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篇
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篇写文档一般都会渗透进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范文对我们的作用越来越大了。参考下载优秀范文可以提高写作的风格和特色,或许您正在网络收集有关范文的呢?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1一、实词言:感斯人言话,名词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数: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轻: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二、古今异义词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向前: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老大:古:年龄大。今:兄弟排行第一。颜色:古:神态、脸色。今:色彩三、文言句式歌以赠之宾语前置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宾短语后置;于,向转徙于江湖间介宾短语后置;于,在本(是)长安倡女省略句,省略谓语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句,之,琵琶女送客(于)湓浦口省略句,于,在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2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指的是“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2、特殊词义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4数罟不入?池(细密)3、一词多义1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2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数罟不入?池(密)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扶苏以数谏故(屡次)3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4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5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发?左?戍渔阳九百人(派遣)百发百中(发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6兵非我也,兵也(兵器)穷兵黩武(军事力量)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草木皆兵(士兵)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填然鼓之(敲鼓)树之以桑(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然而不王者(称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5、古今异义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二、文言虚词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4是亦走也5非我也,兵也2、疑问句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3、省略句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4、倒装句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3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止通“只”。《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山市》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归纳总结。【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如: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如: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如: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小升初语文文言文针对性练习及答案(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答:。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篇4通假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4.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5.虽有槁暴(“有”通“又”,“暴”通“曝”。)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zhì),智慧。)7.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8.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9.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本文标题:蹇叔哭师文言文知识点总结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15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