,学习本章的目的在于要求学生懂得什么是会计,对于会计学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于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一些初步了解,认识到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具体要了解会计的历史发展过程;理解并掌握会计的定义、目标与职能、核算程序与方法;重点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的重点包括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方法。本章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初学者讲清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例如讲解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与13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教学方法:本章的特点是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比较多,学生初次接触,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因难。因此在讲解时应有所取舍,根据授课对象选择内容。在讲授本章时,尤其是基本假设与一般原则部分还应该多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尽量做到深入浅出,举一反三。课程进程安排:本章学习时间为3学时,第一节0.5学时;第二节0.5学时;第三节1.5学时;第四节0.5学时。第一节会计的涵义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一)会计产生的动因(二)会计的发展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三)会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会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会计和这些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会计的发展。二、会计的概念代表性的两种观点,一种称为“管理活动论”,一种称为“信息系统论”。事实上这两种观点并不是对立的,是从不同的侧面考虑问题。会计的定义表述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经济信息的收集,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促使人们权衡利弊、得失,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2、会计的职能是核算和监督;33、会计的计量尺度主要是货币;4、会计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节会计目标与会计职能一、会计目标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会计的目标是要提高经济效益,这是会计的基本目标(根本目标)。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与企业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并实现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会计学的研究,会计目标的设计至少应当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哪些信息?会计如何来提供这些信息?二、会计的职能会计的职能是指它的本质功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应该明确它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基本职能主要有两个:核算和监督。(一)会计的核算职能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客观报告的工作。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二)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事业行政单位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会计监督的特点:(三)会计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的关系会计核算是基础,会计核算必须以会计监督为保证。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基本限定。我国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四项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1、定义: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明确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和界限,解决了会计为谁工作的问题。它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2、会计主体前提的意义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二)持续经营41、定义:持续经营是指在会计主体可以预见的将来,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不会发生破产或清算,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假设规定了会计的时间范围。《企业会计制度》对这一前提的表述:第六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2、意义(三)会计分期1、定义:会计分期是指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规定会计信息的提供期限,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时间间隔相等的期间,这些期间被称为会计期间。每一个段落称为一个会计期间,通常称一年为一个会计期间,也叫会计年度。《企业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司起讫日期确定。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会计分期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二者都是对会计主体时间范围的假定,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一个补充。2、意义:会计分期假设的意义在于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长度。(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应当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第八条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可以选定其中一种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报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确立了这个前提后,才需要确立实际成本和谨慎性等会计原则。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确定为12项,会计制度中规定了13项,它们是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根据各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又划分为四大类:总体性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要求、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一)总体性要求总体性要求原则是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必须遵守的一般原则,要贯穿在会计核算的所有方面。总体性要求原则又包括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客观性原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2、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不同会计主体在同一会计期间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可以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横向可比)53、一贯性原则。一贯性原则是指一个会计主体所使用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应当尽可能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纵向可比)一贯性原则与可比性原则比较: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不同企业之间在同一会计期间的横向比较问题;一贯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在不同会计期间的纵向比较问题。两者不同之处表现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不同企业尽可能采取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原则是为了保证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质量而提出的,包括相关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明晰性原则。1、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又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信息必须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各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济管理的需要。2、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按期完成会计信息的披露工作,讲求实效,不得拖延。及时性原则要求:1.信息收集要及时;2.信息加工处理要及时;3.信息传递要及时。3、明晰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三)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要求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要求原则,是为了能够协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而提出的,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又称应计制,或者叫应收应付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处理基础。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应归属本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与费用的一种方法。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也是国际公认的会计核算原则。具体来说,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不论其货币资金是否实际收到,均要作为本期收入入账;凡是当期已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承担的费用,不论货币资金是否实际支出,均需在本期费用核算。相反,凡是不应属于本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实际收到或支出了货币资金,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核算。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对应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收付实现制原则又称现金制,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当期实际收到或支出的款项才能确认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收到现金,确认为收入;凡是支付现金,确认为费用。2、配比原则。配比原则是指将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比较,以便计算当期损益。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方式6(1)直接配比:与取得的收入有因果关系的费用,可以与收入直接配比(2)时间性配比:某些收入与费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但由于时间上的一致而进行的时间性配比。又可以分为两种方式:间接配比、期间配比3、历史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际成本原则,是指各种资产应当按照其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计价,当物价发生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资产账面价值。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应当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正确计算当期损益。收益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的收益,仅与本期收益相关。资本性支出:是指该项支出的发生不仅是为了取得本期的收入,而且主要是为以后会计期间实现收入而发生的支出。(四)会计修正性惯例的要求1、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主义,是指某些会计事项有若干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尽可能选择不会虚增企业会计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方法。2、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要区别不同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性程度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第四节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与方法一、会计基本核算程序会计核算是一个连续、系统和完整的过程,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方面的内容。(一)会计确认会计确认就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一项目作为某一会计要素加以正式记录,并最终列入会计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二)会计计量会计计量是以货币或其他计量单位计算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个方面的内容。(三)会计记录会计记录是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专门的方法在账簿中加以记载的过程。主要解决的是某项经济业务在会计上如何登记的问题。会计记录必须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必须要以货币来计量。(四)会计报
本文标题:《会计学基础》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95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