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财务会计基本理论§1财务会计概述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可行性分析1.会计产生的可行性剩余产品记录与计量的必要性文字与数字记录与计量的可能性2.会计发展的可行性剩余产品赋税与地租资本四柱结算法龙门账二、会计的涵义1.艺术论会计是利用货币形式,对具有或至少部分具有财务特征的交易事项,予以记录、分类、汇总并解释由此产生结果的一门艺术。2.服务活动论会计是一项对外的服务活动,它的职能是提供有关一个经济单位(财务性质)的数量信息,借以制定经济决策。3.管理工具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一种工具。4.信息系统论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5.管理活动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主要形式并采用专门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三、财务会计的目标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财务会计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具体地说就是要解决财务会计应当向谁提供信息、如何提供信息、提供哪些信息等三个问题,这取决于财务会计的本质。四、财务会计的特点1.以提供信息为主要目标2.提供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财务报告3.有一套科学的、统一的会计处理程序及方法4.以公认会计原则为指导5.所提供的主要是以货币量化的信息五、会计的对象会计的对象指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会计对象存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包括多种多样的经济活动。不仅表现为物资的运动,即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交换,且表现为价值的运动,即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运动,具体表现为资金运动。所以,再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也就是再生产过动中的资金运动,构成了会计的一般对象。(一)企业资金运动的规律性企业单位所用的资金,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而运动变化着。一方面,资金运动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资金运动又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企业的资金运动表现为经营资金的循环和周转,既有静态表现,又有动态表现;既有数量变化,又有性质变化。资金运动过程:1.筹集与投入取得渠道--资本金、负债2.周转与耗费生产型企业供应阶段货币资金储备资金、固定资金生产阶段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销售阶段成品资金货币资金3.收入与分配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财务成果与分配过程从一个企业来讲,其资金总要表现为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两个方面,有其来源必有其运用,有其运用,必有其来源。另外,一个企业在一定时点的资金,不存在没有资金来源的资金运用,也不存在没有资金运用的资金来源。静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金在循环周转中,一方面要耗费资金,发生各种费用,另一方面,还会发生资金收回,获得各种收入,一定时期的收入补偿费用以后,形成盈利。动态:收入-费用=利润(二)企业经营资金运动的特点1.资金在循环周转中要顺序经过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金、生产资金、商品资金三种形态.2.资金在循环周转中具有并存性和继起性。并存性--指资金在循环周转中几种形态并存。继起性--指资金在循环周转中顺序地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3.经营资金按比例并存是企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和表现。4.经营资金在循环和周转中具有资金补偿性和资金增值性。§2会计法规体系一、会计法“会计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就我国会计工作的主要方面作出规定的法律规范,是我国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各项会计法规的基本依据。1.总则部分主要明确会计法的适用范围和有关人员依法行事的责任,以及会计工作的管理权限等。2.会计核算部分主要规定了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内容,以及会计期间的划分和会计核算的记账本位币等,并对会计核算程序、会计资料的保管等做出具体规定。3.会计监督部分主要明确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规定由各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各单位必须依照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接受财政、审计、税务机关的监督。4.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部分主要就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职责和任免做出规定,要求会计人员不做假账。二、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也称会计原则,是从会计理论到会计方法和程序的一种指导思想。它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组成。基本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概念基础,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涵盖了目前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应用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的操作性规定。解释公告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而对准则作出的具体解释。1.基本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础、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分类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基本问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可以确保各项具体准则的一致性。二是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2.具体会计准则根据基本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具体会计业务的处理作出的规定。包括共性业务会计准则、特殊业务会计准则、特殊行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报表准则。具体准则有: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借款费用,所得税,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燃气开采,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分部报告,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首次执性企业会计准则等共38项。§3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一、会计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提出会计主体的概念是为了确定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和界限,把某个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2.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即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破产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既定的目标投入正常的营运,所承担的债务责任,将如期履行。持续经营假设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资产估价、费用分配等重要会计问题,确定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即会计核算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的基础之上,企业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才能真实可靠。3.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指把企业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合理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会计期间的目的在于定期(月末、季末、半年末、年末)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便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把不同期间的情况进行比较。会计分期假定是形成营业收入确认、收入和费用配比、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会计原则的前提条件,也导致会计估计的产生。4.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指在会计核算中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货币计量假定是对会计计量手段和方法的限定,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只限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企业经济活动,而不包括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企业经济活动。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手段,因此它是以币值相对稳定为条件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二、会计基础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权责发生制(应计制,应收应付制)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责任的真正发生为标准来确定收益与费用的归属期。在权责发生制下,凡属于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实收实付制)以现金的实际收到或支付为标准来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当期实现以现金付出的费用,不论其应否在当期收入中取得补偿,均应作为当期的费用处理;凡在当期实际收到现金的收入,不论其应否归属于当期,都作为当期的收入处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目的在于公正、合理地确定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与费用,进而正确地计量企业的损益。§4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可靠性准则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要求企业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告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二、相关性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完全在于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所用,这就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相关联。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与其决策相关,以有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能力和预测能力,也只有相关的会计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三、可理解性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能使财务报告阅读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内涵,会计信息的内容能够清晰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就要求会计记录准确、清晰,会计凭证的填制与会计账簿的登记依据合法、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报表中项目完整、数字准确、勾稽关系清楚。四、可比性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可比性的目的在于增强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提高会计信息使用的社会化程度。可比性有两层意思。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即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五、实质重于形式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是能反映其经济实质内容,所以会计信息不能仅仅根据其法律形式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符合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否则,将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六、重要性准则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原则强调的是成本—效益关系,坚持重要性原则,就能以较小的核算成本获取会计信息的最大效用。当然,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坚持全面核算,即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和财务报告的质量。会计信息重要性程度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通常可从质和量两方面综合分析。七、谨慎性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出的。企业的经营活动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在会计核算中坚持谨慎性原则,在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需要做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八、及时性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及时进行,讲求时效。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性不仅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上,而且还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时效性上因此,及时性要求及时收集会计数据,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
本文标题:会计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2084 .html